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压力的日益严重,城市智能交通在解决如交通拥堵、道路事故等妨碍城市发展的问题方面被寄予厚望。而“互联网+”的概念为智能交通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预见,未来智能交通产业将持续高速发展。
但长期以来交通市政类设计院都被排除在智能交通市场的主流之外,成为看客。而设计师们也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院里涉及智能交通的业务很少,最多也就是一些科研类项目,产值方面更是微乎其微。
智能交通是个活跃的行业,也是供方市场化的混合市场化行业。在该混合市场中,供方来源的多样性和完全市场化,使传统交通市政类设计院举步维艰。依照常理,在智能交通市场,系统集成商要越过传统交通咨询机构承担大型项目几乎不可能,也不划算,但在我国,传统设计院却一次又一次地被跨越。
传统设计院的优势与劣势
保守、顽固和没有想象力是导致传统设计院无法深耕智能交通市场的短板。但传统设计院具备项目大局感、跨专业的协调能力、对于用户深层需求的挖掘能力、资料完整性和延续性、差错最小控制能力等优势,这些恰恰是智能交通市场中大多数系统集成商难以逾越的门槛。
症结所在
传统设计院究竟为什么得不到智能交通市场青睐呢?症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设计规范(标准化)
传统的道路、桥梁、规划类项目有明确的设计流程和内容,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操作非常规范。而智能交通类项目在程序上无章可循,缺乏硬性、标准化的规定。很多城市的智能交通项目都没有为设计环节设置预算,就算偶尔有设置,也是杯水车薪。
必要性的流程不能够标准化、规范化,就不能够发挥设计机构的资质和质量优势,结果就是“谁都可以做,谁都在做”,传统交通设计机构在智能交通设计中不仅未占据优势,反而逐渐被边缘化。
2.业主身份多样,需求复杂
智能交通的业主方包括公安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市政府城管办、交通运输机关的建设部门、运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信息办、科技主管和财政主管部门等。以上业主的要求与需求各不相同,同一个产品设计,面对交管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设计思路就不能一样。这就给设计院进行设计和服务带来很大难度。
3.设计环节粗糙,没有固定的收费模式
传统的路桥类项目设计环节能够根据国家标准,按照项目投资的百分比收取设计费用。而智能交通类项目在产品设计环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设计环节粗糙,业主对设计环节的质量重视不够,给予设计环节的预算很少。这直接导致了设计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路桥项目上。
另外,在智能交通的既有市场中,一些集成商甚至是实施方直接涉足设计环节,在长期积累后,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这也导致了设计院在智能交通设计市场越发边缘化。
参考资料:《传统设计院在智能交通行业的突围》;孙文飞所著《浅谈设计院如何做智能交通》
(来源:道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