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营运车辆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效遏制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提升道路运输安全水平,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在道路运输行业得到了大力推广,目前全国“两客一危”车辆基本完成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的安装工作。
据了解,目前道路运输营运车辆所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主要功能为ADAS+DSM,可以实现前向碰撞报警、车距报警、车道偏离报警、主动拍照、疲劳驾驶报警、分神驾驶报警、抽烟报警、接打电话报警、驾驶员异常报警、驾驶员身份识别等多项功能,实现由传统纯位置的动态监控系统提升为可视化的实时视频监控及智能报警安全管理系统。这其中,对驾驶行为进行监测、预警的是DSM,也是驾驶员最为抗拒和反感的设备,此前就爆出过“摄像头红外光源十几秒能穿透塑料袋”的事件,虽然到现在,还未出现有一人因为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设备,导致视力受损的新闻出现,但在广大驾驶员中间仍然存在疑虑,被时刻监控的感觉足以让人心生抗拒。
不仅如此,因为设备以及系统设置问题,设备无效报警、过多报警也给广大驾驶员带来了困扰。
目前来说,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设备安装之后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短时间内无效报警、同类报警次数过多,导致驾驶员出现抵触心理。司机王先生表示,开车当司机原来比较自由,安装了设备后,感觉一直被监视着,有时候实在困了,想抽烟提提神,但是一抽烟就报警,一报警就扣分扣钱,有时候一趟下来也没有多少运费,却因为报警被扣几百元。某运输企业负责人戴总表示:我们是做渣土运输的,司机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联系很正常,有时候找不到消纳场或者说有时候在行驶途中接到新的订单,都需要用手机进行即时联系,但是安装了设备后司机接打电话总是报警。对于这个问题,司机很反感,而我们自己的司机还比较好管理,容易安抚,但对于挂靠车辆,设备都是司机自己付费安装的,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花钱找罪受。
驾驶员作为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最直接的受益者,为什么会对设备安装出现抵触情绪?原因有很多,有心理上的,有经济方面的,从设备和技术的角度出发,原因有两个,一是设备的人性化体验方面有所欠缺,二是设备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有待提高。
据了解,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面对光线变化、进出隧道、上下坡等不同情况,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当出现车道偏离或者驾驶员抽烟等行为时,设备更是不断地发出报警,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无效报警、同类报警容易导致驾驶员的麻木和抵触心理。
如何解决报警次数过多的问题?
一是对报警类型进行分级。
据了解,对报警类型进行分级是目前行业内最常规最普遍的做法,即通过分级的报警机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面对危险等级较高的情况就发出报警并上传平台,面对危险等级低的情况就可以只报警不上传平台或者直接不报警,尽可能地减少司机的反感。再比如针对反复打哈欠、闭眼严重的情况,可以采用非常尖锐的报警声音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针对相对不会构成危险的情况时,提醒的声音会相对温和。
虽然报警类型分级是目前行业内最广泛采纳的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不过,在今年4月9日举办的2021年中国车联网大会上,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智慧交通专业委员会、交通规划所主任朱昊在演讲中提到了上海市的做法,可供业内参考。上海市统一了驾驶行为监测报警的基础参数。针对不同的报警类型,分成三类:对于吸烟报警(不大于4分钟)、接打电话报警(不大于2分钟),设定终端和企业平台相同报警间隔时间;摄像头遮挡报警、戴红外阻断型墨镜报警、驾驶员行为异常报警,设定终端和平台不同报警间隔时间,终端不大于2分钟,企业平台不大于15分钟;疲劳驾驶报警、分神驾驶报警,则设定为实时触发。关于疲劳驾驶判断标准的建议(生理疲劳),上海市规定当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能够结合眨眼动作和打哈欠动作进行疲劳驾驶综合识别分析,当存在闭眼动作(一般情况下眼睑闭合度超过90%且持续2秒以上)产生报警。根据上述优化建议功能参数进行了调整,上海市报警数量明显下降,不仅日报警次数比较稳定,准确性还比较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始终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不少运营商抱怨,在没有规范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同类报警和无效报警次数过多,容易引来运输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不满,运输企业要求减少报警以减轻司机的反感,监管部门要求报警次数逐渐减少,以得到好看的政绩。
在双方施加的压力下,运营商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运营商调整参数、降低设备灵敏度以减少报警,还有的运营商甚至对于驾驶员遮挡设备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针对投诉较为厉害的司机,单个去调低设备灵敏度。运营商李先生表示,“客户跟我们抱怨,别的运营商可以调整参数,降低设备灵敏度,为什么你们不行,实在不行我们就去找别的运营商合作了。为了保住客户,我们不得不妥协。甚至还有客户提出5分钟内不再进行同类报警这种夸张的要求,5分钟时间实在太长了,我们不敢调整,但是压力是真的大。”
现在行业内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主动安全报警的管理没有形成规章,造成管理局面无序化、混乱化,运营商夹在运输企业和行管部门之间,左右为难,实属不易。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IOV114呼吁行管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以营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
二是提高算法的精确性以及场景化应用。
设备厂家需要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监控场景的视频图像内容进行分析,不断在技术上进行训练,从纷繁的视频图像中分辨、识别出关键目标物体,确保报警的精确性。比如,当监控画面内出现行人、电动车或自行车时,设备需要进行报警,而当出现其它物体,比如垃圾桶时,设备只需要识别物体,不需要报警。
未来的趋势应是提高算法的场景化应用,即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行驶环境去不断地优化算法,改善预警机制。也就是说,针对车辆行驶过程中面临的光线变化、进出隧道、上下坡等等不同的场景去优化算法,尽可能地减少无效报警。比如,前车碰撞预警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两个不同场景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报警机制可能在高速公路场景是有效的,但在城市道路场景就会产生大量的无效报警。也就是说,除了满足通用或者标准化的需求之外,主动安全设备实际上跟细分车辆运输行业的应用场景,或者是跟客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关联性会越来越强,从设备和平台的发展角度来讲,未来可能会走向定制化,精细化的路线。
数字化时代,安全的边界不断扩大。利用科技手段,将诱发事故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才是主动安全设备诞生的初衷,我们期待越来越好的主动安全设备,期待越来越安全的道路运输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