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仍在进行,百度CarNet也已揭蛊。也许有人要说我的信息有误,百度CarNet并未现身车展现场。是的,我误会了:可能原本爆料人的意思就是“在北京车展期间”而非“在车展现场”。但它确实是在22日召开的百度硬件峰会上亮相了,咱也算没砸掉“专业包打听”的招牌。况且,人类的发展有时就是依靠一些小误会来推动的不是么?
不过,在得以近观CarNet之后,个人原先对于百度车联网的一些“想当然”也得以初步厘清——在这一领域内,百度走的并非土豪路线,其方向绝不是山寨特斯拉、弘扬所谓“互联网汽车”思维。它的做法更像是搞一场“启蒙运动”,CarNet是一个车联网启蒙式产品,是中国特色“汽车互联网”下的蛋。
秉承着百度系硬件务实的思路,CarNet是一个取长补短、各司其职的作品,是开放平台的产物。百度LBS部门提供API及部分软件支持,硬件以及大部分软件由专司车联网开发的合作方“钛马”操刀。而CarNet的优势也正是它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体现——平民化、简单化、本土化以及可进化。
所谓“平民化”自然无须多言。你只需要自己掏钱买一根连接智能手机与车载导航仪的USB线,CarNet是免费的。而且它既可以新车预装,也可现车升级,对汽车品牌型号几乎没有任何要求,降低了车联网的使用门槛。
“简单化”主要体现在其使用上。通过App这一方式,CarNet可以支持Android、iOS等多种移动设备,实现了多平台的融合。一根USB线就实现了手机小屏到车载导航大屏的投射,不需要任何说明书,会用手机就会用CarNet。
“本土化”当然是为了迎合中国车主的胃口。除了百度导航之外,目前CarNet整合的正是本土最受欢迎的几个应用,譬如豆瓣FM、凤凰新闻等。这些应用并非专为车联网而开发,但却称得上是车载应用的应景之作,大大丰富了驾乘者的应用选择。
重点想说的是“可进化”。正因为百度把CarNet做成了开放平台的产物,其真正的魅力自然不在于发布会上的自荐,而在于未知里的无限可能。
首先,围绕百度地图的LBS平台,不仅可以通过语音完成路线规划、导航等功能,还可基于地理位置获得周边丰富的生活服务信息。显然这是一个通向未来多赢局面的路口,驾乘者可以由它来实现足不出“车”就通晓天下,而百度则通过车联网的一小步跨出O2O的一大步,培育起“汽车互联网”的O2O生态来。
同时,随着百度CarNet的扩张,这一产品自身也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新的应用平台,车企、车主和第三方开发者都可以通过它来实现自己对于车联网的设想,越来越多符合本土车主驾乘习惯、适合车企拓展中国市场的车联网软硬件将一一浮现在这一平台上。总之,百度CarNet所展现的车联网发展思路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价值,用一个APP和一根USB线(或许未来这根USB线也可以被蓝牙取代)来撬动整个产业链。
可也存在风险,尤其是如何克服类似车联网解决方案的共同麻烦——安全问题。细看CarNet,其做法与苹果CarPlay如出一辙,均以手机作为中继连接车载系统,手机芯片才是其“大脑”。如此一来驾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可能要花更多时间“玩手机”,这必然成为一部分人拒绝接纳它的理由。当然,百度CarNet的手机屏和车载屏是从属控制关系;CarPlay则是将手机内容直接投射到车载屏幕上。CarNet或许更便于通过语音控制,符合中国的道路交通实际,但这还不足以打消人们对于确保安全驾驶的疑虑。
另外,百度CarNet目前所能实现的功能还只是围绕着“找路”与“找乐”做文章,当初设想中百度与福特合作开发的关于辅助安全驾驶的设计,尚未出现在CarNet的产品中。它能否实现譬如查胎压之类的对车辆安全的监控、可否实现譬如开关空调之类对车辆本身的控制呢?倘若要实现这些功能,是否要对车辆本身进行高成本的改造呢?这些都是它从现在开始就要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当然,瑕不掩瑜,不论如何CarNet算得上是本土车联网系统的破题之作,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还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特斯拉。近几天埃隆马斯克在中国算是风头占尽,但早前预订了特斯拉的本地土豪们却谈不上多么高兴;除了少数IT大佬们已经领到车钥匙外,相当一部分人据说还在闹维权。作为互联网汽车的代表,特斯拉足够酷炫,但却在中国遇到了交货、上牌和充电等等一系列麻烦。相比之下,百度CarNet恰是反其道而行的做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赋予普通汽车以手机的智能和嫁接互联网的机会,未来它或能在车联网领域实现“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