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大数据企业的创业机会—ITSMRS中国行招商局集团云途交通副总裁王川久发言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智能交通大数据企业的创业机会—ITSMRS中国行招商局集团云途交通副总裁王川久发言

    2015-07-07 17:34:09 来源:Tranbbs.com 评论:
    分享到:

      ITSMRS(ITSMarketSeminar)即智能交通市场研讨会,由中国交通技术网(www.tranbbs.com)于2012年创办,是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内影响力最强的智能交通市场性研讨会,迄今已成功召开四届。2015年,中国交通技术网将在全国各地组织不同主题、不同业务圈从业人员参加的线下活动-2015ITSMRS中国行,本次沙龙为2015ITSMRS中国行第二期,主题为智能交通创业新机遇。以下为招商局集团云途交通副总裁王川久发言实录:

      王川久:我的发言有三个关键字,一个是智能交通,一个是创业,第三个是新的机遇。第一个,智能交通,实际上智能交通真正它的发展,大概是60年代,1966年的时候发生了几件非常大的事情,那么都和信息有关,第一个是红宝石激光器,第二个就是取代以前的那种小的电脑,因为在1966年以前计算机都很大,它用的是气象、航空的购票,那个时候最伟大的企业是IBM。但是后来在1966年以后,计算机开始变小了,当然还要装几个屋子,已经是小机器,那个时候,可能像我这个岁数知道,我们也都知道了一个尾巴。那么这一代最后的成就像了比尔盖茨这样的这些人,那么真真正正智能交通出现,在国外是在1990年,那个时候叫做IBHS,真正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是1996年10月份,那么它的标志就是当时中国学术界的两只杨,同济大学的杨佩昆,还有吉林大学的杨兆升,共同承办了整个的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叫做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当时相当于智能交通在中国的发展,然后在1998年、1999年,王笑京成立了交通部的ITS中心,实际上公安部也成立了几个中心。

      2000年以后开始,那么智能交通就会有新的变化,我原来是做交通规划的,咱们国家的第一本交通规划的统编教材,那个是我写的。2000年的时候,开始编制智能交通的,咱们国家的体系框架、结构框架,2000年的时候是第一版,但是那个时候在美国,应该是第三版或者是第四版的结构框架。这个框架结构,它的意义非常大,因为你可以看到2000年的框架,中国的智能交通的结构框架,和美国的非常像,基本上是美国的中文版,那么这个框架虽然在15年以后,它的技术变化的很大了,但是它里面的结构基本上是不变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可能有3G、4G来做整个交通信息的交互,那么未来可以由(V2V,有V2I,有V2X),那么它可能是更大量的、更快速的这种交互,但是它本身的结构没有被破坏。所以你可能在保证它的结构框架的基础上,你要对它进行一个新的突破,那么这个突破一定是技术性的,那么结构性的目前来看可能还没有到质变的时候。

      最早开始的时候,当时一个外企的总裁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最开始在悉尼,他说我花了这么多钱把悉尼上面都装上免费的,然后试用,好用你就给我钱,不好用我自己拆走,前面一段时间都很好用,到了最后一天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地方信号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边全都是车,其他地方都没有。后来把其他地方都堵住了,最后没有办法,一查,其实那个地方没有车,但是那个地方一直在给绿灯,后来查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是澳大利亚那边是有一个类似于国会那样的高楼,上面有一个澳大利亚的国旗,哪一天西洋夕照,正好影子打到道路上面,有一个阴影,那个旗在飘,认为里面有好多车,就因为这一件事情全拆掉了。所以我相信,因为也是真正到成熟的时候也干了20多年,实际上每一个技术的颠覆,不要说对整个结构的革命,对于每一个技术的颠覆,可能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现在智能交通又在变化了,我现在是在招商局,在负责车联网和智能交通方面,实际上真正在这里面,我就想做现在讲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你们要在做整个商业计划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云计算和大数据说得太明确,我就是搞一个云计算,我就是搞大数据,一定要讲清楚,你具体是干什么的。因为我接触了很多的投资人,这些投资人被这两个字给吓怕了,所以你如果再泛泛的讲这两个东西,没有讲你具体内容的时候,他们可能认为你是骗子,就拿了两个概念来忽悠我。其实对大数据我也有一定的看法。我刚才讲整个智能交通发展的历史,那么如果说真正的在讲智能交通现在的机遇,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机遇,就是现在新的业态,就像陶总刚才讲的,新的业态对传统的交通也或者叫传统的智能交通的挑战。我2004年到2006年我在英国,在一家咨询公司里面做智能交通,那么2007年以后,我自己创业,做的是你们看到红黄绿的路矿,但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掌城。

      在2003年是做整个的路况信息,我就发现了现在叫的大数据,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词,怎么发现的呢?当时在伯克利,伯克利有一个智能交通里面最棒的两个团队,一个是英国的利兹大学,另外一个就是伯克利的,那个时候我就在那边找,去翻一些东西,车辆怎么样去探查路况,那么探查路况的时候,当时都是一种跟车模型,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学交通的,我就不讲的太技术。那个时候是去做路况的时候,我开辆车,就像游车河一样,我跟着所有的大溜的车开,即不随便超别人,也不被别人超,这样下来以后我看看我的流量速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它最后有一个展望,如果这个车被定位,而且信息能够准确的、快速的、实时的回传的话,这件事情可以做得非常好,这篇论文,当时我2003年看到的时候,它已经是13年以前的论文了。

      这个论文实际上它讲的两个东西,到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都有了,一个是回传,因为前一段时间一直在GPS,那个时候已经有短信了,另外1990年的时候美国的GPS还没有主网,到2003年的时候它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我就开始去做我们叫浮动车的生成路况的东西。那么后来产生了很多的对手,到现在慢慢的对手由于有一些是技术问题,精度不够,虽然看着门槛很低,有几个数据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是很难的,现在全中国也就只有3家在做,很多人在试,这里面有很多的细节。我给你们讲一个挺有意思的东西。我们在北辰西路,在这个路上面,北辰西路当时是一个挺空旷的地方,在那里面做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方的人,车辆非常多、非常堵,当然这是一个误报,道路上面车辆并不是很多。那么这种误报回过头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查,因为当时我们是透过高德在给奥迪和宝马,还有微软的地图去提供路况信息,人家投诉了我们就必须要处理。我们一看很正常,但是第二天人家错误又过来了,没办法我就坐在路边,我就开始抽烟,抽了4个小时的烟,我终于把那个事情搞清楚了,上午下午都没有问题,中午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一个司机吃盒饭的地方,有好多辆车开到那个地方,停到那个地方,司机开始吃盒饭,然后再我们屏幕上显示的,那个地方就是好多出租车聚在那个地方走不动了,是一个大堵车。所以那个时候,当在创业的时候,现在想起来挺有意思的事情,当时我觉得那个时候还是很辛苦的。

      现在大数据怎么样是一个机会,比如一个城市的智能公交系统,我们叫做UGC,也就是红绿灯的控制系统,那么这个红绿灯的控制系统用的都是线圈,用的都是视频,那么他的检测对象是什么,是一个道路的断面,我不知道这个车是马总的车还是孙总的车,还是徐总的车,但是我知道这有几辆车过去了,那么原来都是这样的一个系统。那么现在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会发现北京多少辆车,600万辆,以前想说600万辆车你去控制它,你去采集它的信息,然后知道它的驾驶行为,知道它的驾驶习惯很难。现在你想想难吗?600万辆车,微信多少人,8亿,8亿我都搞定了,600万辆,就是600万个终端,所以在这个地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也就是说今后的UGC,它在整个的技术方面,会有非常大的变化,现在我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

      我原来就是做咨询、做设计的,我举一个例子,微观的交通仿真,那么它实际上它要从一个点上面,随机把一辆车打出来,打到整个的网络里面,通过一定路径的规划以后,显示的就是跟咱们现在真实的路网,希望它显示的是跟真实的路网一样的。然后来评价,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情况的话,哪些道路会堵车,哪些道路会产生延误,非常严重的延误。但是微观交通仿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是精度问题,那么也就是说我现在从北航出来了,按照你仿真我到机场走哪条路,那么传统的微观仿真在这方面非常弱,它就是说按导航仪走一条路,所有的车都按照导航仪去作那条路,最后出来的结果能准吗,不可能能准。

      那么我们现在有像百度、千方、高德都有它自己的大数据,我从这个地方到机场,我马上从前面三个月的时间道路的轨迹里面,我就会知道了,86%的车要走北四环,有10%的车要走北五环,那么还有百分之几的车要走其他的道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整个的仿真就会变得非常精确,那么这种精确实际上带来对于仿真来讲是一种革命性的结果,是智能交通的最大的机遇就是在于通过大数据或者UGC的这样的一种形式,来对整个交通的颠覆,也许我看的有点狭义,因为智能交通太大了,我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照顾到。当时我们有一个玩笑,我们原来在1992年的时候,我在美国是设计计算机硬件的,就是做hardwaredesign,计算机设计的,那个时候人还能说好,你的计算机好。但是再过几年以后,你就不能说它计算机好了,你说它的软件好还是硬件好,还是网络好,那个时候计算机只分三种,现在又完了,现在又分数据库等各个方面,你说如果是计算机的专家,这个东西就太宽泛了。

      那么回过头来我说第三个关键词创业,因为我原来是一个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么第一个就是像刚才陶总讲的,做的东西一定要有价值,这个是最根本的一个东西,在1999年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那个时候互联网泡沫,有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走在卖菜的地方,后来突然有一个事情想清楚了,抱住了边上一个卖菜的大娘,说我想清楚了,原来做东西是要有价值的,不是只吸引眼球的。这个说法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最开始我觉得特别可乐,后来我在自己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也发现,有很多人现在做的车联网系统,所有的东西做得很炫,我们中国的车联网的终端,可以包括40种、50种、60种功能,非常好,所有的功能你说,你能想到的我都有。但是在国外的系统就不一样,国外的系统它一定是强调它的用户体验。那么这个用户体验,可能它最后的功能没有那么多,但是人家那几个体验都是杀手级的体验,比如说路况信息,路况信息大家都在做,百度也在做,高德也在做,你们认为谁做得成功,我觉得他们没有一家做得成功。为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告诉地图上面红黄绿,有意义吗?我们都是高知的,另外可能我有点性别歧视,我们都是男士,好多女士根本都看不懂那个图,不要说红黄绿。所以我要如果说你现在从这个地方到机场,好了,你就相信我,就是用28分钟,你就闭着眼睛跟我走,就是这28分钟到,就可以了。

      所以在这一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的东西不彻底,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做路况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提示走哪条路,多长时间到,不要有等待的机会成本,比如说我下午3点50的飞机,我应该是3点10分、3点15到就可以了,但是我敢不敢完全相信它,千方的马总,如果所有的人都敢按照你那个路况,那个时候走,那你就成功了,我就没有机会了。

  • 关键字: 大数据 创业 王川久
  •    责任编辑:liujua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