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百万,并以每年近15%的增长率不断攀升,
交通拥堵现象日益频繁本报资料图片曹雪琴摄
高架桥要架设在哪里?BRT和错峰上下班是否可行?东莞未来的交通布局将有更详尽的科学依据。
11月12日上午,东莞市召开交通模型项目动员会,副市长贺宇出席会议。东城桑园社区、常平镇和望牛墩镇确定为此次交通模型项目的试调查范围。
交通模型可为治堵提供依据
会议研究部署了全市推进交通模型项目建设工作。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交通模型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决策技术分析工具,能够实现对现状交通运行的模拟和再现,对未来的交通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可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方案比选提供技术支撑。此外,交通模型是交通流定量预测的基础,是评价规划项目交通能力的基本理论依据。国内发达城市很早就有了适应本地方交通特点的交通模型,东莞即将开展的交通模型项目,将填补了我市在此领域的空白。
“我们迫切需要用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方法,通过开展综合交通需求调查,掌握翔实的市民出行习惯、货运流量与走向等基础数据和模型支撑,才能真正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贺宇表示,建立全市交通模型项目,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百万,并以每年近15%的增长率不断攀升。虽然东莞一直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道路交通体系,但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造成我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频繁,交通矛盾日渐显现。
无总体规划成为交通短板
建立全市交通模型项目,也是制定交通发展政策的重要支撑。记者了解到,虽然相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制了多项综合性交通规划和专项规划,力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上取得先机,然而,面对交通事业发展中日益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市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交通事业缺乏总体规划、交通政策难以科学制定、城乡交通难以协调发展等短板。
据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深圳、佛山、肇庆等城市均已建立了城市交通模型,并广泛应用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区域交通改善规划、轨道网点规划、公交线路规划以及大项目交通影响评估等多个领域,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来看,建立全市交通模型项目,可以为制定城市交通规划乃至所有涉及交通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等提供基础数据。”贺宇表示,如果能够成功建立交通模型项目,将为我市科学制定全市交通发展方针政策,构建科学、健康、和谐的交通环境打下扎实基础。
入户调查需市民积极配合
开展交通综合需求调查,建立全市交通模型项目在我市尚属首次。贺宇要求,各镇街、各有关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作为两个牵头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和市交通运输局务必要加强沟通、加强协作、加强统筹,迅速启动全市交通综合需求调查工作,并指导编制单位结合实际,科学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调查方案,力争在2013年1月中旬前完成综合交通需求调查结果分析,2013年1月底前完成调查成果编制报告工作。
本次综合交通调查分交通需求调查、交通供应调查、交通运行调查、手机话单和信令调查四个方面,鉴于综合交通调查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实施复杂度和难度均很大,故将此次调查分为试调查及市域全面调查两个阶段来开展,其中试调查内容主要由三项构成:居民出行试调查、流动人口试调查及货运试调查。试调查样点:东城桑园社区、常平镇及望牛墩镇,调查包括抽样、试调查、调查、检查、表格回收。
贺宇呼吁,调查涉及到入户调查,希望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协助调查员获得真实数据。
●访谈
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钟永刚:
交通规划将从
“定性”到“定量”
记者:很多市民是第一次听到“交通模型”这种说法,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交通模型调查的内容和意义?
钟永刚:具体来说,就是调查东莞居民和商业货运的出行方向、出行量等出行习惯,因为这些出行习惯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得出来的效果,有科学依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东莞交通量的增长,为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而在之前,我们做决策主要靠的是“定性”的依据,比如我们觉得一条路堵了,之前只是凭感觉,建了交通模型之后,就可以知道它堵得怎么样,需不需要新建一条路来分流。
记者:进行交通调查并建立模型之后,如何减少交通拥堵?
钟永刚:有了模型,就让我们决策有了定量依据,并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设施,来减少“堵”点。比如,我们现在通过模型,发现一个路口很堵了,可以根据拥堵程度,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调整来降低拥堵程度,硬件设施是指修建地下函道、高架桥和新路来分流,软件调整是指禁止左转、调整红绿灯时间等。
记者:实行交通模型调查,难度在哪里?
钟永刚:最大的难度在于入户调查,因为入户调查的内容部分会牵涉到个人隐私,因此估计一部分市民会抗拒。也有市民可能不知道东莞要开展交通模型调查的事情,误以为调查员是来推销的或者是骗子,因此我们呼吁,市民应该尽量如实提供数据,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