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监测系统,将捕捉的信息传输至一个“最强大脑”,帮助交管部门分析出哪些路段拥挤、发生拥挤路段相关联的路口、发生拥挤的原因等多种主题的数据分析结果,交管部门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些结果后,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避免处理不及时而造成大面积的交通拥堵;同时,还能降低碳排量,营造畅通、绿色的交通环境——这是成都这些年正在推进的智能交通建设。
日前,记者从成都交投集团信息港公司获悉,我市智能交通二期项目正扎实推进,预计明年完成。这种手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进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效助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
心怀“工匠精神” 做好智能交通管控工程施工
日前,记者来到凤凰山高架桥及底层道路智能交通管控工程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对凤凰山BRT首站的摄像机进行功能调试。正在一线忙碌的王业礼,是成都交投信息港公司系统工程管理部项目负责人,也是凤凰山高架桥及底层道路智能交通管控工程项目负责人。
“虽然是配套工程,但智能交通管控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样重要。”王业礼说,按照设计规划,凤凰山高架桥及底层道路一共要安装200多个智能交通管控点位、300多套设备,涵盖综合检测、视频监控系统、交通诱导、匝道控制、车道指示、路口自适应系统及通信系统七大子系统。此外还包括后台集成、服务器及软件部署、车道指示、匝道控制与诱导的二级平台建设。
王业礼进一步介绍说,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是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外场系统采集的数据准不准、系统稳不稳定,直接影响交通管理者的决策分析。因此,智能交通外场系统除了点位布设必须合理科学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尤显重要和关键。
“这项工作安装其实并不难,但是调试设备就有很大挑战,因为要结合现场实际,保证设备13项数据功能全部都要合格。”王业礼表示,一般来说,安装一个点位的设备,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但调试有可能需要研究一晚上,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无论是摄像机的高度和方向、补光灯的位置,甚至是自然光、路灯的反光,或者是现场障碍物的遮挡,都有可能对交通数据信息采集的准确性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安装调试阶段必须精益求精,反复调试,最后还必须通过逐点验证和第三方检测。
一期建设初步构建智能交通管控体系 在缓堵保畅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2010年起,成都交投信息港公司开始承担成都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投资建设任务。智能交通第一期遵循顶层设计,相继完成了15个工程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以顶层系统、综合集成管理与应用平台为核心,相关子系统为骨架的智能交通系统框架。
成都交投信息港公司总经理丁兴静说,一期工程已建成八大外场子系统,约3600多套设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二环路、三环路等快速路以及21条放射性主干道上,同时覆盖了城区40多条隧道,70多个重要路口,基本实现了对中心城区重要道路的全覆盖,实时采集、处理和发布道路交通信息,依托后台应用管理平台,实时掌握道路交通运行状态,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科学管控、决策支撑以及应急调度指挥等提供技术保障,为公众出行提供服务保障。
除了解决道路“拥堵病”,智能交通还从城市车辆这一污染源头上遏制了对大气的肆意排放——“智能交通可以有效地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拥堵,这些都是降低车辆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丁兴静表示。
“一期工程经过5年精心谋划和建设,提升了我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在城市交通管理、缓堵保畅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智能交通是科学治堵的重要保障手段。“去年,我们启动了智能交通二期建设。”丁兴静说,按照规划,智能交通二期建设20多个项目,目前已经启动建设13个项目。
记者了解到,二期建设中,主要通过成彭等5条市管高速及成洛大道等快速通道智能交通项目实现“合理扩面”;通过红星路、老川藏路等中心城区新改扩建道路工程智能交通项目实现“科学加密”;通过加强对智能交通数据的分析研究、加强互联网+交通的合作、加强数据归集共享的管理,结合交通管理实战应用需求等,升级完善现有应用和平台,打造智能交通最强智慧大脑,实现我市智能交通“整体提升和深度应用”。
力争数据应用出亮点 加快提升我市智能交通建设管理和运维水平
“智能交通外场设备设施,就好比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四肢’,后台信息处理分析中心则相当于人的‘大脑’,二者只有默契配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科学管控作用。”丁兴静说,智能交通前端采集系统将采集的信息传输至后台,后台中心经过分析处理后,将指令再下达给前端管控设备或者信息发布设备,及时发布交通信息,同时有效调节和引导交通流,因此智能交通是否“智能”,关键就在“大脑”。
丁兴静告诉记者,现在智能交通每天采集上千万条数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有效利用起来,是下一步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下一步,我们在加强数据归集整合的同时,将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互联网企业等合作,着手开展智能交通数据模型的分析研究,比如:通过对交通拥堵指数算法研究,将研究成果进行实践运用,用以提升智能交通管控水平、指导智能交通后续工程建设等。”
“作为市属国有平台公司,我们也将找好自身定位,发挥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特长和优势,配合做好智慧交通建设。同时,结合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对标上海、深圳、杭州等智能交通建设领先城市,通过调研学习、系统培训等多种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大胆创新,进一步加快提升我市智能交通建设管理和运维水平,体现全面发展新理念的智能交通发展新模式,扛起成都智能交通发展大旗,树立行业标杆品牌。”丁兴静表示。
【专家说】
智能交通 是未来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霍娅敏认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缓堵保畅、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并应用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科学理性、规范有序地推动我市城市智能交通事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我市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及多年来业内各界人士探索面临的重大课题。
“智能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霍娅敏说,现阶段,智能交通系统泛指在交通运输领域中运用高新科技手段组成的,旨在改善交通状况、缓解交通问题的各种技术系统。
在霍娅敏看来,智能交通是未来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道路交通而言,由于其以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为终极目标,故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提高路网通过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运输效率,是当前我国城市有效应对交通问题的关键科技手段。”
“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技术工程。”霍娅敏表示,由于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国内各地智能交通项目还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参与的设计者、研发者、建设者也将是人如潮涌、前赴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