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管理补短板、交通严格执法,精细化管理……在这些主题词中,2017年上海的交通有怎样的变化?有何新特点?
小客车保有量增速放缓,更趋理性
上海实有小客车(单位:万辆)来源: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2017年全市实有小客车达到469万辆(含沪牌及长期在沪外省市小客车),同比增加46万,较2016年同期增速下降13%,但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沪牌小客车约318万辆,同比增加34万辆,其中沪C增加17万辆,沪牌增加12万辆,新能源增加5万辆。长期在沪外省市小客车约151万辆,同比增加12万辆,低于2016年同期15万的增速。持续跟踪调查显示,全市小客车出行强度逐年下降,2017年日均出行距离下降到26.6公里/车。
对外交通客货运需求快速增长。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最高纪录。上海机场实现货邮吞吐424.2万吨,同比增长9.4%,上海成为继中国香港、美国孟菲斯后全球第3个年航空货量400万吨以上的城市。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1.12亿人次,浦东机场成为继北京首都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之后,中国第三个、内地第二个突破7000万人次的机场。铁路对外旅客到发量2.12亿人次(不含金山铁路),同比增长9.7%,依然是对外客运的主力军。
长三角交通联系更加紧密。2017年上海与长三角(江浙皖三省)铁路旅客到发量14494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约8.5%。上海与长三角铁路旅客到发量占上海铁路旅客到发总量的比重为68%。11号线花桥段工作日进出站客流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已达5.7万乘次/日,其中近80%进出上海中心城区,显示出明显的通勤特征。每天进入上海的短期访沪外牌小客车约为20-25万辆,主要来自于长三角,其中苏、浙、皖三省的车辆占比达到85%。拥堵指数同比下降3-5%,拥堵区域同比减少4个
道路设施网络更加互通完善。2017年上海市公路总里程13322公里,同比增加29.6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5224公里,同比增加9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158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33万平方米。S3公路(S20-周邓公路)、浦星公路(丰南路-环城北路)、虹梅南路高架、南北高架中兴路下匝道、嘉闵高架南南延伸(S32-莘松路)、中山南路地下通道等重点项目陆续建成通车。区区对接道路加速衔接,道路设施联通性得到进一步改善。
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基本稳定。2017年上半年中心城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同比持平,快速路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上升1-3%,拥堵区段同比减少4个;地面道路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下降3-5%,拥堵区域同比减少4个。受车辆增长、重大交通设施施工、车辆礼让行人等因素和措施影响,下半年快速路和地面道路的高峰拥堵指数同比分别小幅上升6-7%和4-6%。整体来看,本市快速路的拥堵特征在变化,表现为车速窄幅波动,拥堵时间逐步拉长。
轨道交通运输能力持续提升
轨道交通线网持续扩展。随着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东延伸、17号线投入运营,2017年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线路总长增至666公里,实现除崇明区外其它所有行政区均有轨道交通覆盖。车站数增至389座,内环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覆盖率增至75.6%。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公交都市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持续开展轨道交通提能增效。积极开展轨道交通补短板行动,轨道交通莘庄、漕河泾开发区、人民广场、张江高科、沈杜公路等站通过改造,其站厅至站台垂直通行能力普遍提升效果超过50%,清空站台能力提升效果也达20%左右。轨道交通在运力规模没有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通过线路调图,缩小发车间距,7条线路实施增能,6条线路实施延时运营,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同比增加2.7%。
轨道客运量再创新高,拥挤状况保持稳定。2017年,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966万乘次,工作日达1000万乘次,全路网列车正点率99%,单日最高客流1186.7万乘次,创历史新高。全网拥挤状况保持稳定,早高峰拥挤里程比例18%,略好于2016年。
城市客运模式更趋多元
道路交通服务模式多元化。随着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网约车等新交通模式快速发展,对既有交通体系的影响日渐显现。自行车在轨道交通站点进、出站的接驳比例分别从之前的1%上升到9.2%和5.8%;分时租赁车辆平均周转率上升为4.0次/日,日均使用3.5小时/日,显著高于社会小客车2.2次/日的水平,显示出一定的共享特征; 网约车日均客运量54万乘次,占出租车行业(包括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总体的19%。
传统客运面临较大转型挑战。71路中运量自2017年年初投运以来客运量持续增长,单日最高客运量突破5万乘次。但地面公交整体客运量依然呈现持续下降态势,2017年日均客运量下降到602.9万乘次,同比下降8%。受相关交通方式的分流,传统出租车日均客运量208.0万乘次/日,同比下降12%,其中区域出租车日均客运量33.8万乘次,同比下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