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家住叠滘的周瑞祥如常去上班。在行经南一路转入海五路时,他果断“逆行”驶入位于南海大道-海五路口西进口的“潮汐车道”。“走这里,一个灯位就能通过海五路,而且不会有车辆加塞,比较快。”对于这条新“捷径”,周瑞祥已了然于心。
今年9月,佛山市首条“潮汐车道”在南海落地试运行。数据显示,与开通前相比,南海大道-海五路路口西进口左转车流量提升了23.5%。改革创新,是南海人自带的基因。改革开放40年,敢为人先的南海探索了很多经验和做法。交通领域也不例外,2017年,在城市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背景下,南海区创新引入微创新、微改造措施破解交通治理困局,先行先试制定“一堵点一方案”。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一批针对重点医院、学校、商圈等拥堵节点的“短平快”项目逐渐从“纸上”落到“地上”。目前,4个项目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
当前,通过精细化的交通设计,挖掘城市道路潜力,缓解城市交通微问题,南海逐渐走出一条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新路径。
试新策
佛山首条“潮汐车道”运行3个月,左转通行能力提升超2成
工作日早高峰期间,市民周瑞祥驾车从南一路转入海五路,看到海五路西往东方向已经排起车龙,他果断“逆行”转入东往西方向的“潮汐车道”,一路顺畅地行至海五路-南海大道路口,前面已有数辆车排队等候。绿灯亮起,周瑞祥驾车汇入南海大道车龙中。
周瑞祥家住叠滘,海五路是他上班的必经之路。周瑞祥表示,自该路段“潮汐车道”开通后,自己经常在高峰期驶入,通过海五路的时间明显缩短。
由于周边集聚多个住宅小区,海五路(南一路-南海大道段)车流呈现出明显的“潮汐”特征,早高峰期间车流方向主要为西往东方向,平均每小时车流量约有1800辆,是东往西方向通行需求的近三倍。其中,60%的车辆会左转驶入南海大道北行方向。
早高峰左转需求过大,经常造成路口拥堵,如何破解这个瓶颈问题?南海区交通综合治理办大胆提出,在南海大道-海五路口西进口设置“潮汐车道”(即增加一条左转车道)。经多方调研、研究论证,今年9月12日,由区交警部门与桂城街道办组织实施,佛山市首条“潮汐车道”正式在南海落地。
根据实施方案,“潮汐车道”运行时间为工作日的早高峰7:00至9:00。在该时段内,海五路(南一路-南海大道段)东往西最南侧车道为“潮汐车道”,行驶方向临时变更为西往东,全长约400米。
“南海选择在海五路设置‘潮汐车道’是比较合理的,该路段存在潮汐交通现象,且道路较宽,符合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研究所所长陆虎分析称,这一举措可促使道路资源与交通流相匹配,值得肯定。
“潮汐车道”至今已运行3个月,其效果如何?记者从区交通综合治理办了解到,当前“潮汐车道”高峰小时车流量为243辆,平均每个红绿灯周期可通行16辆车;与开通前相比,南海大道-海五路西进口左转车流量提升了23.5%,西进口整体通过车流量提升了11.6%。
破“堵”局
创新引入 “微改造”手段,活化道路资源治理拥堵黑点
潮汐车道的启用,是南海创新运用交通微改造项目缓解城市拥堵的一个缩影。当前,随着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交通拥堵已成为现代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出行难成为不少市民的日常困扰。
在路网结构已成型,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的今天,以往“大修大建”的模式显然不现实。
自去年起,南海区提出运用现代交通精细化管理理念,创新引入微创新、微改造交通项目,挖潜已有城市道路的潜能,以改善城市交通微观层面问题。
治堵,是其中最迫切的一项。自去年起,针对重点医院、学校、商圈等拥堵节点,南海制定了“一堵点一方案”,研究推进一批“短平快”重点项目缓解交通拥堵。其中,2017年计划完成2点、2面共4个项目,2018年计划完成5点、7线、2面共14个项目,共计18个。
目前,南海中心小学、桂园小学、南海大道-海五路“潮汐车道”、海五路-灯湖西路等4个项目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东小片区、天佑片区交通出行整体改善项目已于近日进场施工。
记者从区交通综合治理办了解到,去年底,针对南海中心小学周边道路拥堵问题,该办牵头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包括在设置高峰期送学生车辆排队专用车道、优化路口信号灯、严管抓拍晚高峰随意路边停放车辆等措施。目前,南海中心小学周边交通改善已取得“一升两降”效果,包括拥堵时长缩短了20%,车辆通过时间缩短了40%,车流量提升了30%。
另一个交通微改造项目,则在桂园小学得到验证。今年8月31日起,桂园小学周边实施了单行、禁停、桂05线路调整等交通综合治理新措施,如今学校西门上下学高峰期“人车扎堆”的现象已明显改善。该校家长义工队成员张天群告诉记者,以往接孩子放学家长们早早就要来排队等候,现在实施单行,设置了即停即走区域,感觉交通秩序明显畅顺了。
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区域点、线、面存在交通问题进行精细化设计,制定、实施相应的治理方案,这类“短平快”的项目改造方式,将成为南海中心城区未来一段时间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
拓“空间”
向道路拿空间提升关键节点通行能力
今年6月起,佛山一环实施高速化改造施工,与此同时,佛山地铁2、3号线也在加紧建设中。多个项目同时围蔽施工,进一步压缩了已有道路资源。受此影响,南海中心城区交通压力骤然加大。来自交警的统计数据显示,南海大道佛平路口17~19时通过的车辆达1.7万辆,南海大道的通行量从9万辆猛增至15万辆,桂澜路也增至14万辆。
区交通综合治理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为缓解城市道路拥堵现象,优化交通出行环境,2019年,南海区将推出更多创新治堵新措施。其中,区交通综合治理办将重点针对3所学校、1所医院、6条道路、4个片区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包括以微创新措施提升拥堵节点通行效率、实施单行循环组织、学校片区拥堵治理、慢行系统改造提升等多个方面。
其中,作为南海中心城区南北向的主干道,桂澜路将成为下阶段微创新交通措施实施的重点对象。根据实施计划,桂澜路-佛平路路口将增设待行区,优化公交站点布局,增加掉头车道;桂澜路-南桂路路口将增设外侧左转车道,扩容出口道,减少直行车流与左转车流“打架”的情况;扩容提升桂澜路-南新三路路口进出口道,优化出入口交通组织;同时,计划在桂澜路存在交织问题的节点施划主辅间虚实线。
另外,南海中医院周边道路、桂城中心小学片区、天佑片区、叠滘地铁站施工区(海三路)等区域将实行单行微循环组织,通过简化交通流线,规范交通秩序,提升片区通行能力。
●媒体观察
破局交通治理南海要敢创敢试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区一直走在前沿阵地,探索了很多经验和做法。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要深化改革开放。历来在改革中扮演着先锋闯将角色的南海,要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实现品牌南海这一战略目标,依然离不开“改革”二字。
交通领域,也是如此。治堵,事关社会民生,也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然而,在城市干线路网成已型、城市用地紧张的今天,以往大建大修“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然不现实。在既有道路资源基础上,如何挖潜其通行能力,提高路网交通容量和道路通行效率,微改造是一个很好的挖潜方式。
新措施从“纸上”到“落地”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市民要改变旧的出行习惯,而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改变固有的管理模式。这更多考验的是一个城市勇于破旧立新,打破常规思维,勇敢探索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比如潮汐车道,这些新设置与市民以往驾驶习惯不同,很多人需要一个适应过渡期。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是如此,跨越隔离栏“逆向行驶”,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风险、更大的管理压力。但是,南海毅然走出了这一步,效果非常显著。
从上海、杭州、深圳等国内城市的经验来看,交通微改造、微创新对城市交通拥堵有一定缓解作用。与传统的从基建入手,微改造这种“小手术”,其优势也很明显。一方面,投资小,见效快。往往只要调整绿化带、局部调整车道设置、优化信号灯控或车道动态功能。另一方面,改动小,时间短。当前佛山一环、佛山地铁2、3号线正在围蔽建设施工,微改造项目少围蔽、施工时间短,可减少对交通通行的影响。
“未来,在交通管理、设计精细化工作方面,佛山大有可为。”陆虎表示,在他看来,南海可以先行先试,找条件成熟、有实施条件的地方试点。南海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实施微改造,治理交通拥堵点,需要充分的调查研究,收集交通参与者的意见和声音,对每一个拥堵点因地制宜设计,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治堵措施。
当前城市交通建设,更讲究“建管结合”。要用“绣花功夫”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探索用微创新、微改造手段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