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铜锣湾进入启超道前的提示。本报记者尹世昌摄
铜锣湾,一条号称“全香港最多人”的马路,未被划为“行人专用区”。这是为什么?
香港的交通,繁忙而复杂。行人、司机对道路使用各持己见,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收集各方的建议,又如何处理来自不同利益方的投诉?
市民投诉,“有投必应”
“投诉人投诉:湾仔庄士敦道181号祺栈茶行来往大有商场的一段行人路,没有行人交通灯,要求加设行人交通灯……”
陈振平是运输署负责湾仔地区交通的高级工程师,每天都会收到从1823热线转过来的各种投诉、建议。对于这条信息,运输署的答复是:运输署一直留意此处交通情况。为完善上址的行人过路设施,本署于2013年中已完成在上址加设行人过路灯号的设计,并就建议作出地区咨询及进行前期工作……
1823是一条政府24小时投诉热线电话。对交通工程投诉,其特点是“不落地、无停留”——接线员收到投诉,立刻直接转交负责该地区的工程师。电脑系统要求3日之内回应,如果没有回复,会自动追问,同时通知工程师的上司。收到意见后,则10个工作日内初步答复;21个工作日内最终答复。如果情况特别复杂,21天内无法回答,要给市民详细解释。所有投诉和答复,都一一记录在电脑系统内。
运输署交通工程部(港岛)总工程师陈仲元介绍,接到投诉后,运输署会派出人员,现场判断问题是否可以即时解决,或需详细研究解决方案。
陈仲元下属有5个高级工程师,每个高级工程师配有2到4个工程师帮忙。此外有20多位技术员协助工作。这个团队负责整个香港岛地区的交通工程问题。
陈仲元说,除了1823热线,市民还可以写信、发电邮或者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关于交通的问题。“不是经过1823热线提出的投诉,我们也会存到1823的系统中,追查同一地点是否有相同的问题,方便我们做出判断。”
兼顾各方,平衡人车
号称“全香港最多人”的马路,是铜锣湾以梁启超命名的启超道。这条路商铺林立,游人如织,10年前的政府统计就显示,繁忙时段,启超道每小时客流量达1.3万人。
但政府并未把启超道划为行人专用区,而是用一个“行人环境改善计划”来解决人车争路问题——启超道的路面,被稍稍垫高了,并涂成红色,路基的材料也与普通马路有所不同。这是为了提醒驶入的汽车,要低速慢驶。
进入启超道前,路面有大字提示“只准前往此区”,还有禁行标示牌,“前往此区者不在此限”。普通人可能一头雾水。这是告诉司机除非以启超道地区为目的地,否则勿入。
不过,执法部门其实很难判断车辆是否以此区为目的地,过路车误驶入内,一般不会被“抓现行”遭到处罚。但是,此举劝阻作用显著,统计显示,措施实施后,每小时仅有十几辆车驶入启超道。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既让道路保持了人车混用,行人安全,商户方便,又大大缓解了人车冲突。
启超道,为何不改为行人专用区呢?陈仲元解释,城市交通,既要顾及行人,又要平衡车辆的通行需求。启超道路边的商家,不时有卸货的需求,完全禁止车辆通行并不现实。
运输署正在酝酿湾仔的一项改善工程——在骆克道和菲林明道交叉口添加行人红绿灯。这也是一项为平衡行人与车辆而斟酌多年的工程。
与内地的交通规则不同,香港所有转弯车辆,都要遵照红绿灯行驶。这个路口是连接湾仔新旧区的要道,为保证车流量,设定为左转或右转和直行同时通行,这样就无法为行人留出专用的过路时段。行人需视路况小心通行,弱视和失明人士就无法独立通过。
早有市民反映,此处过马路不方便,残障人士团体也提出意见。但改善工程并未提上日程。“因为加了行人专用红绿灯,对车辆交通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从湾仔填海区到旧区的车辆。”陈仲元说。
运输署最终拟议的方案,是取消转弯车道,添加行人灯控设施。下一步要跟区议会商量咨询,“我们要向区议会详细交代,驾车人士如何兜路、是否需要耗时太多、会否令附近道路更加挤塞等。区议会同意与否,尚有变数。”
香港城市发展了100多年,旧区多,很多地方几十年上百年之前“格局”就已固定,交通工程腾挪的空间非常小,但政府仍然不断应市民要求做出改善。特区政府运输署的工程师们,小心翼翼而又巧妙地把握着人流与车流的平衡,保证行人方便,车辆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