热点:骑行电动单车不戴头盔的非现场执法设备与模式 - 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首页 > 本网动态 > 观点 > 正文

    热点:骑行电动单车不戴头盔的非现场执法设备与模式

    2020-06-10 09:24:23 来源:董海龙 刘艳 评论:
    分享到:

    背景

    据统计,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是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车辆。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约80%为颅脑损伤致死,而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规范使用安全带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

    4月21日,公安部交管局发布公告称,定于6月1日起全国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对非机动车骑行不佩戴安全头盔的交通行为进行处罚。公告发布之后,各地交警开始启动执法预案,6月前通过声势浩大的宣传和路面专项试点执法,让“头盔”的价格一路看涨,而后公安部交管局暂停了电动自动车不带头盔执法的硬性要求,但很显然,年内一定会再重启。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2019年的统计,现在我国电动自行车数量接近3亿,面对数量庞大以及驾驶行为复杂的非机动车,如何进行有效执法?

    依靠路面警力现场执法,是治标难治本,威慑意义大于执法本身,近十年来,各地都探索了许多电动车自行车交通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但要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要么就是运动式执法,专项活动结束不久,依旧是乱象重生。要持续有效地对非机动车进行交通管理,就必然需要依靠技术手段来实现。

    当然,要对非机动车进行非现场执法有几个前提,一是电动自行车上牌管理,只有上牌了的电动自行车占绝大多数时,非现场执法才有可能,而这,前期只能通过宣传、专项执法威慑等来实现;其次,路权分配方面,一定要考虑非机动车的正常通行,机非分离、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分离,保证他们的路权之后,非现场执法才能更顺利的推进和持续下去。

    牌照管理方面已有明确的法律支持,2019年4月15日开始实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要求对符合新国标、旧国标的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对已购买但不符合新、旧国标的,登记所有人和车辆相关信息后,发放临时牌照,实行过渡期管理,期满后不得再上路行驶。当然,对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也早有明确规定。现在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机非分离、非机动车车道的设置以及保障其正常使用了。

    传统的非机动车交通管理

    面对非机动车交通秩序综合治理难题,各地交警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有以南宁为代表的“以学促管”,也有以上海为代表的依托科技手段,对外卖、快递等重点人群的交通违规行为进行事后处罚。

    南宁交警早在2015年就被新华社点名表扬,2016年,公安部交管局则在南宁召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将南宁经验推向全国。简单来说,南宁经验主要在于“教育和处罚”结合,推出“以学代罚”、“以学促管”的管理模式,包括对当事人进行罚款、抄写交通安全法规、协助指挥交通等,持续多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乱象,但南宁模式对路面警力要求比较高,如何在减小警力投入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现在的效果,不会反弹,模式还需完善。

    image.png

    上海模式。2019年5月,上海交警为加强营运性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骑行乱象的管控,试点利用RFID技术开展非现场执法工作,将射频芯片内置到电动自行车号牌内,在上牌的过程中采集车辆及车主相关信息进行绑定,通过安装在路口/路段的视频一体机实现非现场执法。上海模式主要管理的对象是有组织、可溯源对应到个体的骑行者,由外卖和快递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类似渣土运输车的一车三方管理,一方违法,多方都可能被惩罚。

    非机动车不戴头盔非现场执法

    在公安部下发通知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后,非机动车佩戴安全头盔问题成为交管工作的一大重点。行业内企业也是积极响应,推出新的解决方案,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就ITS114了解来看,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技术路径实现,一种是研发安全头盔识别算法,结合智能电警、卡口前端设备,将采集到的非机动车视频图像回传到后台,进行二次分析,识别车牌以及是否佩戴头盔。第二种是基于RFID+视频相结合的射频视频一体化感知前端设备,实现精准识别。

    1二次识别分析平台加载算法

    在视频大数据平台对视频图像进行二次识别分析,是这些年视频AI发展的一个趋势,毕竟智能视频设备占比还不到10%,很多设备不支持前端算法的加载或者升级。所以,问题就是谁最早响应需求,最早开发出商用算法。

    博观智能现有的安全头盔识别算法,基于多目标跟踪、分类检测算法,提取非机动车目标,在多尺度特征金字塔上进行不同层级特征融合,提升了头盔、安全帽等局部特征的检测精度。

    据悉,潮州、普宁等地,已经在后台上线了头盔识别算法,对骑车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实施全面管理,被系统识别到将会收到罚单。

    2前端设备加载算法

    苏州科达的海燕车辆二次分析系统名声显赫,在某些地方就是视频大数据平台的代名词。此次快速响应,推出全结构摄像机新添AI算法,支持安全头盔算法升级,可自动识别骑乘人是否安全佩戴头盔。更重要的是,可以过滤骑自行车、行人未戴头盔的图像,不会报警。

    image.png

    理论上,只要智能视频设备是开放式架构,就像科达的全结构摄像机或者华为的“软件定义摄像机”,算法就可以直接加载上去。

    3射频+视频一体机

    目前的视频设备大多还未考虑电动自行车车牌识别,所以即便识别到未佩戴头盔,也难以进行执法处罚,只能是像缉查布控系统一样,前端识别后,推送给附近民警,然后进行拦截,但费时费力。当然,现在大多数电动自行车还未上牌也是主要原因。

    当电动自行车全部上牌后,即便采用视频设备识别执法,也可能面临很多篡改车牌、套牌等行为,这时候,就需要有更精准的方案,比如大华股份推出的射频视频一体化感知设备,精准识别不戴安全头盔、载人、闯红灯、逆行等电动车违法行为,并通过RFID电子车牌,实现电动车身份精准识读,助力交警部门更高效非现场执法。

    image.png

    这和上海利用RFID技术对外卖、快递车辆进行非现场执法类似。前提是,电动自行车上牌的时候,就要安装带电子标签的车牌,建立起车辆和车辆所有人的数字联系。实际上,国内已经有一些市县管理单位给车辆安装RFID标签,一是防盗,二是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小区、楼栋充电,杜绝因为充电导致的火灾事故,但用于执法,除了上海之外,还很少看到其他城市有跟进。

    所以,如果给电动自行车安装RFID甚至是机动车电子标识,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而且还可以联合消防、城管等部门共同推动。

    采用专用前端设备识别和射频+视频一体机识别,还有一个问题,即电动自行车的车牌一般是放置在后轮,也就是所谓的后向抓拍,但在识别车牌的同时,能否识别有没有佩戴头盔?解决方法无非是类似卡口一样,改为前向抓拍,但车牌需要安装在前轮;其次就是将视频设备斜侧安装,识别车牌的同时,识别是否佩戴头盔。不知科达、大华等设备企业,是否有类似解决方案?或者在算法上,直接可以满足后向抓拍的图像能识别后轮车牌的同时,也能识别是否佩戴头盔。

    其他

    随着各地推进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的落实,势必要淘汰掉一批不合规的电动自行车,而这给了哈啰、滴滴等共享单车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大力推广助力电动助力车的机会。按照ITS114想法,在没有禁电的城市,允许甚至鼓励共享助力单车的发展,这些车辆与共享单车一样,都会安装定位设备,而且每次使用都能对应到具体的个人,将这些共享助力单车加装RFID电子标签车牌,就是四重识别,视频+射频+GPS轨迹以及APP的实名制,只要识别出没戴头盔,几乎可以百分之百查找到骑行人是谁;如果不用RFID标签,视频+GPS轨迹以及APP实名制,也可以进行有效管控,但识别准确度肯定不如前者。

    当共享助力单车流行开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市民拥有电动自行车的欲望,降低非标电动自行车保有数量,从而降低安全隐患。当然,前提是政府制定好管理政策,创造一个适度竞争的市场,同时能协助管理,不让共享电动自行车沦落到和共享单车被肆意破坏、毁弃的结果。

    实际上,现有电动自行车安装了定位追踪器的数量非常大,主要目的是防盗,由各地交警、城管联合本地的电信运营商免费/付费为合规车辆车主(部分为实名制)安装,车主每月交很少的服务费给移动运营商。不知道是否可以利用视频二次识别与GPS轨迹相碰撞,来进行不带头盔执法?如有,还请您在本文下方回复,我们将选入置顶。

    除此之外,电动自行车的交通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盲区,就是非法拉客,在地铁、客运站、商业中心等骑乘电动自行车拉客,因为抢客以及人车流较大,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其实可以参照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部门现在采用的视频执法模式,查处非营运车辆后,将车牌录入黑名单,视频设备识别如在一天之内识别到车辆又多次出现在客运站、火车站等地方,就可以安排执法人员进行精准拦截。回到电动自行车拉客执法这里,可以在相关场所设置人脸识别设备,此前两次以上被抓获的“拉客仔”录入人脸,当某一个时刻,有多位“黑名单”上的“拉客仔”同时或者相继出现时,就可以安排警力进行执法。

  • 关键字: 不戴头盔 非现场执法 电动单车
  •    责任编辑:刘艳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