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主城区的人们,对交通出行的感受,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上下班高峰期,驾车或乘车过江的艰难、轨道交通3号线的拥挤……让上班族感叹。
城市越长越大,车越来越多,如何缓解日益突出的人、车、路矛盾?近日出台的《2018年主城区交通缓堵行动计划》(下称《缓堵行动计划》)提出,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把公交优先、绿色低碳的交通发展理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交通“三大转变”,即:交通发展由单一扩大供给向供需双侧调节转变,机动化出行由私人小汽车向公共交通转变,交通管理由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变。
“三大转变”对主城交通意味着什么?将给市民出行带来怎样的变化?
今年开建黄桷沱长江大桥
新燕尾山隧道铁山坪复线隧道
城市交通缓堵,一些市民首先想到的是修路。实际上,近年来重庆修的道路、桥梁并不少。截至去年,主城区城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57公里,但交通缓堵的状况仍然存在,为什么?
市城乡建委人士介绍,交通经济学里有个“当斯定律”——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只有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才能解决交通资源的供需矛盾。
今年,汽车消费迎来小高潮。数据显示,今年1月市民购买的小汽车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此推算,今年主城区新增的小汽车量将超过20万台。如果按照一辆车6米的长度计算,新增的小汽车足以排成1200公里的“汽车长龙”。而去年一年,主城区新增的城市道路通车里程不过200多公里。
市城乡建委人士分析认为,重庆城市存在人口总量多、人口密度高、土地空间有限、单位时间内出行需求高的特点,决定了市民出行主要依靠集约化、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如果任由小汽车发展,再多的道路空间都会被“吃”掉。合理引导机动车稳健增长而不是任由机动车的爆发式增长势在必行。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将交通发展由单一扩大供给向供需双侧调节转变。
重庆日报记者在《缓堵行动计划》中发现,今年,重庆各种城市道路协调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年,主城计划建成通车15项、32公里骨架道路,加快实施41项、290公里骨架道路,新开工11项、85公里骨架道路。在缓解跨江大桥和穿山隧道拥堵方面,今年力争开工“一桥两隧”——连接九龙半岛和南岸区的黄桷沱长江大桥以及新燕尾山、铁山坪复线两座隧道。
与此同时,疏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打通区域微循环成为重庆治堵的重要突破口。今年,主城区将加快118条、230公里次支道路建设,打通未贯通道路(即断头路)91条、58公里。
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更新改造
南滨路巴滨路将规划有轨电车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共识是公交优先。”市城乡建委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主城区拥堵治理提出了将机动化出行由私人小汽车向公共交通转变,也就是“一推一拉”:一手把市民“推”向公共交通,一手把大家从小汽车里“拉”出来。
为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今年主城区将以轨道交通提质增效和地面公交路权优先为重点,加快构建网络化公交优先道,推进智慧公交建设。
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方面,今年将全面启动轨道交通2号线大修及更新改造、3号线“6改8”技术改造、1号线“增车”等提质增效工作;启动内环以内轨道站点500米服务范围的步行系统改善工程,构建“轨道+慢行”的交通网络;启动轨道交通1、2、3、6号线站点周边10个“P+R”停车场建设,提供停车位约1078个。
今年,主城区将新增12条、101.7公里公交优先道;启动项目前期研究与储备,确保到2019年底公交优先道达到260公里。
与此同时,我市将优化主城区地面公交线网布局,重点解决北碚片区、大学城片区、两江新区和茶园片区等大型聚居区的客流需求,覆盖公交线网盲区;开行居住小区至轨道、公交站点的舒适接驳小巴,新增19条穿梭巴士路线,满足公交最后500米服务需求。
智慧公交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年,我市将加快电子站牌建设,实施公交移动支付全覆盖,建设公交数据大脑,优化并推广综合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争取通过充分接入公交车辆GPS、刷卡、移动支付、公交线网等数据,融合GIS地图,实现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全面感知公交运行状态。
让市民“慢下来”也是一个重点。今年,市城乡建委将加快建设山城步道系统,新建、改建北部片区纵向通廊、中部片区横向通廊等10条、16公里山城步道,启动“两江四岸”步道贯通工程;新建和提档升级30座人行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结合“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开展跨江大桥增设垂直升降梯专题论证,解决跨江大桥与滨江路步行系统高差大、绕行远、衔接不畅问题;启动大学城片区、茶园片区78公里自行车道网络规划建设。
作为轨道交通线网的加密和补充,今年我市将开展主城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开展南滨路、巴滨路有轨电车前期工作。针对洪崖洞、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等旅游热点,相关部门还将开展交通系统专题研究,切实改善旅游交通环境。
交通管理向智能型转变
建设20条变道加塞严管路
除了车辆保有量增加外,交通出行无序、出行的潮汐性、不文明过马路等行为都会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因此,重庆在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还需大力发展互联网+交通。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交通管理由粗放型向智能型转变的策略。
动态交通调控方面,今年主城区将加快推进交通信息采集、全景视频、电子警察、信号自适应控制、LED诱导屏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0套新型电子警察、100套信号自适应控制等设施设备;综合推广应用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定向车道、共享转换车道、可变车道、潮汐车道、左转远引、单向交通等措施,出台道路指路系统信息设计导则,打造渝澳大道等10条交通设施规范化示范道路,优化黄花园大桥等30处堵乱节点交通组织和路口渠化,新增盘龙新城等10条单向微循环道路;在金童路、中兴路、长江二路、虎歇路、经纬大道等重点道路区域建设40条违停严管路、20条变道加塞严管路、20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严管路等严管示范路口。
静态交通调控方面,主城区将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区域功能定位、公交发展水平、停车供需特性,推行差异化的停车配建标准;以保障民生需求为目标,重点针对医院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开工建设2万个以上停车泊位,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停车场建设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运营和管理;并以半年度为单位,定期对路内停车场和占用人行道的停车位设置进行综合影响评估,逐步减少路内停车泊位供给,释放道路交通资源;推行智能化停车设施共享政策,搭建市级统一智慧停车共享平台,鼓励停车资源开放共享。
修,重要;管,同样重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重庆树立下好城市交通一盘棋的思想,打好交通管理组合拳,市民出行体验将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