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通过进一步加强新科技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深度应用,可以推进城市道路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治理、打造高效能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呢?今天交通言究社“支队长谈交管”专栏邀请到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长、交管局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李文胜来谈谈成都的应用实践。
成都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实有人口2054万人,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汽车保有量达到476万辆,居全国第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突出。为此,成都交警聚焦打造超大城市高效能交通治理体系,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将新技术、新设备与城市交通治理需求有机衔接,初步实现了科学治理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构建智慧治理应用场景
实现科学治理的动力变革
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了“蓉e行”交通众治公益联盟平台,以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动员企业和市民力量,推动城市交通共建共治共享。
1、引导市民参与交通治理,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为了强化交通参与者的路权和规则意识,梳理出随意变道、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不礼让行人等25类妨碍公共安全、影响通行效率的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群众可通过“蓉e行”平台的违法举报模块拍摄交通违法行为并上传,经交警后台审核通过后,依法实施处罚并曝光。同时,依托交安设施故障上报功能模块,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交安设施高效精准运维机制,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维护水平。“蓉e行”上线以来,共收到66万余条群众提供的交通违法举报、交安设施故障报告和交通组织优化建议,形成了城市交通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2、鼓励市民申报私车停驶,厚植绿色出行习惯
私家车可在“蓉e行”平台主动申报停驶,并通过智能交通检测设备监测停驶情况,对自觉履行停驶承诺的私家车给予积分奖励,进一步促进群众交通方式从驾车依赖向绿色低碳出行转变。截止到2018年8月底,累计已有1.56万辆私家车申报停驶,平均每车停驶13天,单车申请停驶时间最长达112天,累计减少十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约13吨。
3、推出电子车证掌上办理,提供高效审批服务
紧密结合“仅跑一次”的改革,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费用的要求,推进网上政务互联互通,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提高网上服务体验,上线货运汽车城区道路行驶证(H证)申领、电子监控违法处理、五路一桥退费、电子账户等网上全流程办理服务,累计办理各类便民服务70万余件,为群众、企业节约综合成本6000多万元。
4、开展交通安全网上学习,提升法治文明意识
利用人脸识别、可信身份认证等新技术,为驾驶人提供审验教育和满分教育的网上申请、网上学习、网上认证。网上学习具有灵活的教育方式、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受到了广大驾驶人特别是职业驾驶人的欢迎和认同,实现了驾驶人安全教育常态化,进一步夯实了驾驶人安全管理源头。
图1:“蓉e行”平台
构建智慧治理应用场景
实现科学治理的动力变革
依托现代科技,重塑传统警务模式,推动数据流、业务流、管理流融合,有效提升执法管理、事故预防、民生服务质量和效率。
1、数据融合应用,加强执法管理
扩建智能监控识别系统
在已有电子警察、智能综合检测设备、事件检测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的基础上,引入图像识别、声源定位、光源监测、视频监测等新技术,通过新型抓拍设备实时对违法鸣笛、违法使用远光灯、不礼让行人等不易辨识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自动监测抓拍。依托繁星图像视频综合分析系统和刀锋图片结构化处理技术,实现视频图片数据处理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建立“情指勤”现代勤务模式
依托交通集成指挥平台,建立了以指挥中心为核心,交通情报、勤务督察、宣传保障3个中心为支撑,网格勤务、视频勤务、夜间勤务、假日勤务、商圈勤务、景区勤务等为抓手的“1+3+N”勤务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勤务的主动性、精准性、时效性。
图2:“情指勤”现代勤务模式
数据建模分析提升精准执法效率
梳理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异常特点,以特征多维描述、风险自动甄别为目标,搭建了毒驾、假牌套牌、累计多次违法未处理、买卖分嫌疑人等数据研判模型,依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稽查布控系统、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鹰眼系统,形成立体化防控和精准执法机制。2018年,成功挡获违法嫌疑车辆2026辆、违法嫌疑人170余人。
图3:数据融合分析应用
2、强化科技应用,做硬事故预防
提高重点车辆交通事故技防水平
在部分运渣车上试点加装具有前碰撞预警、行人探测与碰撞警示、自动减速与主动刹车等六项功能的主动防碰撞安全系统,利用毫米波雷达目标识别、图像识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自适应安全车距控制等新技术,实时评估车辆运行态势,同时开发了智能安全驾驶云平台,针对不同危险等级,主动提醒驾驶人采取避险措施,减少运渣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有效降低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发生。
图4:货车加装主动防碰撞安全系统
破解重点驾驶人疲劳驾驶监管难题
依托运用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驾驶人疲劳度定量评估标准,研发了智能疲劳监测方向盘、头环、手表等可穿戴智能监测设备,通过智能监测设备对客货运重点驾驶人的驾驶状态进行动态监管,凡达到疲劳驾驶标准的,后台实施预警并督促驾驶人停车休息,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预警、事后追责的闭环式监管。
图5:驾驶人疲劳度监测
强化交通新业态动态监管
联合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搭建了共享交通监管平台,强化企业服务质量信用考核。一方面,建成网约车监管系统,强化对网约车企业、车辆、驾驶人的准入监管、及时监管、联合监管;另一方面,推进共享单车监管系统建设,指导共享单车企业精准调度、科学投放,减少城市乱象,防范安全隐患。
3、再造民生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便利性
多维渠道在线办
以深化公安放管服为契机,推出“成都电子政务网”、“成都交警官方网站”、“成都交警微信公众号”、“蓉e行”等多渠道网上便民服务,开通交管“11185”上门服务和“12123”远程服务,实现了“指尖一触轻松办”。
图6:交管业务多渠道在线办理
延伸窗口就近办
在全市所有交管服务大厅和社会化服务机构代办点,设置交管业务自助服务终端,并将公安交管业务延伸至全市公安派出所、交管一站式服务站和部分社区服务站、24小时超市,方便群众就近办理交通违法处罚等十余项交管业务。
部门协同高效办
推出成都交警道路交通事故在线快速处理中心,研发了道路交通事故远程视频处理系统,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的配合协作,实现交通事故在线快速处理、理赔跨部门协同、全流程闭合办理,打造了升级版的交通事故快撤快处快赔“三快”服务。会同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构、保险行业协会,大力推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形成交警办案、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三位一体”的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快速化解的运行机制。
图7:道路交通事故在线处理
构建智慧出行应用场景
实现科学治理的质量变革
强化警企合作,与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探索“互联网+交通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1、强化交通态势研判,攻克交通管理难点
研发上线成都交通实时监测与研判分析平台,以平均车速监测、路网交通负荷研判、重点区域热点分析、交通拥堵路段排名、交通OD分析、异常交通分析等为重点,宏观把握城市交通运行态势,微观治理交通拥堵瓶颈,提升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图8:交通态势研判
2、推动信号配时智能化,消除延误痛点
推广应用智慧信号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持续优化信号灯配时算法模型,制定信号灯智能联控方案,打造交通智能化“绿波带”。目前,已经完成130个智慧信号灯路口改造、173个信号灯联网控制,试点的交通延误下降了11.2%。
图9:智慧信号灯应用
3、开展交通出行精准诱导,实现堵点绕行
充分发挥成都市中小街道路网发达的特点和以静制动的工作思路,依托百度地图全景路况采集车,全覆盖更新中小街道实景路况信息,优化调整百度导航,智慧避堵规划路径,引导群众利用中小街道绕行拥堵区域,盘活了闲置的路网资源,均衡路网流量,提升了路网整体运行效率。
图10:出行诱导
(文 / 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长、交管局局长 李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