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里,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渗透,和汽车行业对于车联网的日趋重视及努力,前装车载交互系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诸多车企纷纷发布新命名的车载交互系统。车云网作为专注汽车新科技、新技术的专业垂直汽车媒体,车载交互系统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关注的领域。
为了进一步跟踪车载交互系统的发展状况,2014年,车云网联合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TCC生态圈制定并发布了《车载交互系统评测标准2014版》,对市场上的21个品牌的车载交互系统进行了打分和评测,并在评测结果的基础上,对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于2014Telematics@China高峰论坛(TC汽车互联网大会)上首度发布。
车载交互系统客观部分现状及趋势
《车载交互系统评测标准2014版》分为客观和体验两大部分。分别考核车载交互系统的功能特征以及体验特征。客观部分从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娱乐功能、导航以及移动办公与呼叫中心这五大维度来进行考量。在五大维度之下,一共有64个参数和功能上的考核。
在评测的21大品牌车载交互系统后,我们得出了当前车载交互系统在客观部分的一些现状特点:
系统软件以WinCE、Linux为主,Andriod系统开始进入车机;
硬件竞争还未提上日程;
运行速度与手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显示屏尺寸均在7吋以上;
信息输出还处在初级阶段;
配备人工呼叫中心或一键救援功能的比例不高。
目前,车载交互系统的基础软件系统,依然是以WinCE、Linux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厂家的车载交互系统是以原有的单机版车机进化而来,在原有的系统上改进,更加容易接受,在安全性上也更容易得到保障。如此同时,一些更加激进的企业,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路线,以Android作为基础系统。
WinCE技术的传统车机,有技术简单可靠,成本低廉的特点,但在功能上趋同于导航,收音机,蓝牙免提、DVD等传统功能,在用户界面、使用体验以及互联性上已经不能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Android本身就是Google基于移动互联战略开发的技术平台,其开放性和丰富的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生态系统对于消费者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缺点是Android到目前为止还是为了手机而设计的操作系统,并不适用于车机,需要经过深度开发,而且Android的开放性对系统的稳定性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市面上使用安卓系统的代表有上汽inKaNet、雪佛兰Mylink2.0、东风本田DA、东风风神Windlink等。
与手机不同的是,车载交互系统的硬件配置目前还处在初级水平,竞争尚未提上日程。一方面,这是因为受制于成本及普及度,车规级的硬件开发还刚刚起步;另外一方面,目前车载交互系统的功能还相对较少,对硬件配置要求还并不算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有硬软件水平之上,车载交互系统的运行速度和体验,与手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作为前装产品来讲,WinCE对硬件要求较低,MTK芯片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且将成本和不同产品的差异化拉低。安卓车机则主要考察CPU的运算能力和内存大小等,比如早期的荣威350采用了Marvell的PXA310芯片,以及韩国Telechip8XXX,Samsung6410等,现在已经基本上成为了历史。目前相对较高的配置是飞思卡尔6系双核芯片,或者CSRCortex-A9架构的芯片,但飞思卡尔芯片对车厂的开发投入要求比较高,CSR采用了A9核心并降低了成本,对安卓车机的推广有很大的意义。不过,它的视频解压能力仍然有一些遗憾之处,只能达到720P,据称CSR后续还将推出更为强大的安卓芯片。
当前,新车型上搭载的车载交互系统显示屏尺寸,均已经达到了7吋以上,主流尺寸为8吋。突出者为特斯拉的17吋单体竖直大屏,也有英菲尼迪Q50这样的上下双7吋显示屏,还有雷克萨斯的12.3吋横向布局显示屏。整体上来看,随着车型档次的增高,屏幕尺寸也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豪华品牌具有更高的成本预算,在开发中更加游刃有余。
当前,人工呼叫中心和一键救援功能的比例还并不高。从便利性和安全性上来看,人工呼叫中心和一键救援功能都具备较高的实用性,但也是基于成本考虑,目前,搭载这项功能的车型,仍然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品牌或一些品牌的高端车型上。
整体上来看,无论是何种产品路线,当前车载交互系统的信息输出,都处在初级阶段。对用户而言,用户从车载交互系统内所能够获得的信息,依然主要是以导航、音视频等为主,在车控类信息、互联网娱乐化信息等方面,均还未大面积普及。
基于目前车载交互系统的现状,我们认为未来的时间里,车载交互系统在客观上的发展将会有以下几点趋势:
系统硬件竞争即将提上日程。随着车企对用户体验的进一步关注,车载交互系统的硬件水平会快速提高。而在此技术上,硬件装备竞赛将会持续上演,并将会被当做产品的优势来进行宣传;
交互系统设计将会越来越精致与人性化。当前,车载交互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沿用过去的产品设计,或者参考手机、Pad的架构。而无论是哪一种,与车内使用环境均有一定差距。未来,越来越有针对性的产品架构会逐步建立起来;
显示屏尺寸将会进一步加大。用户对于车载交互系统显示屏的需求越来越高,屏幕作为硬件竞争的最大亮点,会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Andriod系统车机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多。Android系统作为当前移动设备最为常用的系统之一,认知度很高。另外,包括华为、小米、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都将汽车业务作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互联信息功能将会日趋丰富;
人工呼叫中心与一键救援的比例将快速提高。因为具有更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加上国内TSP供应商在此方面积累起的经验以及成本分摊,未来在中低级车型上,这一功能的搭载比例将会更受重视;
将会融入更多车控类功能。车载交互系统的未来发展将会与车辆电脑接通,而这也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车辆控制功能将会融入到车载交互系统中来,这也是车机相对于手机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表现。
车载交互系统体验部分现状及趋势
在车载交互系统主观部分的评测中,我们从四个维度、24个子项目来对车载交互系统的体验情况进行评估和打分。从已测的21大品牌车载交互系统的产品情况综合来看,我们得出体验部分的六大现状特点:
车载交互系统做工与工艺水平较高;
界面切换速度与顺畅度差异较大;
APP功能普遍不具备升级性;
导航高德与四维图新占有80%以上份额,准确度普遍较高;
手机互联功能还未普及;
Andriod系统操作体验更佳。
随着车企的设计、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新车内饰的做工和工艺水平都有明显进步。而车载交互系统作为内饰件的一部分,也在同步提升。
在车云测试的车载交互系统中,因为系统不同,界面运行的速度和顺畅度也有较大差别。特斯拉ModelS、雪佛兰Mylink2.0等系统,运行速度相对较快,顺畅度较高。而部分车载交互系统因为只是从过去传统单机版进化而来,或者受限于成本,硬件并未有很大提高,因此在速度上也就相对较差。
在APP功能的扩展上,目前所有车载交互系统都并未有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升级一般都需要在4S店进行升级,自主安装目前更大多是奢望。
车载交互系统中核心功能之一的导航系统,导航地图数据供应商相对集中,主要是高德和四维图新两强相争,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四维图新在基础数据能力上积累较深,高德地图因为有手机端的快速反馈更新机制,在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其导航引擎软件在移动端已经培养了中国数千万车主的用户体验,在满足中国用户导航体验的能力和经验上超过其他前装导航方案提供商。另外,高德导航根据车企的需求对车载交互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在界面、功能分配方面与车载交互系统更加融合。
在过去的两年里,车载交互系统与手机等移动端的互联互控是一大热门功能,但目前这一功能的普及率还并不高。
从整体体验上来看,目前车载交互系统中,以Android系统开发而来的产品更加容易受到用户青睐。虽然这样的系统经常背负照搬手机的骂名,在车内环境中也可能存在种种问题,但整体而言,Android系统车载交互系统在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目前车载交互系统体验部分的现状,我们认为未来将会有五大趋势值得关注:
随着交互系统的硬件升级,速度和顺畅度将会同步提升。车企在开发新一代车载交互系统时,必须严密关注竞争对手在硬软件提升的同时,速度和顺畅度的提升;
APP功能扩展性将进一步增强。虽然目前绝大多数车载交互系统APP仍然处在定制阶段,但用户需求强烈,未来扩展性将会较快提高;
车载导航将会实现远程升级,融入实时路况。当前,大多数车载交互系统中导航的地图升级均需要到4S店完成,这一方式未来将可能会率先与APP扩展而改变。另外,实时路况也将会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普及;
手机互联功能的发展存在变数。尽管用户有需求,但车机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互联互通,目前并没有完美解决方案,AndroidAuto与CarPlay在车企的推广进展也不容乐观。
Andriod操作系统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前装使用Andriod系统的车载交互系统比例还非常低,但未来这一比例将会随着更多互联网企业、信息设备企业的进入而提高。
对车载交互未来的关注
当IT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进军汽车产业时,率先被洗刷的产品,就是车载交互系统。而从我们评测的产品来看,汽车界的保守依然存在,但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正在到来。而随着心态和思维的改变,车载交互系统的未来也将会迎来新的局面。
车载交互系统的日新月异,《车载交互系统评测标准》也将会随着行业水平的变化而不断修订,我们计划每年推出一版,以达到准确评测产品、区分档次的目的。
在下一次的修订中,我们预计会在车机硬件、导航/娱乐功能的智能化以及部分产品的特殊功能进行更加深入的评测。在客观体验方面,我们将根据市场产品水品的变化,以及用户体验要求的改变,来对体验的项目、侧重点进行重新界定和修正。我们的最终目的始终如一:给用户评判车载交互系统优劣提供参考,为车载交互系统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