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四通八达的公路就是“血管”,但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多,“血栓”也逐渐形成。智慧城市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华网和蚂蚁金服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杭州已成为中国“最智慧城市”。在杭州,智慧应用普惠市民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道路拥堵这块“硬骨头”在“杭州实践”中也逐步“软化”。
上周末,市科协、市建委、市交通局等单位主办2017杭州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论坛暨杭州科学大讲堂,省内外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商智能交通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在论坛上做主旨报告。
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
智慧城市是一种更高城市形态
孙院士说,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后续高级形态,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一种更高阶层次形式,也是城市化与“工业4.0”进一步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计算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使“人、车、路”三者有机结合,最终可实现最佳车流控制、便捷交通运输服务、交通综合管理智能化。
怎样持续推进运输服务向绿色智能发展,推进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
关键在于集约、节约地利用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标准化、低碳化、现代化运输和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的推广应用等。
同时,也要致力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广泛覆盖、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杭州“城市大脑”
让救护车到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对于智慧城市的实践,杭州已先行先试多年。
本月初2017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发布“城市大脑1.0”,并交出城市大脑尝试“治城一周年”的答卷——
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在主城区,城市大脑调控了24个莫干山路区域红绿灯,通行时间减少15.3%。试点中河—上塘高架22公里道路,出行时间平均节省4.6分钟;在萧山,104个路口信号灯配时无人调控,范围西至萧然西路,南至晨晖路,东至通惠路,北至萧绍路,此外还包括市心路、育东路、北山南路在内的5平方公里,车辆通行速度提升15%,平均节省时间3分钟。
此外,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萧山区,创新实现120救护车等特种车辆的优先调度,事件报警、信号控制与交通勤务快速联动,提升应急事件处理效率,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缩短一半。
城市大脑的内核采用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修正城市运行中的Bug,最终将进化成为能够治理城市的超级人工智能。
目前,杭州的城市大脑覆盖主城区莫干山路区域等路面主干道、萧山城区等区域,能为杭州市逾900万常住人口的快速出行提供实时分析和智能调配。
未来,城市大脑将成为杭州新的基础设施,用数据帮助城市做思考、决策,将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够自我调节、与人互动的城市。
“城市大脑”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从“治堵”到“预防交通事故”
杭州交通局副局长孔万锋曾用 “风起云涌”四个字,概括近一年来“城市大脑”给杭州交通带来的影响。
他说,杭州交通部门和阿里巴巴合作,按照“主动、主导、主控”理念,制定了发展“城市大脑”的四个战略:全面感知、战略主导、智能模仿、反哺系统。
对高架道路平均延误降低15.3%这个结果,孙万锋认为,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理论上应该可以达到20%。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城市大脑”还仅仅是管控了22公里和23个信号灯区间,如果在2000多亩(约1.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放大,相信它能做得更好。
孔万锋说,目前杭州市所有的视频监控、卡口、信号灯等设施都已完善,在这个基础上,未来几个月,杭州主城区“城市大脑”的工作将进一步深化。具体将从三方面着手:
分析掌握整个城市交通流的时变、周变、月变等时间规律、发生、汇聚、消散等空间规律,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关联找出交通的特点,提前预知信号配时方案;
关注非交通因素对交通事件的影响,主要有拥堵指数、延误指数、快速路均速、主干道均速、安全风险等级、堵点乱点、社会舆情等12项指标;
预防交通事故,对事故强度、事故密度、事故发生率等做全面深入分析,以此为事故之外的治理和预防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