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堵不如防堵。目前,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面临的交通压力尤为突出,今年三地有哪些新的“防”堵保畅举措?目前为止,缓堵举措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提前预测
精准施策
“今年是北京实施9月缓解交通拥堵专项行动的第6个年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缓堵工作处副处长周天介绍,今年1至8月份的交通运行指数同比去年有所好转,降低了10%左右,上半年的交通指数下降幅度也较为喜人。
“从近5年的交通运行情况来看,北京市9月的交通拥堵应对工作压力最为突出,每年9月份的交通指数要高出全年平均值20%以上。”周天指出,9月份节假日相对较多,高峰期交通指数将达到8(严重拥堵)以上。预计早高峰时间将提前至6时30分到7时,交通指数可能达到6或7(中度拥堵),重点日可能会达到8(严重拥堵)。晚高峰的时间也会相应拉长。
同时,上海市也采取综合手段,改善道路交通运行情况,提升道路承载能力。9月以来,道路交通运行平稳,并未出现明显的交通拥堵波动。早在今年年初,上海市通过施划禁止停车线、地面交通标线和更新限行标志,实现了全市晚高峰期间主干道、次干道、放射性干道车速分别提升5—15%、8—20%和1—9%。上海市还梳理出90个常发性拥堵交叉口,通过标志标线改造、路口渠化、公交港湾式车站改造等措施,优化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减轻交通拥堵压力。
公交为本
保障基本出行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升道路资源利用效率,减轻道路交通运行负担,是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
“市民提出的需求有部分是可以实现的,我们要解决好市民眼前的、身边的小事,这样整个交通系统才能通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这样总结北京市的交通治堵工作,指出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拥堵的重要措施。北京常规公交启用了9月份行车时刻表,重点增加早晚高峰和重点区域线路的运力投放,提高客流集散和交通运输能力,日均加车3380车次。轨道交通着眼大客流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针对重点时段、重点线路,增开临客和缩短发车间隔,及时调配运力资源。
上海则是在轨道交通“增能提效”上下功夫,今年上半年,申通地铁集团共完成车站改造4座、增能11次,增加运能2.17%,缓解了一些线路车厢拥挤的情况。在发展地铁的同时,上海还持续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专用道内公交车辆运行效率提高了约20%,提升了公交的吸引力。
广州重点关注学校周边的公共交通服务,预先评估开学期间公交线路客流需求变化情况,重点做好途经高校集聚区及各中小学周边区域的公交线路保障,优化线路营运调度措施,实现运能与客流需求的匹配。及时恢复暑假期间停开或降低发班密度的公交线路,缩短候车时间,避免车内拥挤情况。此外,广州还通过调配公交运力投入、延长高峰服务时间、提高出租车承载率等方式,加强各交通枢纽站场以及重大商圈、旅游景区、热点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营服务保障工作。
细分需求服务特色出行
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货物的移动,人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首要对象,适应人的出行需要,提供人性化的出行服务,也是很多城市在缓解交通拥堵中的主要做法。
自行车一度在北京销声匿迹,随着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理念的传播,自行车这种方便快捷、占用道路资源少的交通方式再次回归,助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客流疏解问题。今年,北京着力完成了共50公里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整治,在很多地方都有自行车道专用的护栏,与机动车道进行区分,接下来还会结合三环路的大修工作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进行升级改造。
上海的6路公交是名副其实的校园线路,有很多学生乘车上学。为了分流高峰时段学生上学客流,上海特地加开了学生班车,早高峰双方向各发1班,由熟悉沿线学校位置的老驾驶员驾驶,只有身着中小学校服的学生才能乘坐。学生班车的开通,一方面使得学生乘坐公交车上学更安全,吸引更多的学生家庭放弃使用小汽车接送,减轻校园周边道路压力;另一方面,将学生从早高峰通勤客流中分离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公交运行效率,避免了相互干扰。
信息服务助力精细化管理
“早知道这条路堵车,就走别的路了。”这是很多司机的心声,以前只能通过广播获取路况信息,或是纯粹依靠经验进行判断。随着交通智能技术和移动互联的发展,各个城市都逐步实现了道路交通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实时发布,使得出门前规避拥堵路段成为了可能。
北京依托浮动车和线圈检测技术,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道路运行监控网络。通过模型分析和历史经验,对未来一段时间交通运行状况进行预判,并对可能出现拥堵的重点区域制定绕行分流措施,实现了交通拥堵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此外,北京还通过多形式、多频段、多发布渠道,发布拥堵预警预报信息,帮助居民提前做好出行计划。通过APP、网站等客户端,实时播报道路交通运行情况,引导居民避让拥堵路段,防止局部路段拥堵的迅速蔓延。
在提升公共停车场利用效率方面,上海采用了停车场信息化改造的方式,累计完成655家公共停车场的电子收费系统的改造,全部公共停车场静态信息接入了上海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停车设施利用率明显提升。停车场泊位周转率明显提高,工作日从原来的1.25次/日提高到1.43次/日,双休日从1.4次/日提高到2.41次/日。充分利用了公共停车场资源,有效减少了占用道路资源的路内停车现象。
广州则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行讯通APP等多种渠道定时发布各类交通信息,提高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吸引更多的居民使用公交出行。还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道路交通和主要对外枢纽运行情况信息,引导避开拥堵区域。
□链接
各地缓堵新招
北京交通APP:
引导理性出行
公交啥时候到?自行车租赁哪里找?小客车摇号中没中?路上哪里堵?包含20项服务功能的北京市交通委官方手机APP——“北京交通”日前正式上线运行。通过该APP,北京市民不仅可享受便捷交通出行服务,同时,还能引导市民合理高效出行,助力城市缓堵工作。
据了解,“北京交通”APP首期上线包括“交通资讯”、“服务”两大版块。其中,“服务”版块整合了实时公交、公共自行车、综合换乘、实时路况、小客车指标、一卡通查询等20项服务功能。“交通资讯”版块可为市民提供权威、专业、及时的交通新闻、政策解读与出行提示。
基于“北京交通”APP平台,预计年内,北京市交通委将陆续推出定制公交、轨道交通客流拥挤度及交通系统行政许可事项等查询服务。
广州新设治堵办:
联合第三方全力缓堵
今年年初,广州市新成立了治堵办,统一制定治堵“新30条”。与之前广州颁布的“治堵30条”不同的是,此次主要是下力气加强服务和管理,包括公共交通和交通执法等方面,下决心一一破解停车费该涨价还是该降价、能否给政策优惠鼓励停车场进行改造和如何疏堵等问题。
其中,作为30条治堵措施之一,6月初,广州市交通委还委托第三方咨询公司,对广州市交通拥堵点改善计划编制和方案研究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服务年限一年。采购的内容包含:总结广州市中心区过去5年的交通发展情况,结合过往的治理效果,分析广州市2016年交通发展趋势,研判交通运行情况;根据交通拥堵的条件和指标,结合交通运行情况,摸查全市交通拥堵点,提出初步改造方案。
上海“智行者”:
接棒高效出行
上海有一款手机APP——“智行者”,不仅可以提供全市区的动态交通信息,在具体到某一区域时,该软件还会在距路口150米处自动推送该区域内实时交通路况,方便用户随时变更行车路线。
根据路段自动推送路况信息是“智行者”的亮点功能,目前可自动推送三四百个路段信息,被称为“虚拟情报板”,其可在推送信息2分钟后自动关闭。上海计划用这种方式实现小范围、可连续性实时播报路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据了解,这些路网运行信息每两分钟更新一次。据测算,在应用智能路网后,上海交通路网的运行效率可以提升为之前的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