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车载视频监控行业内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些都促使我们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里仅把自己不见得成熟的思考过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本文将从市场容量、竞争态势、行业成熟度、产品形态等四个方面分析国内车载监控市场的现状,并以此来对整个市场发展方向做一些探讨。
1.关于市场容量
国内车载监控市场发端于公交票箱监控,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在2006年之前,市场非常狭小。2006年,深圳公安局公交分局主持建设覆盖全市13000辆公交车的公交电子监控项目,这是一个国内车载监控行业正式开始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以市民出行安全为目的、政府采购、城市级统一建设)。然而由于网络技术、芯片技术的限制,行业发展缓慢。只有遇到奥运会,或者广告商大量投资,才有一些规模大一点的项目。
从2009年3G发牌开始,正式拉开车载监控大发展的序幕。当年济南全运会因安保考虑,实现了全城2000多辆公交车的3G视频监控。之后公交领域大中小城市陆续跟风,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为止,没上公交监控的大型城市已经寥寥可数,二三线城市的公交监控普及率也已经很高。
除了公交以外,长途客车、出租、校车等监控市场也受到波及:
1)长途客车方面,众所周知,长途卧铺客车必须安装视频监控,这是国家安监局的强制性要求;2011年,交通部关于两客一危的JT/T794-2011标准提到了视频监控功能;有些省份迫于重大交通事故的压力要求长途客运车辆必须安装视频监控,因此,很多业内人士人为长运车载监控市场的井喷条件已经成熟。
2)出租车监控方面,早在2009年,杭州就强制要求出租车安装摄像头,之后重庆、西安、南昌等陆续有些城市跟风;今年深圳也推出类似强制措施,因此看起来出租车的监控市场的大幕也已经拉开。
3)校车方面,正宁校车特大事故等一系列特大校车安全事故终于唤醒了社会对孩子上学安全的关注。并且在温总理亲自督导下,专用校车标准和校车得以发布,并规定校车必须带有视频监控才能投入运营。
因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车载监控市场发展很好,市场空间很大。
真是这样吗?好像不太尽然。
首先看第一大应用领域:城市公交。就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经过6年的发展,没上公交监控的大型城市已经寥寥可数,而中小城市的公交数量相对很少(比如汕头不到500辆,不及深圳公交总数的4%);另外,大型城市的公交监控往往为高端要求,中小城市往往仅需要低端产品;而公交电子产品动辄要使用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才会退役。也就是说,公交监控的跑马圈地时代已经基本完成,大的市场空间不复存在。
其次,再看看长途客运。先从数量上看,长途客运车辆的数量远低于城市公交车辆。根据深圳交委的数据,深圳始发的长途客车共5073班次,自有车辆约2400辆,还不到公交车辆的20%,但其规模在全国也仅次于广州的5283班次。第二,工信部和公安部已经明确出文,要求从今年3月1日起,相关卧铺客车暂停生产、销售、注册、上牌,等于给必装监控的卧铺车判了死刑。第三,JT/T794标准中关于视频监控的描述寥寥数语,且属于可选内容,几乎等于没说。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安全意识强的客运公司早就使用上视频监控产品了。因此,未来长运监控市场也不会太大,很难成为国内车载监控行业的主战场。
再次,看看最近炒地比较热火的出租车。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地出租车的监控方案,大都是传统车载GPS产品,加装拍照摄像头而已。因此,到目前为止,出租车监控的主流市场是属于车载GPS的市场,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车载监控市场。
还有校车。虽然社会各界对安全校车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责任大、利益小,在政府各个部门都不愿碰这个烫手山芋的情况下,到现在为止真正上了符合标准的校车的项目少得可怜,校车本身的发展极其缓慢,更不用提校车监控项目!还有,校车标准中仅提到必须安装视频监控功能,并没有对视频监控的细节予以说明,这一点与美国校车监控标准相同。而从美国校车监控的现状来看,受预算限制,校车监控属于车载视频监控市场的低端领域,利润率很低。因此,校车监控市场也无法成为国内监控市场的新主流。
综上所述,个人人为,国内车载监控行业的市场容量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而且如果没有更多增长点,前景并不乐观。
2.关于竞争态势
现实是,看似兴旺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新玩家:仅就车载监控的核心设备车载DVR来说,一两年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很多新同行。仔细研究这些新同行的背景,虽然还算是关联行业,但五花八门,各种类型都有,比如传统固定DVR厂商、车载GPS厂商、软件平台及系统集成厂商、无线通信DTU厂商、摄像头厂商、甚至经常做项目的工程商。当然,老东家是做车载DVR,独立创业继续做车载DVR的,也不在少数。老玩家也在加大投入,纷纷到处招兵买马,并制定了宏伟的销售目标。
如同其它行业一样,新同行在没有建立起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之前,打价格战是一贯的手法。而且为了应对新同行的价格战,实力雄厚的老玩家也在玩同样的游戏,甚至更加激烈地主动挑起价格战,以图把弱小对手扼杀在萌芽状态。比如有些上市企业由于自身财力雄厚,在一些招投标中,往往报出平时一半的价格,一副"不让我玩,大家都别想玩,反正我亏得起"的架势。最初,纯录像的SD卡录像机,由于没有硬盘隔振等技术门槛,价格急剧下降;接着,随着硬盘隔振技术和3G无线视频传输技术被更多厂商掌握,带有3G功能的中端市场也战火纷飞,陷入价格战的红海中。
然而不幸的是,车载监控行业是不一样的,价格战这一在其它行业见效的竞争手段,在车载监控行业无异于饮鸩止渴:
首先,车载监控产品属于车载电子,对可靠性的要求高于一般工业级产品,因此无论工程验证成本,还是产品物料成本,均居高不下。
其次,车载监控市场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几乎每个大一点的订单都涉及到需求变更,且需要持续追赶技术和市场需要的发展,因此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
还有,对车载监控产品来说,产品销售出去后,海量的技术服务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没有一定的利润保障,很容易赔进老本。不要梦想着设备装上车后,就像家里的电视机一样,不需要维护也基本不坏。不仅装车需要大量的费用,后期维护成本更是惊人。要不然等到车撞死了人的时候,发现因硬盘故障而取不出录像会吃官司的!
这一切都需要利润。
恶性价格竞争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哪怕胜利了,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此时不良厂家往往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降低成本,最后收不了场往往采用灰色的方法来解决,对行业发展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3.关于行业成熟度
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行业,至少评判如下三个要素:是否有成熟的技术做支撑;是否有成熟理性的用户群;是否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比如,如果技术上连基本通话稳定性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手机行业将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大部分用户都不接受充电,而想把手机一直使用下去,估计当下做手机的人就得转行;如果每家厂商生产的手机制式都不同,不同运营商之间也无法通信,想让大家人手一部手机,就是痴人说梦。
回过头来看车载监控行业。
技术基础方面,毋庸置疑,录像的稳定性就是车载监控行业的基石,然后就是车辆数据采集的可靠性、无线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及流畅度……,最后才是一些应用层面的功能。可悲的事情就发生的这里,我们的客户和同行好像喜欢把目光放到看起来更加吸引人的新奇功能上,好像一切都不用担心。事实上,大多数厂商的技术基础还不牢固。就最基本的录像稳定性来说,由于硬盘本身的缺陷,硬盘可靠性技术(隔振技术、抗冲击技术、电源处理技术、高温散热技术、低温加温技术、文件系统层面的数据保护技术等等)是需要持续研究改进的核心技术,否则数据丢失安全、硬盘故障就是挥之不去的噩梦。然而这些技术的研究,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不仅需要聪明才智,还需要大量的工程验证。试问有多少厂商实实在在持续投入啊,特别是新玩家?
再看看我们的用户,除了一部分具有车载电子背景的专业客户外,大部分国内项目的甲方没有意识到产品装完车后的维护还要持续花钱,而且是花大钱。相反,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些东西是免维护的。等到因为缺乏维护而问题重重的时候,这些客户把责任都推给供货商,并大骂产品如何之烂,随之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比如有些客户强烈反对硬盘录像机,认为硬盘根本不适合在车上安装;有些客户对SD卡录像机嗤之以鼻,认为SD卡损坏率超高,只有硬盘录像机才能胜任;即使是专家也很难说服他们转变观念。
还有行业标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没有,一些重大的投标被迫参考普通DVR的标准(GB20815),但凡有点车载电子概念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得荒唐;交通部的JT/T794-2011标准虽然提到了视频监控,但语焉不详;公安部也组织搞一个部级车载DVR标准,但从2009年开始动议、2010年开始动笔,到2011年11月最近的审议稿,一年多又没啥动静啦。反观地方政府,那叫一个热闹,列举一下上海的地方标准:
1)DB31/T425-2008《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车载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2)DB32/T466-2009《公共汽(电)车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3)DB31/T518-2010《省际客运车辆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4)……
这些地方标准不可不谓详细,差别不可谓不大!
国家统一标准的缺失、地方标准的泛滥,给企业带来负担可不是一般地重!
4.关于产品形态
不可否认,作为监控的细分市场,因为移动性和恶劣的使用环境,车载监控领域内的产品形态是发展相对较慢的,主要表现在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进程,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发展出的解决方案的完善性。
1)网络化进程:固定监控领域的网络化进程早已完成,网络化应用也丰富多彩。而由于3G网络费用高、带宽小,虽然装车比例在不断提高,但很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实时性的网络应用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考虑到数据的重要性,作为替代方案,南北美洲的项目倾向于自行建设Wi-Fi网络用于大数据的管理。但Wi-Fi网络建设成本高、覆盖区域小(一般只覆盖停车点),这一方案并不被国内市场认可。
2)高清化进程:固定监控领域早就进入高清时代,至少也是全D1。车载监控高清化的发展同样缓慢。除了网络带宽的影响外,存储空间是更大的限制:由于3.5寸硬盘并不适合在车上使用(抗振性差、功耗高高、物理尺寸大),而且一般也无法像固定领域监控那样安装多达4~8个硬盘;2.5寸硬盘容量小价格高,固态硬盘更加离谱。因此现状是:虽然CIF分辨率的产品在逐步减少,但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即使是全D1,选择抽帧录像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高清叫好不叫座,高清720p分辨率的应用仅出现在一些高端实验项目中,而全高清1080p的应用更是几乎没有。
3)智能化进程:固定监控领域基于图像分析的智能应用已经遍地开花,比如边界入侵、可疑逗留、可疑物品检测等等。而车载图像智能分析的实际项目应用还少之又少。比如呼声超高的基于面部图像分析的司机疲劳驾驶分析,到现在还不是很成熟;基于图像分析的车道偏离及前车距离判断技术因其昂贵的价格还鲜见于实际项目的应用。
4)解决方案的发展进程:固定监控领域已经基于网络化、高清化及智能化技术,发展出专门的银行、电力、机场、车站、道路卡口等完善的解决方案。而在车载监控领域,由于这些技术的滞后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还很不完善;而且用户对车载监控电子产品认识也不足,甚至认为诸如类似摄像机这样的关键部件,都可以直接采用固定监控领域成熟摄像机。
关于市场发展方向的探讨
看似巨大、实质困难的市场,恶性的市场竞争,不太成熟的行业状况,加上由于技术限制还没有形成成熟解决方案的产品,这些都是当前国内监控市场的现状和困难。
并且,基于这些现状,不难看出车载监控行业的发展方向:
1)除非政策面上有较大的支撑(比如强制要求数量巨大的某类车辆安装视频监控),否则,原有大块未开垦市场将被逐步瓜分完毕,行业将以存量市场的维护和更新为主导内容,这个转换过程不可能太长,比如三年。
2)由于实际的市场容量的确有限,加上恶性竞争,在近几年会比较艰难。这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真正专业和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届时,市场竞争将回归理性:品质、服务和成本。
3)随着技术的进步、客户被一轮轮地教育,以及国家级部级标准的陆续制定,车载监控行业在三五年内也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4)产品发展方面,无线网络、高清技术及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将比较缓慢地渗透到车载监控领域,并帮助行业寻找更多的杀手级应用。比如基于高清图像、智能分析的车载道路违法监控系统解决方案等等。
显然,前景不容乐观。反过来乐观地看问题,困难即机会。只有努力突破这些困境,行业才能监控发展。以下以车载监控核心设备供应商的龙头企业锐明视讯的实际战略为参考,来探讨当下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当考虑的问题。
锐明视讯的核心战略分为三点:以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来构建公司发展的基础;以联合共赢的经营思路与合作伙伴一起成长;以"负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处理市场合作和竞争。
第一点,关于产品和技术。
锐明一直以来每年花费巨资进行基础研究,包括可靠性的持续改进和先进技术的跟踪。比如振动研究,锐明不满足于只是研究常温下产品的振动响应,购置昂贵的"高低温+振动"的综合试验箱,研究低温零下40度下硬盘隔振架的响应曲线。比如车载专用摄像机的研究,锐明建立专门的暗室,并深入研究了在各种车型的各种光线下摄像机的色彩还原度,大幅度提升了车载图像采集的效果。基础研究虽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却能够帮助企业持续改进产品并降低成本。
惟有如此,锐明的产品才能持续保持业界领先。
第二点,关于联合共赢的经营理念。
车载监控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且应用千差万别,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形成全套解决方案。锐明一直秉承联合共赢的经营理念,与行业领先的专业厂家合作,打造最为专业的解决方案。不光如此,这实际上也是成本最低的经营模式。
惟有如此,锐明才能团结一大批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车载监控最专业的解决方案。
第三点,做负责任的企业,这是战略的核心。
这意味着,锐明只推荐品质好的产品给客户并给予客户好的服务;且只要是由于锐明的原因造成的问题,无论有多困难,一定帮助用户解决。这就要求锐明不做烂货,不与对手主动拼价格,重点放在在中高端市场。当价格战打到见血的时候,即使做下来了,也无法给客户满意的服务,此时锐明往往选择不做。把烂单交给竞争对手,也是一种竞争的艺术。
惟有如此,锐明才能积累客户的忠诚度,拥有行业的口碑。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努力,锐明确已藉此积累了大量忠诚度非常高的客户,无论市场怎么变化,他们都不离不弃。
综上所述,虽然市场不大、竞争激烈、
行业不成熟、技术解决方案较固定监控落后,只要厂家能够以可靠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为依托,设法打造专业且成本低的解决方案,并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定能取得辉煌的发展。
作者简介
孙继业:深圳市锐明视讯技术有限公司车载事业部总经理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