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畅顺与否,直接影响市民对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始终把治堵作为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智慧”力量,秉承“绣花”精神,联动社会各界,创建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体系,打造城市治堵的“深圳标杆”。
“最不堵的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的交通压力大,治理难。据统计,深圳城市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4月底,深圳机动车保有量351.06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346.3万辆,位居全国第八;机动车驾驶人501.67万人,居全国第七;道路总长超过7000公里,每公里道路车辆密度居全国之首。加上深圳立体交通网络少、自行车道少、原特区内外差异性大以及近年来多条地铁同时开工建设等原因,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日益凸显。
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政府创新建立交委“宏观治堵”、交警“微观治堵”并行的互补机制。深圳交警在宏观交通管理上和交委积极协同配合,参与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路网设计完善;在微观交通管理上,提出了“工匠精神”和“工程理念”,建立“微治堵”机制,效果显著。
近三年来,深圳全市晚高峰平均车速维持在26km/h以上,全市因交通秩序所引发的交通拥堵占比已由2010年的31%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根据百度、高德地图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交通拥堵程度在全国排名第8,经过努力,过去几年,深圳拥堵指数基本保持在全国20-40名之间。
高德地图发布的最新《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中,深圳以1.397的数据排名第21位,低于其他一线城市。“全国最不堵的一线城市”可谓实至名归。
精细化+智慧化深圳治堵创多个“全国第一”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靠的是创新和改革的源动力。在城市交通管理上,深圳践行精细化理念,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在治堵方面屡建奇功。
提到精细化治堵,就不得不提到“移位左转”。彩田—福华路口因地铁施工,造成该路段南往北方向同向分隔,南北直行方向均严重错位,交通拥堵严重。深圳交警汇同地铁集团,利用地铁疏通重新组织了道路断面,将移位左转新型交通组织实施在该路段,实现了南北行方向直行车辆和左转车辆同时放行,使道路线形更为流畅。路口通行能力提升达30%,开启了交叉路口的一次交通组织革命。2018年7月,深圳交警在红荔—华富路口实施了第二个移位左转路口,提升路口通行效率14%。这正是深圳在交通组织优化和控制精细化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深圳在先后组织实施14个借道左转路口、16个左转待转路口、28个可变车道、50项禁左交通组织和147项单行交通组织。
2016年8月在滨海大道实施了采用绿色标线的全国首条快速路HOV车道,2人乘载车辆占比从9.10%提高为26.23%,滨海大道平均每小时可多运送870人。
2017年4月,国内首条“遥控护栏+灯控”组合的会“走路”的潮汐车道在深南大道实施,使西进口道高峰小时通过流量增加14.1%,治堵效果显著。
深圳推进智慧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基层民警和民意云平台汇总群众意见,联动滴滴城市拥堵大数据平台,输出每年全市前300名交通拥堵道路的排名和各行政区划分的交通拥堵指数,作为后续治堵选点工作的数据支撑。做好“一张图”指挥,配合深圳铁骑的“最快双腿”,实时应对突发拥堵情况。
“微治堵”解决城市交通“大问题”
“微治堵”是深圳城市交通管理的“小小手术刀”。如果说深南、北环、滨河大道是深圳的交通大动脉,那么一个个桥洞、小路就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小地方也会有“大问题”,要想治理城市拥堵,须得不放过任何一处细枝末节。
“沙河西路转南坪又堵了!”“排了快20分钟才上的南坪!”2020年4月,深圳交警针对南山区沙河西路北行转南坪快速路段交通拥堵现象现象,通过多次现场调研论证,通过增加1个沙河西路南转东匝道入口,分流进入南转东匝道的车流;增加一条南转东南坪匝道的车道,满足车辆从沙河西路南转东上南坪快速的通行需求,提高的通行效率。
虽然只是加了一条车道、一个分流口,但效果显著——南坪东行匝道调整为2车道通行后车流通行量增长50.4%,匝道上南坪的通行效率得到提升,大大缩短了机动车上南坪的时间。
道路畅通了,人民心里的路也就通了,幸福度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正是深圳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