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来袭 中国导航的引擎何在? - 商用车联网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北斗来袭 中国导航的引擎何在?

    2013-04-10 10:48:06 来源:3S新闻周刊 作者:王帅 评论:
    分享到: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宣布区域系统正式服务。这意味着北斗产业正式从之前试运行时的探讨,走向公众接受检验。北斗产业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中国的卫星导航产业”。因为它不仅代表中国拥有了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双模结合的模式,也将增强应用的弹性,更被冠与了“激活与引领”的力量。“激活”的是原有GPS基础上很多潜在的需求与应用,而“引领”的是中国导航产业的发展。

    未来北斗不仅会成为很多消费类电子终端的标配,也将在物联网、家联网的普及应用中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此外,北斗在GNSS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我们现阶段最为关心的。

    产业链不断延伸

    在过去的2012年,导航产业的整体形势并不是非常乐观。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纯利润回报并不如意。从数据上说,去年卫星导航定位产业达到了1200亿产值。与2011年的700亿相比增加了70%多,这个比例令人振奋却也惊讶。如果仔细研读便可看出2011年与2012年对导航产业的统计范围就有很大不同,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产业链的的延伸与扩大。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向:(1)北斗与GPS的差异性弥补了GPS定位系统的部分空缺;(2)国家高端政策在不断支持和推进北斗的产业计划;(3)北斗的出现使我们发现了更多可挖掘的领域,同时也实现了很多有创意性、突破性的想法。

    此外,从国家层面的布局也将为北斗产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北斗的应用开始越来越多渗入到行业应用的领域,而这些应用也将逐渐发展为用户的刚性需求,这将为北斗的产业化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为了使北斗产业链之间得到有效链接,北斗相关的产业园也相应出现,这些产业园面积并不大,但是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也将有助于北斗产业的发展。第三,随着企业的数量和企业体量的增长,从促进企业良性竞争,避免恶性压价的角度,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

    目前看来我们可以讲北斗的产业链简单清晰的分为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的发展态势及可发掘性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第一部分,芯片、板卡、模组、终端。

    芯片这个环节我们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势是我们的自主研究已经进行了两三年,掌握和实验出北斗的很多独到之处;劣势是我们在芯片制造这方面的设计、生产都不占优势。因此在ICD开放之后,面对国外厂商的冲击会很难应对。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来做北斗的芯片都将带动我国的北斗产业发展。

    尽管北斗的芯片不完全成熟,但是现在已能够满足产业化的应用。从发展阶段来看,整个这部分所需要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现有的芯片厂商已经面临优胜劣汰,对于还未进入且准备进入的企业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市场。这一环节所能带动的市场价值也许不足10%。但是高端制造业作为整个产业链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必须保证其自主的研发及生产能力。

    第二部分,软件数据,就是内容的提供者。

    这一部分的提供者就是我们俗称的图商。在图商这一领域目前的发展格局基本是良性的。目前我国有12家具备导航电子地图资质的企业,他们之间虽然也不乏激烈的竞争,但总体来说已经确认了产业态势的合理性。未来在这一领域也许并不需要新生力量,有5-6家优秀厂商就足以供应下游的应用,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一领域也鲜有机会。

    第三部分,北斗的应用与运营服务。

    北斗的应用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也将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一端。对于热衷北斗产业的人来说,这一市场绝对不可小觑。目前北斗的产业化更多体现在行业应用领域,但未来更大体量的增长必将出现于大众市场。对于大众市场的运营服务,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北斗的应用在用户粘性这一关键要素上有着与天俱来的优势,例如我们最为熟悉的车载监控,物流等领域,导航的应用都是刚性需求。

    我们常说发展越快,问题暴露的也会越快。目前北斗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显而易见的,北斗芯片的总量与价格均存在瓶颈,GPS经过20余年的推广,无论是加工模式还是生产制造方面都已相当纯熟,这使得北斗刚一面世就不得不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并不是业内专家所担心的,他们认为北斗+GPS的模式将是未来的趋势,随着用户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价格也将逐渐降低到相应的水平,而且对于行业用户来说价格的略微差距并不会影响他们选择北斗的产品。

    第二个问题是,在北斗产业化的过程中区域布局或者说顶层设计急需调整。与很多产业相似,国家一说大力发展北斗产业,各地便风起云涌的建产业园、开发区,这样的盲目跟从难免不让人联想到“大跃进”!需求不是想象出来的,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的。所以对于北斗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先从国家的整理布局开始,而不是各个区域各自为政。

    第三个问题我们更愿意将其称之为挑战。目前我国的导航产业并没有一个特别大体量的企业。这在北斗发展初期很多专家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而在北斗走向商业化之后,这个问题将更加显现在企业抵抗压力与冲击的能力上。对于外国及业外企业的进入,国内的导航核心企业能否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这将是我们更为担心的。

    最后,对于我们所探讨的北斗产业化我们无法回避的自然还是商业模式的问题。这在任何一个行业走向产业化的初期都注定要不断摸索前进,我们走访的专家及企业家都将期望更多的投入到产业链的最后一环应用与服务上。他们认为推动北斗的产业化一定是以应用为主导的,如果将应用作为用户的刚性需求是北斗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布局。

    2013年对于我国的导航产业来说将是至为重要的一年,在北斗宣布正式商用后的第一年,我们的企业不仅面临着技术壁垒、产业环境、商业模式等多重市场因素的考验,也要在第一时间面临ICD文件开放后,国外企业的冲击。但是,“打铁还要自身硬”,企业不可能永远依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保障。这样的正面交战或许会激发国内企业的创新及应对能力。正如我们常说的“人类社会的信息80%与空间位置相关”,我们也希望北斗的产业化带动的不仅仅是地理信息这个行业的发展,更希望它能催生更多亿万级的企业。

  • 关键字: 卫星导航 北斗 卫星导航 产业链 商业模式
  •    责任编辑:智能交通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