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在复旦大学读研时,就来到中交北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参与“汽车电子标识”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的编制。去年7月毕业后,这个外地小伙子径直留在了无锡。“原本擅长的领域,不要轻易放弃”,他这样的想法,也正应和了中交北斗的发展轨迹。从2013年标准开始编制,公司就重点攻坚信息采集设备的研发,仅仅两年,获得的国家专利已达17项。最近,国标委正式颁布《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的征求意见稿,今年初,将在无锡开展示范应用,三年后向全国推广。
汽车电子标识,就是“电子车牌”,在汽车上安装一个芯片,然后实现高速运动状态下对车辆身份的识别、动态的监测,附带实现流量监测,助推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全国汽车保有量有2.59亿,其中私家车1.5亿,这么极具市场前景的项目,为何被落户滨湖的中交北斗抓在手里?中交北斗董事长王晓兵透露,早在四五年前,公司就嗅到了智能交通这一块市场的商机。上海世博会期间,企业首次把RFID技术用于出租车“车驾管理”,提供定位等服务;2010年,重庆推出智能交通综合管理服务,企业在当地发行161万张电子标签,213处安装信息采集终端;在大连,借助当地金融系统的力量,“电子标签”又增添了信用卡的功能,可帮助车主实现洗车、加油等“一卡通”。
正因为这些丰富的应用经验,公安部向国标委提出编制“电子车牌”标准的申请后,企业“竞标”获得了联手参与的机会。公安部交通科学管理研究所主要负责芯片的国产化,中交北斗则侧重于读卡器的统一安装、数据接口的规范等。“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啊!物联网企业没有技术不行,找不准应用方向不行,不上规模也不行!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王晓兵介绍,今年初,符合国标的第一批“电子车牌”,就将在无锡发放10万张,首先用于货运车辆,路面首批100个站点将安装读卡设备,2至3个小区将引入智能停车系统,到2018年,“电子车牌”则有望覆盖全市所有机动车。
这是无锡“深耕”物联网五年后、行业逐渐变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无锡列入产业统计的物联网企业达到794家,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同时,通过先行先试确立行业标准,既而推广到整个行业,形成大而统一的市场,这也是未来物联网发展值得期待的探索。中交北斗所在的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不久后还将落户无锡(国家)智能交通产业园,集聚更多的智慧交通专业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综合性测试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