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武汉以城市之名,参加了一场经贸高端酒会,主办方是来自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市。那一晚,背景墙上的“武汉之夜”赫然在目,而这是两座城市的第一次经贸碰撞。酒会结束后,来自芝市周边省市共九个合作项目,正式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彼时,中国市场的豁口在国际企业的眼里还是依稀不清,而如今这份依稀已吹弹可破。2012年,武汉签下的这九个项目中,汽车行业占据五席。这其中,休斯车联网是唯一一家担当整车厂TSP的车联网企业。而2013年秋,他们与整车厂合作的产品正式装机上线,名叫“梅赛德斯-奔驰智能互联”。
哪里来的休斯?
休斯车联网并非突然而至。
2006年起,其总部从美国汽车后市场起步,涉及汽车保险、车队管理以及OBD产品、移动端解决方案等业务,2009年,迎来第一位整车企业前装客户——奔驰。2012年5月,休斯决定进入中国市场,这个时间点,甚至比其被美国电信大佬、世界五十强通信运营商Verizon以6.12亿美金收购还要早上一个月。
收购完成后,休斯亚特兰大总部更名VerizonTelematics,业务管理与运营照旧。而落户武汉的中国总部,则延续休斯车联网中文译名,并由Verizon全资建设。外国企业做中国客户的TSP绝非轻而易举。所以,休斯车联网成立以后,一直由美国总部创始人之一KevinLink“直辖”,直到今年一月,中国区总经理职位由原上海通用OnStar执行副总经理李超接任,才完成了点睛一笔。目前,武汉总部维持在三十几人的团队规模,其中IT岗位占据三分之一,而北京二十几人,主攻运营。
其实,休斯车联网初到武汉时,也曾招来业内人士的悲观态度。翻看四维图新工作人员的微博,会发现当时争议焦点在于:2.5亿元总投资是否杯水车薪?运营商合作是否是块“硬骨头”?中国本土化改造如何规划?
如今再看休斯车联网,因其背靠Verizon,资金并不是问题,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建立合作,而当初游移不定的四维图新,也成为了同船伙伴。如何说还有什么非忙不可,那应该是一份完整的中国简历。
将什么“导入”平台?
对于以平台架构为核心业务的TSP,将需求变为业务流程,再落地为功能、服务,导入平台,对于产品最终形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休斯即是如此。
而休斯车联网的另外一个“导入”,可以看做是前装客户的导入。由于全球业务开展较早,一些前装整车厂的车联网产品,往往最早掀起于国外,随着中国市场规模扩张而进入中国。为了保持车联网服务大体上的一致性,前装车企也自然更倾向于已有海外服务合作经验、担当TSP的服务供应商。
2009年,休斯车联网签下奔驰在北美的车联网服务项目,负责平台搭建、功能导入,2012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热度上升,休斯车联网旋即应征并签约奔驰中国车联网业务,一年之后,“梅赛德斯-奔驰智能互联”落地。
这种“导入”方式,是国际车联网落地中国后,接续海外业务的优势。对于本土车联网企业而言,并不存在类似渠道,与整车厂的合作也是从本土市场出发,从无到有的滋生之路。
当然,这也并非绝对。例如,宝马在欧洲的车联网TSP由WirelessCar担当,进入国内,中国联通以其更为适合整合本地资源的能力,“改签”下宝马iDrive互联驾驶项目,但平台仍由WirelessCar负责搭建。对于TSP的选择,始终还是基于整车厂对于车联网产品的需求与侧重。
对于国内TSP服务商而言,以下四项至关重要:
电信增值业务资质:对于全外资企业而言,进行车联网服务时需要跨地区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而获得许可,是从事信息服务和呼叫中心的前提。无论是OnStar,还是休斯车联网,都曾面临这个问题。这也是休斯车联网北京运营部门成立的背景。
系统开发及运营能力:车联网服务通常是不间断的,并且涉及多种通讯方式、内容集成,甚至包括用户、车辆数据的连接与同步,对于系统架构能力要求很高。
业务流程规划能力:即便是“导入”客户,也同样需要在国外业务的基础之上,进行本地化业务流程的设计,而这些也正是休斯车联网本地团队面临的挑战之一。
持续创新能力:车联网与互联网、通讯行业不可分割,技术是基础,特别是对于新兴技术的掌握,也代表了未来产业的创新空间。
2013年10月,奔驰智能互联服务上线之后,休斯车联网短期内的压力主要集中在本地运营能力。其中国区总经理李超表示,在深化TSP服务、拓展国内市场方面,将会分为两步,首先把运营能力培养好,进而完善本地开发、市场开发。实际上,跟休斯北美业务相比,国内前装市场环境并未有明显差别,更多的是流程上的修改,而后装市场则差异化较大。尽管如此,休斯还是希望能够引进北美更多的后装品牌,拓宽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B2B到B2C非常重要的通道。借鉴OnStar五年发展历程,从第一个用户到几十万用户,已然由B2B向B2C展开。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户续约理念与续约模式的改变。对于从OnStar来到休斯的李超而言,这种模式也被认为是能够为TSP实现盈利的有效途径。
国际到本地,TSP的中国简历如何书写?
从平台出发,未来TSP搭建平台可能存在两种方式:
一是搭建一个共用平台,连接多个整车厂。对于北美客户来讲,奔驰智能互联与大众Carnet虽然隶属两种车联网产品,但其背后平台却是同一个。休斯将这类平台看做开放式平台,能够缩短产品上线周期,成本较低,兼容性较好。
二是搭建一个专注型平台,整车厂与平台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类TSP数量更多,比如丰田G-BOOK、通用OnStar,都是整车厂根据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平台,并形成针对性的服务体系。此外,对于与多家整车厂合作的TSP,也有采取此种方式的,针对每一家去搭建平台,而非整合成一个共用平台。
休斯的平台理念目前因进入中国时间有限,本地化客户资源还未全面打开,因此尚未注入更多合作厂商、产品,而G-BOOK、OnStar运营多年,渐渐也被证明是符合品牌战略的思路。或许从成本与兼容性的角度出发,开放式平台会成为一种趋势,但具体到TSP与整车厂合作过程,并考虑到自身技术、资源的适配程度,多种方式并存将更加现实。
根据整车厂对产品流程的设计,车联网产品产业链上的环节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一是与整车高度集成的终端部分,负责车辆信息采集,而后传递给平台。二是平台对车辆的监控,以此实现远程控制功能。三是平台上与用户对接的环节,例如呼叫中心。
从这三个环节出发,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供应商虚位以待,从而产生多种组合方式。整车厂与TSP合作后,通过需求侧重,可以选取最有优势的排兵布阵法则。休斯车联网与奔驰的合作正是其中一种,休斯搭建平台,奔驰负责功能诉求,车辆终端的信息采集也由奔驰亲力亲为。至于平台上对接用户的呼叫中心,则由第三方企业负责。
而对于部分注重娱乐信息功能的整车厂商来说,对用户需求的考量就更加重要,因此会催生出完全不同的组合方式,以及产品业务流程。
事实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外车企在构建车联网产品时,往往从安全出发,围绕车辆数据完成功能开发,满足车辆的远程监控、定位等一系列安防需求,随后,本土化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功能及其他娱乐功能才会被考虑在内。而近年国内自主品牌更倾向于从娱乐信息、互联网应用出发,先打造能够移植用户对于手机使用习惯的车联网产品,而后逐渐补充安防功能。
尽管这是一种殊途同归,却造成了背后TSP业务流程的截然不同。
对于国际TSP而言,如休斯车联网、WirelessCar等,进入中国之后,依然遵循国际厂商的功能需求,特别是安防功能技术优势明显,能够快速掌握最新技术,并提供稳定的平台架构以及国际化的服务视野。对于本土车联网企业,当与自主品牌车企合作时,其本地客户资源、互联网思维以及对于C端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控,成为国际车联网公司一时难及的优势。这对于想要书写中国简历的国际车联网公司来说,将是未来的挑战。
在预备下半年奔驰新C级车联网产品上线的同时,休斯开始为另外一个德国品牌担当TSP,共平台的意义初显。随着与北京奔驰合作的导入,以及搭载车联网产品的车型数量的攀升,运营将成为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收集、改善渠道。
除此之外,对于用户需求的收集、业务流程的规划到最后解决方案落地,目前有两种方式同步执行:一是国内团队完成流程设计,交由美国技术团队进行开发,再回到国内做测试、上线;另外一种就是国内进行流程设计,直接由国内技术团队完成开发。
而其未来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拓展本土化的技术能力,从而加强国内服务体系的完整性。例如支付平台的搭建、以及导入符合国内车主需求的社交功能等。本土化改造的深化,将有利于把流程变成模式。模式形成后,新的合作就能够复制相同的流程,减少试错。今年,休斯将有一个B2C的项目交由国内团队完成,这对于本土化改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车云小结:
对于TSP而言,前装车联网产品时常是“白牌”的,不带有任何自我标签,但是入门的技术门槛,幕后运营、整合能力的要求却非常高。
近几年,自主品牌毫不落后地引入车联网产品,甚至有些干脆从娱乐信息、互联网应用出发,对接手机的使用习惯,使得自主车联网产品与国际级车企的产品得以同台竞技。在关注本土车联网企业TSP服务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国际级车联网企业,正以另一种方式,完成这条殊途同归的旅途。而其展现的服务理念、平台构建能力,以及深入中国市场、完成中国简历的规划,同样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无论是本土车联网企业,还是国际车联网企业,大多同时涉足后装市场。这已经是不必点名的共同现象。如果不是已然走上后装之路,就一定是正去往后装的路上。
这同样是休斯车联网在北美起家的源头,保险、移动端应用甚至智能硬件设备,都各有品牌,风生水起。对于如何将后装业务引入国内,如何接入现有平台,休斯也在试图找到豁口。如果你还想让我细说,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