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通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市人民幸福生活。2018年,是省城太原交通秩序与交通环境发生巨变的一年,也是太原市文明交通综合治理的攻坚之年。
这一年,以城市交通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交警部门为主力军,全市33个成员单位协同配合,出重拳,下猛药,实现了城市文明交通环境的整体提升:交通员单位协同配合,出重拳,下猛药,实现了城市文明交通环境的整体提升:交通管理更加科学、交通安全形势平稳、文明交通深入人心、道路通行更加顺畅……
打通城市“毛细血管”
小街小巷就好比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小街小巷堵了,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交通分流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剧城市拥堵,更影响城市文明。打通城市“毛细血管”,畅通城市微循环,市民的出行之路才会更顺畅。
“没想到这单行线微循环这么好,不堵车,还有地方停车,居民们再也不为出行发愁了。”说起国师街片区交通治理,杏花岭街道办事处工会主席孟荣连连称赞。
在太原主城区,有不少和国师街片区类似的老旧片区——兴华南小区、太航片区等,居民众多,停车位少。由于路幅较窄,道路资源有限,居民们停了车,就走不了路,时常发生拥堵。如何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将有限的道路资源充分利用?这考验的是交警的交通组织规划和管理能力。
为了国师街片区的交通组织规划更为科学、合理,交警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出行便利程度和道路实际情况,将片区内6条小街巷设置为单行线,在具备停车条件的道路一侧施划停车泊位,另外一侧施划黄线,禁止机动车停放。这样,既增加了车位解决了停车难题,又打通了“毛细血管”解决了行车难题。
单行线微循环的模式同样适合兴华南小区、太航片区等老旧小区的交通治理,经过重新规划交通组织结构,这些地方旧貌换新颜,成了省城文明交通的新样板。
截至目前,全市申报治理完成小街巷244条,相关考核验收工作正在推进中。
交通设施提档升级
2018年以来,交警部门坚持走高标准“智慧警务”之路,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助推全市道路畅通指数和安全指数再上新台阶。
5月16日起,太原首条可变车道正式启用。为缓解太原市重点路口路段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交警部门首次在府东街建设路西进口公交右转车道左侧的直行车道设可变导向车道。
“红灯已亮,请您退回等候区。”8月13日,亲贤北街平阳路口,频频响起的广播声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这是山西省首套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对于闯红灯的行人,系统会进行广播提示,并拍摄下人脸照片播放于路口大屏幕,以此规范交通秩序。系统上线试运行4个月,这一创新执法手段有效地震慑了闯红灯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今年以来,交警部门不断推进交通标志标线提档升级,围绕76个交通拥堵节点开展交通组织优化,增加车道45条,实施可变车道4条;联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完成高速环内所有主次干路交通标志标线排查,完成124个主要交通路口、201条主干路及“九纵九横加一环”主要道路标志标线优化和设施完善;实现联网路口102个,联网率提高27.9%,实现绿波协调道路9条,新增行人二次过街路口36个……
“警保联勤”压事故保平安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市机动车和驾驶人增长迅速,因道路交通事故车辆不能快速撤离现场,造成的长时间、大面积道路交通拥堵和二次事故时有发生,交通事故快处工作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5月16日,我市启动道路交通事故“警保联勤”快速处置机制,凡不涉及人员伤亡、车外财物损失且车辆不经施救能安全撤离现场的道路交通事故,通过“交管12123”在线处理交通事故处理平台,可快速撤离现场,减少道路交通拥堵。截至10月底,全市处理简易程序道路交通事故50081起,其中通过“交管堵。截至10月底,全市处理简易程序道路交通事故50081起,其中通过“交管12123”平台处理31666起,处理率达63.23%。
2018年第三季度,太原早晚高峰期拥堵指数平均值为1.642,环比二季度下降1.9%,同比去年下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