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援大数据系列:交通大数据分析的“有的放矢”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杨东援大数据系列:交通大数据分析的“有的放矢”

    2016-04-11 15:53:21 来源:www.ladysslipper.com 评论:
    分享到:

      大数据分析方法隐藏于研究目的之后,城市交通领域技术变革的动力是来源于面对挑战所产生的技术需求,而非单纯的学术创新好奇之心。

      面对复杂的城市交通挑战,所产生的技术需求至少涉及如下六个方面的决策支持问题:

      (1)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战略性对话"

      城市交通的希望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支柱: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以及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建立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战略性对话。对话成果将在城市交通白皮书,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

      两者间战略性对话所采用的话语体系,既不能直接采用城市规划中主要体现规划师意志,缺少空间联系客观表征的空间结构概念,也不能采用交通规划理论中被动适应需求,着眼于表象结果的交通流概念。居民活动空间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关联分析,将成为探讨交通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的基础技术概念。

      源于行为地理学的居民活动空间概念,反映出行为主体适应客观环境形成的累积结果;城市建成环境则是由各种社会主体的主观意志行为,长期累积作用下所形成的城市客观环境。两者互动关系反映出居民空间活动与交通模式及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复杂的关联,是研究战略性空间政策,以及交通模式引导政策的理论基础。

      (2) 交通需求管理的"精准化调控"

      交通需求管理并非不分青红皂地排除小汽车交通,而是要一直不合理的小汽车使用,保障合理的交通需求。由于交通需求"双刃剑"特点,为达到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和影响,争取最大正面效果的目的,交通需求的"精准化调控"强调在合时的时间和地点,针对恰当的对象,采用恰如其分的对策。

      如同战争中的精确打击是以准确的情报为基础一样,能否实现精准化调控也取决于对研究对象的持续细致"把脉"。而对交通系统的关注点不仅限于"量"的分布,而且重视"内在构成"。

      为此,必须通过聚类分析等手段,实现观测对象的活动属性"画像"。即根据活动行为特征分析,确定个体的属性类别。例如对移动通信用户划分为通勤者用户、空间活跃用户、空间静默用户等,对车辆划分为主要用于通勤的车辆、高强度使用车辆、低强度使用车辆等类型。

      (3) 公共交通的"精细化服务"

      伴随社会的发展,公交服务对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促使我们思考,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是否也需要如同航空运输那样建立有效的客户管理。服务导向的公交体系,不仅需要从运输能力上满足需求,而且要从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以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义务,以客户满意作为经营的目的。公共交通精细化服务就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具体行动。

      作为具体技术支持手段,有效地利用公交IC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对公交乘客进行类别划分,以及相应的活动空间分析,为细化服务需求提供支持。而详细地分析公交服务水平和公交使用环境,将有助于了解影响公交使用的各种因素。

      (4) 道路交通的"精明化管控"

      基于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精明化管控,是在对路网状态演变分析基础上,为路网交通状态控制系统提供的控制策略。

      与传统网络交通流分析不同,路网状态演化分析更加注重于路网耦合结构的识别、子系统间状态关联分析,所采用的基本模型是将局部网络抽象为节点的超网络。近年来交通领域中宏观基本图研究成果,以及现实中道路网络层级结构,为基于超网络研究路网状态演化,进而制定宏观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大数据环境中的FCD数据、牌照识别数据、定点检测数据等,为构建路网交通状态变化描述模型创造了条件,空间统计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5) 综合交通的"一体化整合"

      综合交通的系统整合,绝非进行枢纽规划与建设如此简单,需要强调服务整合、运输组织整合、管理协同和设施整合。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构建减少对自然界索取、降低对生态系统排放,能够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而非简单地堆积基础设施。因此,综合交通的一体化整合,首先在于在把握多样化需求,构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并在服务目标的指导下,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系统,实施相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6) 面向公众的"针对性沟通"

      在城市交通对策设计的过程中,公众应该从被动的管理对象转变成为参与主体。城市交通深层次矛盾并非表面的"车路矛盾",而是对人居环境的诉求与机动化诉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公众对于雾霾的反应,环保意识的提升等,均体现了公众参与所产生的效应。促使城市交通管理者与研究人员探讨引导公众通过一定程序和途径,参与到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决策活动之中。从技术角度来看,其一是需要针对城市交通对策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方法,系统调查与预测拟实施对策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分析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其二是建立相应的舆情分析系统,及时掌握社情、民情,实现适时沟通和正确引导;其三是研究主动需求管理、机动化管理等新型对策手段和方法。

      问题导向,将交通工程师与数据分析师推到同一舞台之上,两者间的协同将呈上一台精彩的表演。

  • 关键字: 数据分析 交通大数据
  •    责任编辑:its114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