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配新能源电子站牌。昨天,随双电公交车一同亮相的,还有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新型太阳能公交电子站牌:它用太阳能供电,可以向等车的乘客显示:下一辆车已到哪一站。(本报2012年4月19日第一版曾报道《帮“小雏菊”躲开“非技术难题”》)
其实,太阳能公交电子站牌去年就已在新江湾城1201路、浦东公交798、961路上试用,受到市民普遍好评。它的背后是一套公交车辆信息实时发布系统。上海公交站牌共有1.2万个,这项惠民便民的新技术能否普及?
公交信息化是基础
让站牌报告车辆位置,需要公交集群调度系统的支撑。公交车得先通过车载GPS仪器,把行驶数据报告给调度后台,后台才能把相应信息发送到每个站牌上。产研院上海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交通主任蔡雪松告诉记者,“信息化底子”是一个重要考量指标。
浦东公交从2010年起,开始研发建立智能集群调度系统。到2012年,公司已有90多条线路、近千辆公交车实施智能化的集群调度系统与传统调度相比,后台调度可以实时看到车,更精确地调配车辆。公司副总经理王宪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尝试过在站台上用电子滚屏、多媒体展示等,由于电源、成本等制约,均不太成功,而“小雏菊”没有这些弊病。在新江湾城1201路试用时,不少居民甚至建议将车辆信息多渠道发布到小区,乃至居民家中。
据浦东公交介绍,“小雏菊”今后可能将进一步在公司所辖线路上推广。
能不能在全市推广这项技术?产研院科技处副处长吴俊伟告诉记者,上海地面公交分属多家公交公司,浦东公交的信息化基础较好,其他公司要做到这一步,就需先建立智能调度系统这项工程相当繁琐浩大。若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或指导意见,或可加速这一进程。
好消息是,市交通港口部门已将此列入新一年工作计划,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逐步推进。
商业模式需探讨
即使有了“顶层设计”,站牌运营的商业模式也需突破。浦东公交车站的站牌经营管理权并不归浦东公交公司,这无疑为公交站牌改造增加了一道坎。
近年来,由于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吸引走了地面交通大量客流。重要原因之一是轨交让乘客等得“心里有底”。公交公司近年来投入不少资金,采用新技术,改善乘客的候车体验。然而,即便经济如“小雏菊”,从改造、投入运营,还是需要数百万的投入。而常态化运营维护,更需每年投入资金来保证。“只有充分利用公交站牌资源,探索出合适的商业模式,公交实时信息发布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
同时,全市公交站牌的式样也要统一。“若为每种杆型都开发不同型号的装置,企业承担的成本就太高了。”蔡雪松认为,虽然产研院能做这部分研发,但最终成本还得由企业来负担,且维护也更复杂。
浦东公交的另一个担心是目前全市统一的“顶层设计”方案尚未出台。小小的到站信息发布“牵一发,动全身”,从后台信息系统数据衔接,到站牌上接收设备,都需要统一标准万一先行铺开与最后发布的标准要求不一致,“返工”会导致新的浪费。
电子站牌普及尚需时日,但浦东公交已开始采取更多方式让乘客“等得心里有底”。最近,它发布了一款安卓系统手机的应用。乘客只要下载应用,当车辆距离乘客两站时,就能收到提醒。与此同时,上海产研院也在不断完善车辆到站信息发布系统,并研发不同的信息发布技术。
然而,毕竟公交站牌上的公共显示系统能惠及更多市民,尤其不善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群。“小雏菊”的推广显然能大大改善市民的侯车体验。
“小雏菊”是否应该推广、如何推广,还有待有关方面来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