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华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吉州大队四中队的中队长,1996年加入交警队伍。他见证了从没有交通信号灯到手动控制的信号灯到如今的自动控制信号灯;见证了从昔日车管、违法业务窗口排长龙到如今用手机就可以办理各项业务……近日,记者采访了郭新华,听他讲述交警这些年来“路上的那些事儿”
红绿灯更新换代
交通设施从无到有
“红灯停,绿灯行。”红绿灯早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郭新华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没有红绿灯,1983年之前,信号灯是手动控制的,后来才变成自动的。1996年,郭新华成为一名交警时,我市只有几处路口有红绿灯。“1997年,当时在田侯路路口跟着红绿灯打手势,在信号灯控制台旁边有一个铃铛,当红绿灯变化的时候,这个铃铛就会响,我就跟着转向另一边打手势,吹警哨,一天下来,胳膊、腿都是酸的。”郭新华说,原来路口红绿灯由单一的东西和南北两向控制演变成根据高峰、平峰、工作日、节假日,白天、夜间车流量不同,配置不同配时方案的自动控制信号灯,变两向控制到八向控制。
不仅如此,现在路面上也可以看到一些标识和指示牌。“那时候根本没有一条条的线划分车道,当到了红绿灯路口,一辆车停下来,后来的车就停在该车旁边,路口经常堵塞。如今,车辆都是有序地等待红绿灯。”现在各类标志标牌标线清晰齐全,地下通道启用,人车分流,减少车辆行驶交叉,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了通行效率。“现在路面标识和指示牌非常清楚,司机要往哪里走,哪条道路是直行一目了然。”
警务设施不断完善
推动交管工作发展
原来人们出行基本上是靠两条腿,现在私家车已经很普遍了。郭新华表示,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管理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主要是管自行车、摩托车以及慢慢出现的出租车、客货车,随着私家车的日益增多,以及更多的出行方式,交警的管理方向开始转向对机动车的管理。
“那时候,我们执勤巡逻就是走路,虽然配备了一些摩托车和边三轮,但大多用了很多年。现在铁骑摩托车、警用汽车装备齐全。”这些设备对助力交警执法、服务群众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以前,由于设备原因,交警到达事故现场会有所延迟;如今,基本上是开警车出警,真正做到5分钟到达事故现场,快速处理交通事故。郭新华告诉记者,现在驾驶员、车辆的信息全部录入了公安网,通过警务通,很快就可以把驾驶员、车辆的情况查询得很清楚。如今,我市着力发展智慧交通建设,推动交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处罚方式大变样
市民交通意识提高
“以前,我们就是一本定额发票,抓到了驾驶员违法行为,直接开具发票罚款,现在都是开罚单,缴钱是在银行。”郭新华说原来现场交罚款,增加了交警出错的概率和收黑钱的现象,现在,银行和手机银行交罚款,交管“12123”处理交通违法,方便了群众,交警不与钱接触,也减少了犯错的概率。“以前开罚单需要写明是违反了哪条法律法规,有时候难免会弄错,现在有了警务通,查询很方便。”
近年来,通过“我不闯红灯”“礼让行人”等交通教育规范,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在不断提升。“近几年,交通部门推行了一系列交通文明管理行动,交通秩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其实和市民交通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市民意识的提升才使得现在的交通环境越来越好。”从遵章守法行车到自觉文明行车礼让行人,由强制遵法到自觉守法,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是社会的进步。
借力“互联网+”
交通管理实现数字化
郭新华告诉记者,原来司机开车喜欢往路口挤,现在路口监控摄像头24小时抓拍违法行为,成为永不下岗的“交警”。“以前这些司机开车看到交警在,就遵守交通规则,交警不在,就不遵守交通规则。”现在天网全覆盖,公共场所都安装了电子监控,每一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智能交通和“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看着大屏幕就能观测到实时车流量,运用大数据分析车流量规律,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郭新华告诉记者,如今全部启用非现场执法,全天24小时抓拍各类违法行为,减轻了交警的工作量。“有了这些天网,司机的一些违法行为拍摄得非常清楚,不像原来取证那么困难。”民警上路必须开启执法记录仪,既保护了自己,又约束了当事驾驶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以前处理违法行为、办理交通业务需要来到所辖交警大队办理,现在有了交管“12123”APP,大大方便了市民朋友,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办业务,使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步入智能化时代。
历经40年的风雨变迁,郭新华感慨颇多。如今的吉安,干净整洁的超宽车道,高科技的交通管理手段、便捷的交通管理办事大厅……“吉安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我见证了交管工作40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