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第十四届亚太智能交通论坛在南京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智能交通相关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交通发展的问题和趋势。交通运输部管理科学研究院ITS中心主任助理张纪升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审定:
张纪升:女士们、先生们,数据和数据融合,ITS数据融合,我是来自高速公路研究所,是国家ITS中心的工作人员。那么首先我要简短介绍ITS的发展和历史。那么ITS的在中国发展可以说是从1995年开始,那个时候我们从1995年到2000年,我们计划建立了ITS发展战略和基础架构,我们设立了五年发展计划,我们在信息搜集和其他的市场城市做了相关的规划,我们在2010的时候做了一些,我们为ITS提供服务,我们也为奥运会提供了服务,还有为世博会提供了服务。在过去五年我们还正在做ITS的网络,在高速公路下面还一些智能公共交通的项目,那么这个简短ITS的发展历程介绍。
这里想给大家看一下ITS在高速公路的应用,首先就是ETC系统,刚才张可和张明月都已经提到了,我们ETC的网络,这是一个全国的网络,在2007年完成全国部署,我们还在高速公路部署我们的监控系统,我们还有道路天气信息服务,还有车队管理系统。这是在中国ITS系统的框架。我还想在给大家看一下北京信息,张可和张明月已经介绍了很多,我们有很多搜集,流动车和GPS的搜集,还有通过搜集电信部分搜集到他们的移动设备,手机信号搜集,在环路有一些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应用在短距离通讯速度,同时也有流动车辆和GPS导航数据以及手机数据搜集。
那么在北京附近做了一些测试,我们有24个设备站,到北京到承德用来搜集流动车辆的数据,这里可以分享一下24个搜集站搜集到数据成果。这个ETC的电子收费占到高速公路收费的30%,北京道路收费在匝道是90%的覆盖率,所以对于我们在使用这样的数据来进行搜集调研的时候是一个便利。这个是数据流失的比例,我们采用是15分钟的整合,在北京以外的还有六环以内差距是比较完美的,是100%,这个是在六环以内的。那么在晚上夜间的时候会有一些数据损失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图表里面列出来了。这是一些结果,可以看到这两个,是在周末的时候,另外一个是工作日,上面这个数据是来自ETC搜集的数据,在城区内的,大家看是有区别的,周末日和工作日的区别是比较大的。那么在郊区,周末和工工作日的区别并不是大,分布更加平均,这说明在城区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作日的时候,使用高速公路数量会更多,这是速度的一个波动,上面是从承德始入北京,下面是北京往承德,跟前面是呼应的。这是两站的一个速度使用电子收费站的速度,通过使用ETC系统和设备,在高速公路附近我们可以提升高速公路上速度估计的一个准确度,比如说我们使用ETC,只使用ETC的话,这个平均速度一个偏差是3.47%,但如果我们时候ETC+DSRC会下降,对于其他的时间和路段也是一样的推动ETC+DSRC这个速度可以准确度可以提升,这个时间也是相应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现在做的是如何提高交通的可控度和可观测度。因为下一代新一代的ETCOBU可以与路面的设备进行沟通,路边的设备向车辆传送信息,向驾驶员传送信息,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来搜集信息。这个是我们如何来提供函数模型,我们有两优化函数,一个是提升可观测度,一个是提升可控度,我不讲细节,这部分比较枯燥。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找到各种办法以及如何来协调可观测度之间的关系,想关注在可观测度上面,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情景,如果想要关注可控度使用另外一种情景。下一步研究我们想要关注ETC设计一个分布和提高交通状况的估计,以及网络提升网络的性能,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们现有交通状况,路况信息的方法,来更好的使用方面,以及进行整合,并且更好的降低数据流失的量,并且如何来评估我们ETC设备分布的评估分布。这就是我要介绍的内容,非常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