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交通大脑”到底是什么?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郭敏:“交通大脑”到底是什么?

    2018-09-18 10:11:40 来源:市政厅 评论:
    分享到: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交通大脑”应用是交通管理业务及其延伸。而以“交通大脑”而非“交通管理大脑”作为名称,也许并不想局限在交通管理行业,只是,在现有的政府投资机制下,从交通管理业务切入是不得不做的生存选择。不过,“交通大脑”的概念虽已提出两年,对大脑的印象,仍然只有云端、智慧这样缺乏实质内容的描述,公众和社会企业并无多少感觉。

    交通大脑,一面是与已有的交通管理从业者争夺业务,并屡受行业诟病;一面是公众缺乏体验而产生怀疑,两面夹击使这个概念逐步泡沫化。即使不断通过媒体曝光用新概念刺激注意力,而且吸引到更多的城市政府投资,也很难阻止泡沫化的趋势。

    交通大脑诸多应用的提法,经常会采用一些跨界名词或者包装过的名词,譬如众包数据、窄带物联、未来交通、城市计算等等,炫耀与广告成分颇多,难以了解和分清楚其提出的种种设想。不过,对于渴望创新改变城市面貌的地方政府来说,这些词却会成为投资的理由。

    这些词究竟是什么,要做什么,算是公共政策的实现,或是对公众服务的承诺,抑或是一种局部交通的改进措施,大家心里并不清楚。只是,这样的担心并不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在当下缺乏数据公开的背景下,最终发布一些自说自话的成绩宣布胜利并非难事。不过,交通大脑如需健康发展,避免昙花一现,仍然需要明确地搞清楚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老百姓能得到什么,这样才能安慰好政府和企业忐忑不安的心,对得起投下去的财政资金。

    交通大脑是什么?

    虽然各家都会用许多页PPT来讲述交通大脑是什么,不过,在罗列了大数据分析、度量体系、人工智能算法、交通优化指挥等业务领域之后,仍然没有一家机构用简单明了的定义来讲清楚交通大脑是什么。

    站在产业的风口上,介绍的PPT越来越像吸引投资的动画片,谁愿意用几句大白话来讲清楚呢?然而,对严谨的工程师而言,听不懂的东西就会一直抱有质疑,也会拿出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来做比较。我们不妨来看看,智能运输系统是如何用大白话讲清楚事情的。

    blob.png

    网络上介绍交通大脑的图片。图片来源《拥有人工智能的滴滴交通大脑能否再次颠覆未来出行体验?》极客网(http://www.fromgeek.com/ai/140360.html)

    维基上智能运输系统的定义

    较为常用的智能运输系统定义为:一种先进的服务,旨在提供与多模式运输方式和交通管理相关的创新服务和应用,让使用者能够更好地知悉情况,并获得更安全、便捷、智慧的运输。

    这样的定义清晰明了,智能运输系统是一种服务,而交通大脑是什么呢?是系统、服务、软件、吸引政府投资的广告,还是其他什么,缺乏明确的信息。

    交通大脑用了交通这词,智能运输系统用了运输这个词,这两个一般人容易混淆的名词,则是两个概念的最大区别。交通和运输的区别,简单比喻,交通指的是“在路上”,而运输是指服务,包含了发生在路上的交通,也包括连接交通站场枢纽以及委托客货运输的客户等的一系列过程。

    因此,无论交通大脑用了多少绚丽的词藻,但其名称上的表达不得不蜷缩在智能运输系统里面。互联网企业在大喊交通大脑时,是不是只顾着信号灯业务,并没有注意到,老百姓要的是完整舒适的运输服务(上班、上学等出行),而交通的事情则是交管、运管部门的业务。交管、运管业务的红利,带歪了互联网企业的雄心壮志。实际上,真正的风口不在交通,而在运输行业,互联网企业明显站错了风口。

    其实,被带歪的不仅仅是雄心壮志,还有具体的业务内容。交通的种种现象,譬如事故、拥堵,其根源并不一定在路上,也无法用路上的手段来本质改进。譬如,天天要穿马路十几次,从危险空间暴露的概率来讲,即便措施再完善,概率也会发生作用,危险难以根除;又譬如,没有地铁,也没有准点准时的公共运输服务,老百姓开车必然成为刚需,任何禁限措施都会引起对立且不能减少开车上路的数量。交通大脑的人工智能算法、交通优化指挥系统等绚丽的技术,能真正解决或者部分解决这些问题吗?

    交通管理业务是肥肉,多接点活也是生存之道。不过,交通大脑如果真的要助力解决交通问题,而非打着互联网+旗号换个马甲的集成商和软件商,首先还得要回答“交通大脑是什么”的问题。

    交通大脑做什么,如何评判?

    从PPT上来看,各家机构推出的交通大脑是信息技术和智能运输系统名词的大杂烩。一些高校学者的跟风,使交通大脑使用的名词更有学术感,搞得煞有介事一般,也使政府官员难以辨明真假。

    但是,把工程技术讲得这么浮夸,不担心最终做不出来东西吗?不过,这些PPT里都没有提供评判手段,或许大家都明白,评判手段一出,政府就不再这么愿意投钱;又或许交通大脑领衔之后,就不再属于工程技术领域了,也不用评判手段了。

    只是,交通大脑用来做什么,花了多少钱,仍然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也应是政府和纳税人需要明白的事情。

    我国传统的评判方法,经常会用一长串数据作为结论,历史数据和中间过程都无迹可查。譬如一些媒体报道,说某地的事故数自采用什么措施后,比前一年下降20%;又或者说,老百姓对交通的满意度提高了10%。这样的评判方法,即使在数字后加上小数点,也难免让人将信将疑,在缺乏真实有效的公开数据情况下,公众的信任是难以建立的。莫非,大脑也要用这样的评判手段来迎接政府的投资决算吗?

    可靠的评判,应该有具体可行的方法,也有真实可信的数据。譬如,对于信号灯的改善,自行宣布提高多少效率并不会让人相信,而要将路上实际花费的时间明白完整地公开出来,要让老百姓感觉和自己体验差不多才行。交通领域的种种改进措施,目的不是为了管理者,而是为了使用者。交通大脑做什么,并不应只问计于管理者,而应更谦虚地倾听老百姓声音。
    一些浮夸的交通大脑应用,譬如在路上设置喷水以阻拦闯红灯的行人的管理系统,或者在交叉口设置带卫星地图显示屏的标志来做出行诱导,这些创新是老百姓需要的东西呢?而政府的投资真的要这么投吗?

    blob.png

    武汉出现10米长“导航地图”

    运输的技术,应以公众服务和商业服务为目标,并不是所谓的云计算、人工智能,也不是大数据、未来交通。这些名词,更像是要卖服务器承接设计业务,也显得提出者缺乏自信。而真实的公众服务,叫大脑也好或者智能运输系统也好,是围绕人的体验的技术,是否安全、便捷、通畅、舒适。使用者的个体体验上的认同,要重于自夸的数据改善。

    也许,交通大脑的最初提出,是抱有对现有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满,这一点符合老百姓的期待。然而,在持续一两年之后,老百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这个仍无感觉。交通大脑如果想要区别于那些陈旧的理念,不妨把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交通问题理理出来,然后实打实地告诉大家,交通大脑会改进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交通大脑才会被老百姓接受,否则,只是一场围猎政府投资的盛宴而已。

    譬如,交叉口信号灯是否真的能缩短上班路上的时间,这需要真实的前后数据对比;或者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查询公交车的到站时刻表,让乘客验证是否准时;或者把泥头车大货车的路径梳理好,让私家车驾驶更安全。

    交通大脑,本质上应当是一种服务,可以是公共服务,也可以是商业服务,是老百姓或商家愿意付钱的服务。

    交通大脑缺什么?

    市面上各家(包括高校的交通学院)推出的交通大脑很多都缺乏对交通领域的专业理解,而且在利益推动下,缺少对经济性的考虑。

    各家机构推出的交通大脑,过多集中在新技术的炫耀,也用了许多泊来词,如出行者信息服务、可视化智能诱导。不过,在实际应用中,明显缺乏对这些名词下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不了解这些名词的产生背景和服务对象。因此,会闹出一些笑话,比如在街上竖一块地图显示屏,为出行者提供信息服务,但是,开车的人可能都来不及看信号灯、其他车辆和行人,哪会有功夫仔细辨认一幅充满信息的地图呢,就不怕引发交通事故吗?

    再者,交通大脑缺乏确切的目标诉求,也缺乏清晰的服务对象。

    缺乏确切的目标诉求,让交通大脑更像是被包装过的买卖。提出的目标过高过美而显得空洞,比如提出全城拥堵减少10%、20%的承诺,在没有明确目标的含义和评判手段之前,这种目标更像是一种叫卖的承诺。

    一些机构推出的交通大脑,最初也许只是为了推动云计算业务,希望用云计算带动政府和公共交通数据的融合。不过,如果不是政府自己有意识地从业务和流程中主动梳理数据,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那么云计算并没什么作用,最多只能成为政府的云档案馆,堆放一些缺乏活力的数据。

    去年从浙江省推广到全国的“最多跑一次”政府服务承诺,在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的业务上,获得频频点赞。目标明确和服务对象明确,才是引导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也让数据充满活力。而脱离了这两个明确的交通大脑,能做的只有卖设备软件和售卖PPT故事,除了各家机构自行卖力吆喝,老百姓很难有所获益。

    从服务的本质来讲,在纸上填表和在手机上填表并无多大区别,互联网只能助力。大脑要有魂,魂并不在互联网技术上,而在了解各类人群、各种商业真实的需求以及政府的运作机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此外,交通大脑缺乏全寿命周期的低成本和可持续的思路。

    在缺乏确切的服务目标之前,还谈不上低成本和可持续。即便有确切的服务目标之后,如果通不过成本效益分析,就不应该去做交通大脑的应用。譬如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建设信号系统,每年还需要几百万进行维护。如果这些投资只是为一年几百次的救护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开绿波(开绿波指信号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只能说太不划算了,不如将钱转给教育、医疗领域更实在。

    算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交通大脑仍然是工程技术,也要算好全寿命周期的账,看好政府的钱。可惜,公众一直没有看到过交通大脑的账本,甚至,各家的交通大脑技术资料里,都不会提到账本这回事。

    小结

    对于交通大脑的未来,如果能把政府投资当作自家存折一般,认真思考如何为老百姓服务,而非围猎的心态,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创新。中国现状交通的问题是逐步形成的,当下的局面是原有知识体系出现了问题,否则该解决的问题早就解决了。现存的交通知识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有新的力量来改变,即便是外行,也存在着改变的可能性。

    交通大脑的出现和其背后的力量,是一支具有改变现状的潜在力量,这是其值得期待的原因。只是,现在的交通大脑要么缺乏自信要么盲目自信,或者定位于跨界,要么做交通行业的互联网专家,要么做互联网行业的交通专家;或者许下一大堆实现不了的承诺,然后自行宣布达成目标。互联网行业虽然年轻,但这些问题难免会遭到其他行业的嘲笑。

    凭借交通大脑背后的这些企业力量,如果能聚拢足够多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就有机会重构交通知识,并用这些新的知识服务好老百姓,促进社会效率。不辜负这个时代,也不辜负政府的投资,这才应是交通大脑应该有的雄心壮志。


  • 关键字: 交通大脑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