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速公路护栏是一种纵向吸能结构,设置它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其自体形变或诱导车辆爬高来吸收碰撞能量,防止车辆越出路外或冲入对向车道,最大限度减少对司乘人员的伤害。但最近几年,护栏“伤人”甚至“杀人”的交通事故却屡见不鲜。
案例:护栏刺穿车辆致1死2伤
6月19日下午1点10分左右,云南盐津一位25岁男子驾车沿渝昆高速由昭通向昆明方向行驶,在渝昆高速K580+300M处,车辆前部与道路东侧护栏相撞,整个护栏穿透前挡风玻璃插进驾驶室内,造成1死2伤。
▲图:事故现场。
从事故现场图片来看,原本用来降低事故伤害程度的护栏并未起到应有作用,反而是加剧了事故后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护栏呢?另一张现场图透露了“玄机”。
▲图:注意图中黄色圆圈处。
将黄色圆圈区域放大来看,虽然比较模糊,但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圆形端头波形梁护栏”。
▲图:局部放大后,可看出护栏端部为“圆形端头”。
2014年8月18日发生在重庆江津的一起“护栏刺穿车辆”事故,同样也是这样的护栏:当天,一名女子驾车载着家人行驶在路上,当其转身向后座乘客递手机时,车辆失控撞上护栏。护栏从车头贯穿驾驶室并从后挡风玻璃穿出,导致坐在副驾驶位的母亲身亡。原本呈圆形的护栏端头,经过撞击已变成锲形。
▲图:重庆江津事故现场。
而国内同类的“刺穿”事故时有发生。
▲图:“护栏刺穿车辆”相关事故。
什么是“圆形端头波形梁护栏”?
圆形端头是我国公路护栏目前较多采用的一种设计形式,这种设计是将半圆型钢板安装在波形梁端部。
▲图:圆形端头波形护栏。
它虽然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但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正面相撞时:圆形端头是固定的,且迎撞面面积小,当发生正面碰撞时,端头无法随车辆方向移动,容易因受力刺穿车身,对车内乘员造成直接伤害。
侧面相撞时:圆形端头的锚固力不足,侧面碰撞端头时,车辆容易冲出护栏,驶向路外。
美国目前的高速公路护栏是什么设计?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护栏在美国也较为常见。但是,发生过多次“护栏刺穿车身”事故之后,美国开始对护栏端头进行优化处理,并最终于1993年形成了《NCHRP350报告》,并沿用至今。
目前,美国通过《NCHRP350报告》的护栏端头形式主要有三种设计:吸能式、外展式、埋入式。
吸能型端头设计,其中包括端头位移式吸能和解体式吸能两种:端头位移式设计,是通过端头的位移来消解车辆与端头碰撞时的动能;解体式设计,是在碰撞发生时让护栏端头与立柱解体,以此吸收碰撞时的动能。
▲图:吸能式端头。
埋入式端头设计:将护栏端头埋入路侧护坡之中,实现失控车辆的重新导向作用。这种形式需要合适的地形,比如两侧要有路坡,如果没有路坡,可借助工程手段“制造”护坡。
▲图:埋入式端头。
外展型端头设计:将端头向路侧安全净区偏闪一定距离,防止护栏端头穿透车身。
▲图:外展式端头,端头一段向路侧净区偏闪出一定距离。(注:此图中的端头结合了“埋入式”)
结语: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多时候都涉及到人、车、路等多种因素。我们无法彻底杜绝车辆故障,也无法完全让人不犯驾驶错误,此时,“友好型”道路及道路设施对减轻事故后果、挽救人员生命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
如果您对此有更专业的看法,欢迎与我们交流、探讨。
本文综合自《高速公路护栏端部处置对策研究》(赵晓亮 谢春磊)、《关于高等级公路护栏设计几点问题的探讨》(王琰 曾宪堂)、《美国高速公路护栏端部处理》(解建华、孙小端、陈永胜、贺玉龙、LouisStephens)、图说汽车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