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拥堵日渐成为“城市病”的当下,潮汐车道能否疏通“拥堵长龙”?未来是否可在深圳其他道路乃至其他城市推广?
自动化潮汐车道启用 车辆通行能力提高逾20%
记者在晚高峰的深圳布吉路、文锦北路看到,随着“拉链车”连续“吞吐”道路水马隔离带,水马隔离带便呈“S”形移位一幅车道。随着水马隔离带的移动,进城方向随即由5车道减为4车道,出城方向则相应增加1车道。
“潮汐车道参照美国金门大桥相关经验定制形成,潮汐车道 拉链车 的变道作业速度可达5-10公里/小时,可像调整 拉链 一般,按照车流量随时 吞吐 为潮汐车道专门研制的水马组合体,动态调整车道宽度。”深圳市交警局副局长刘晓定说,“拉链车”不到20分钟就可完成作业,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
潮汐车道为何设置在布吉路、文锦北路路段?对此,深圳交警部门表示,经调查分析,发现深圳经常拥堵的布吉路、文锦北路早晚高峰期间具有明显的交通潮汐现象。
从去年10月起,交警部门在该区域进行了为期5周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启用潮汐车道后,布吉路、文锦北路晚高峰北行的延时指数下降25%,测试期间晚高峰提前近1个小时结束,且附近区域主要关联道路双方向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原特区内交通拥堵情况均有改善。
“从24日早上的运行情况来看,潮汐车道的重方向增加一个车道后,每小时可多跑900余辆车,交通流量增加超过20%,轻方向车流量也基本没有减少车流通过。”深圳市交警局交通处道管科科长王乐说,晚高峰潮汐车道设置后对重方向的疏堵作用较为明显,但对轻方向车流可能造成一定减值,未来将持续观测,或对潮汐车道实施时间做出微调。
解密“拉链车”、特制水马潮汐车道进入“3.0时代”
事实上,在北京、南京、长沙等城市,潮汐车道并不是新鲜事儿。但在“拉链车”、特制水马等加入下,深圳的潮汐车道开始进入自动化的“3.0时代”。
“第一代就是单行通行,定向左转,比如在深圳的新洲路上;第二代设置在路中,双向通行,这两代基本都要人手工操作。”深圳市智慧交通产业促进会秘书长熊文贵说,自动化的潮汐车道,是交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新探索。
“像布吉路、文锦北路潮汐车道约4公里的隔离带,人工铺设需要四五个小时,操作耗时长、交通影响大,自动化是潮汐车道 升级 的必然选择。”王乐说,“在看到美国的经验后,我们开始想到从美国购入相关设备,但价格实在太高了。”
随后,深圳交警局开始在国内寻求制造企业,经与河北前进机械厂多次沟通,深圳交警定制了全新的整套自动化潮汐车道作业设施。
记者了解到,“拉链车”通过普通中巴车嵌入液压传动履带技术改造形成。王乐告诉记者,目前,一辆“拉链车”总成本168万元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设备价格的约1/10。
“特制水马隔离带灌入水泥、每个重100斤,每二三十个连接在一起,自重达二三吨。水马稳且重,有利于潮汐车道的稳定。”王乐说。
“早高峰进城多了一条车道,感觉稍微快了一些。”在深圳布吉居住、工作在福田的张先生说,“深圳不少路段早晚高峰都是一个方向堵、另一个方向不堵,希望这样的潮汐车道在成熟后可以推广。”
“目前我们只引进了1辆这样的 拉链车 ,但接下来我们也考虑在深圳比较拥堵、潮汐现象明显的路段上,比如红岭北路等采取类似措施。”王乐说,“我们已经做了资金申请计划,根据资金到位进度、采购进度,逐步推进实施。”
城市管理需要“创新驱动”
交通拥堵日渐成为“城市病”。一些专家认为,“治病”需要创新管理方式,潮汐车道这样的探索值得鼓励。
“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车辆越来越多, 大城市病 越来越突出,如何让城市居民更舒适地生活?”熊文贵表示,城市管理需要更多的管理智慧、制度创新。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认为,政府的城市管理必须不断创新。以道路交通管理创新为例,一方面是模式创新,很多城市的道路渠化让车辆右拐不再需要等红绿灯,从而使得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不论是采集、传输、处理道路信息的电子眼系统,还是自动化潮汐车道等智能交通应用,城市管理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
“不依靠信息技术,不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很难想象仅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而能高效地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吴思康说。
王乐认为,创新首先是穷尽现有资源、穷尽办法,尽量少采用直接限制性的方式。在城市道路中,地铁固定了中间线、两边建筑确立了两边线,道路资源看似无法拓展,但转变思路往往可以柳暗花明,还是有很多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
“近年来,精细化管理成为城市管理创新的方向。”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如何把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利用起来。同时,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要依靠各种技术手段,让管理在细节上更加有效。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城市管理同样需要创新驱动。”郭万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