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发展规划》发布 - 行业政策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数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发展规划》发布

    2017-07-14 09:47:08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 评论:
    分享到: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深化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同时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国家层面已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浙江省深入推进“数字浙江2.0”建设,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助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将在“数字中国”“数字浙江2.0”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指导下,进一步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效,深入融合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为杭州市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生活品质之城”提供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3号)、《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经信委关于印发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16〕51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22号)、《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54号)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智慧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16〕13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杭州市“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指导性文件,为全面建设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打下基础。规划期限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杭州市信息化发展成效显著,信息化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城市领先地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应用深入推进,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运行与管理方式转变、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成效显著;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信息化环境优化水平显著提升。

      1.基础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杭州市基本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全市城镇区域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获批建设杭州互联网国际通信出入口专用通道和杭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6Tbps。4G网络实现全市城镇区域的全面覆盖和行政村的基本覆盖,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率达到99%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公共场所的免费无线网络。应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以CDN、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初步形成辐射全国、特色明显的云服务体系。“三网融合”成效凸显,广电与电信企业整体合作日趋平稳深入。“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和工厂物联网加快推进,位居全国前列。杭州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部门应用发展水平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各级各部门主要业务系统信息化覆盖率、办公系统普及率、官方网站服务绩效等指标均全国领先。

      2.信息惠民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总体部署要求,初步构建了集各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两库三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跨时空在线学习日益成熟,信息化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成效初步呈现。依托市民卡工程,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卫生”应用,打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交通、图书教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公共服务领域,让市民仅用一张卡,就可享受图书信息、演出、展览、培训等所有服务。打造了12345和96345两大服务热线,并与政务服务网及实体的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之家结合,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农业智慧化体系平台基本健全,农业物联网应用及信息产业基础扎实。

      3.社会治理手段更加丰富。

      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建成。构建了智慧城管“一中心四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交通大数据应用研究深入推进。以城市“数据大脑”应用为试点,初步建成统一的智能交通网络和数据中心,涌现一批重点智慧政务应用,杭州交通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智慧环保12369”体系样本引领全国。实现全市600多家企业重点监测点全覆盖,打造了一张环保实时在线监测的“天罗地网”,得到国家环保部的高度认可。

      4.新兴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智能制造已成为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指向。“人工智能+”“互联网+”“标准+”“机器人+”不断推进、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发展,以浙江万向精工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业打响了“杭州智造”品牌。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依托旅游大数据,助推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保健、化妆、女装、运动休闲、婴童、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旅游产业和智慧旅游的全面发展。2016年,杭州市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高达28.2%,实现增加值960.58亿元,占全市GDP的8.7%。智慧电商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和龙头地位。

      我市信息化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行信息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难以满足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需求;二是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全市统一的认证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程度及规范体系有待完善,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提高;四是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依然不通畅,距离“最多跑一次”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五是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薄弱环节有待提高;六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二)面临形势。

      1.“数字中国”建设引领我国信息化发展方向。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五位一体”实力提升为目标,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关键举措。G20峰会、亚运会、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平台落户杭州,为杭州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杭州参与全球发展、汇聚全球资源提供了国际舞台。“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在“数字杭州”建设框架的指导下,着力推动创新驱动与开放带动、城市国际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城市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同步转型、城市竞争力与人民群众获得感同步提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2.网络强国战略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在乌镇的互联网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共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统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是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应对有组织的更高强度的网络攻击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杭州作为一座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省会城市,涉及石化、食品、建材、有色金属及循环、机械制造、纺织、造纸、电子、光伏、医药、电力、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与杭州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息息相关,城市各行业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面临空前的威胁和挑战,迫切要求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及监测预警水平,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创新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数字浙江”建设指导“数字杭州”建设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动力转换、建设信息经济强省的关键期。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将“数字浙江”确定为全省战略,围绕“数字浙江2.0”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致力于建设国内基础设施覆盖率广、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构建精准治理、惠及全民的智慧管理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集聚、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促进互联网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成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是杭州确保信息化整体水平持续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省内领先地位,着力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有力保障。“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进一步为“数字杭州”建设指明了战略发展方向。

      4.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奠定“数字杭州”建设基石。

      杭州是国内最早启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城市之一,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部门应用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目前,“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应用绩效不断提升,各类政府服务不断整合,逐步建成一站式服务总窗口。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规范、高效运行,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初步建成,业务协同能力稳步提升;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有序推进、雏形初显;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应用系统高效便民,杭州医保全方位智能监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系统等项目引领示范效应突出;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基本建成。全市各级各部门主要业务系统信息化覆盖率、办公系统普及率、官方网站服务绩效等指标均全国领先。全市电子政务基础建设为“数字杭州”规划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石。

      5.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助力“数字杭州”建设。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硬件、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催生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服务,基于互联网和数据资源的创新创业更加活跃,“两化”深度融合、产业跨界融合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协同制造、分享经济等新模式发展势头强劲,对加快“数字杭州”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杭州要推进和实现经济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服务政府职能转变与民生改善,加速推进“数字杭州”建设步伐。

      二、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型智慧城市“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引领,聚焦“最多跑一次”目标,以“两网一平台”建设为主线,围绕“两棵树”(“人口生命树”和“法人生命树”)的服务和管理,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数字杭州”建设,全面提升杭州综合管理服务实力,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生活品质之城”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顶层规划,统筹发展。

      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先行开展顶层规划设计,形成全市统一标准规范体系。统筹兼顾当前需求和长期发展目标、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好各地区、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发展,杜绝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确保全市一盘棋,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

      2.兼容并蓄,创新融合。

      立足杭州扎实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聚焦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配套机制体制变革,借助“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创新模式,政企协同。

      创新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模式,可控适度引入市场资本。强化政府宏观指导、政策引领、监督监管作用,通过政策扶持、统筹协调和优化环境等调控措施,体现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城市发展整体动力。

      4.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以“两棵树”为主线,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构建覆盖全面、伴随一生、便捷高效的城市服务体系。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缩小数字鸿沟,让公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真正体验到信息技术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促进公共服务智慧化、均等化,让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百姓、造福社会。

      5.安全可靠,集约共享。

      强化安全意识和保障措施,将信息安全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贯穿于整体工作之中,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构建完善、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共进。整合基础软硬件资源,推进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集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网络互连、信息共享、集约共享。

      (三)规划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新局面,建成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政府决策科学精准、政府工作协同高效、城市管理精细智能、城市服务主动个性、市场环境公平开放、居民生活优质便捷、产业经济高效低碳的新格局。推动数据资源成为杭州市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宏观决策、社会治理、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1.基础设施更加扎实完善。

      进一步完善“云—网—端”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引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完善、优化网络架构,探索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及运营模式,进一步提升网络通信效率和质量。实现城乡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城市光网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和农村普遍接入能力达到1000兆位(1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00万兆位(10Tbps)。推进4G网络城乡全面覆盖,建成5G试验网并启动商用,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场所和公共区域WLAN覆盖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接入速率、信号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等问题,提升无线网络覆盖质量。应用基础设施实现绿色化、规模化,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大数据应用水平国际领先。“三网融合”全面推广,新业务新业态迭代升级,各项融合业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两化融合取得新成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显著提高,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构建公共基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多规融合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功用,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运行平台、云计算平台,推动全市各部分应用系统迁移上云,健全政务数据采集机制,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政务大数据中心基础信息库,加强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汇聚,构建城市级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2.政务服务更加高效协同。

      聚焦办事“最多跑一次”目标,立足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充分融合市民之家、市民卡、96345等杭州特色工程,深化“四端”建设,建成覆盖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协同服务体系,提供全天候、线上线下、厅内厅外多渠道、多终端政务服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基础数据共享服务,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材料,构建智能化、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最终建成电子证照库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动跨省电子证照流转交换与网上身份认证体系全面投入应用,初步实现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打造具有杭州特色、国内一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3.民生服务更加优质便捷。

      依托“两网一平台”和“两棵树”等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成果,重点打造更加优质、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区域数据联通、校内业务联通、个人应用联通”的目标,构建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体系。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深化医疗健康数据智能化应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统筹深化、完善社会保障民生服务大平台和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市民能够享受到公平、便利、完善的民生服务。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全区域通办及全过程监管;同时构建、完善社区一体化养老综合服务体系,提供基于物联网的实时、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的养老服务。聚焦“六个精准”总体要求,以信息化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一批现代化智慧型体育场馆,鼓励体育行为监控智能传感器网络、体育专业服务平台等研发与应用,为“智慧体育”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打造智慧公共文化平台。整合旅游基础资源大数据,建立一体化智慧旅游平台,围绕“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三方面提供智慧化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和完善市级气象精细化预报、气候预测业务平台,提供统一权威的对外气象数据服务和智能化气象应用服务,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科学化水平。

      4.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智能。

      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智能化交通体系建设,搭建一批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和物联网应用设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公共安全应用,打造公安智慧警务新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行工作,创新智慧城管“杭州模式”。创新建设市场主体协同监管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转变市场监管理念,明确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监管监察业务数据库等数据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智慧安全监督体系,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加快整合司法数据资源,建立司法数据统一标准规范。构建覆盖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党建服务管理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智慧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推进审计综合分析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杭州智慧审计监督体系。推动环保智慧化应用突破发展,全面提升杭州环保的智慧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杭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造智慧“城市+信用”新模式。

      5.产业经济更加高质低碳。

      借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东风,加快推进新兴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打造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新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杭州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加快“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转型。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基于大数据创新创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主体和合理的产业布局。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中心、服务中心,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夯实数字杭州基础。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宽带网络能力持续提升。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所有乡镇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农村地区行政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城市光网覆盖率达到100%。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和农村普遍接入能力达到1000兆位(1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00万兆位(10Tbps)。

      基本建成无线宽带城市。统筹3G、4G、WLAN等无线移动网络协调发展,加快城市郊区、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的网络优化覆盖,提升网络质量。积极推动5G商用试用网络建设,重点开展5G车联网等示范应用。积极推进WLAN在旅游景区、繁华商业街、专业市场、宾馆、饭店等热点区域和公共场所的广泛覆盖,带动和引导商业性服务场所实现WiFi广泛覆盖,提高WiFi接入质量。卫星通信发展满足用户需求,北斗导航及其兼容产品在国家规定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应用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形成3G/4G/5G网络、WiFi、宽带卫星通信、工业无线网络协调发展格局,率先建成无线宽带城市。

      推进应用基础设施有序建设。大力支持绿色、大规模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杭州打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加快现有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和生态设计,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数据中心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推进智慧电子政务云平台整合,加强智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管理。继续推动各部门新建、存量电子政务系统向市智慧电子政务云平台集中部署、迁移。进一步完善政务云平台安全防护体系,建成市政务云异地灾备平台。

      全面推广“三网融合”建设。深入总结“三网融合”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广电、电信双向进入业务,推动广电、电信、互联网企业及内容服务商的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拓展融合业务领域。基于“三网融合”的新业务新业态迭代升级,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视频、互联网视听、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等各项融合业务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基于三网融合的信息产品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服务更优质,用户体验持续提升,拉动信息消费稳定增长,产业整体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强“两化”融合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应用。

      2.整合夯实公共基础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多规融合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功用,推动各业务部门共享使用,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实时共享,节约财政资金,避免重复建设。

      构建城市级大数据管理平台和核心政务基础数据库,重点梳理形成人口生命树和法人生命树,为杭州后续智慧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整合夯实公共基础支撑体系,稳步推进全市各部门和单位已有业务应用系统迁移上云。注重对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支撑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二)聚焦“最多跑一次”,创新优化服务体系。

      1.梳理事项清单。

      围绕“两棵树”服务主线,聚焦“最多跑一次”目标,全面梳理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深入开展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归集及基础数据共享服务。

      2.提升网上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及数字文件的法律有效性,升级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实现基于结构化的受理表单与后台大数据服务的无缝集成,落实“一号申请”目标。构建四级协同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协同服务体系,打造“小政府,大社区”,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受理延伸下沉至基层社区、村委会,通过建设一站式综合受理窗口,实现“前台基层综合受理、后台部门按权审批”的“一窗受理”办事模式,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办事,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3.整合服务资源。

      线上立足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进一步整合各部门服务事项,做到所有服务“一网打尽”,同时依托于浙江政务服务移动平台基础架构,扩展建设全市统一的移动端应用,实现城市服务“一机可触”。

      4.加强业务对接。

      实现前端综合受理平台与部门业务系统的集成对接,切实解决当前电子政务中普遍存在的二次、多次录入问题,在“最多跑一次”基础上增加“最多录一次”建设目标,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跑腿”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基于政务大数据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政务服务需求和百姓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深化政务大数据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不断创新各类便民事项的“互联网+政务”应用。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的政务大数据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发政务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

      5.完善监督考核。

      建设重点工作电子督查平台,实现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绩效考核,切实提高督查督办水平。建设智慧政务监察平台,对政务服务事项预审、预约、受理、办理、审批、制证等全流程进行网上监察。利用监察平台加强政府内部监督考查,注重评价考核结果运用,保障政务服务事项公开透明运行,以评价考核为手段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搭建公众监督平台,通过政务服务网、服务热线、呼叫中心、政务APP、微博、微信等渠道,对政府网上权力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广泛开展公众网上评议、在线调查、意见征集等活动,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和效能。

      (三)营造民生服务环境,提升信息惠民力度。

      1.智慧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基本建成与智慧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杭州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体系。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区域教育数据存储和计算、交换和处理、分析与应用服务的中心和枢纽,实现“区域数据联通、校内业务联通、个人应用联通”,支撑智慧教育应用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考试评价、校园管理等各类校园教育场景及课外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社会教育场景下的智慧教学与管理应用。建设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积极应用教育大数据服务教师与学生知识学习、合作交流、个性化诊断与分析等;面向学校和区域,提供资源配置绩效监测,教学质量评估和精准管理等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达到400所以上。

      2.智慧医疗。

      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统筹整合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民政、计划生育等相关领域信息化资源,提升、完善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信息平台。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化、完善市、区县(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并整合共享。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立起与现代化、国际化医疗机构相匹配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形成随需扩展、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基础保障机制。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基层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财务监管、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持续深化以签约服务、预约转诊、远程会诊、药品配送、区域共享中心、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等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系统,形成医药卫生信息化应用体系,支撑杭州市分级诊疗体系构建。

      3.智慧社保。

      整合、优化、完善社会保障民生服务大平台和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政务平台信息融合,整合各类保障服务的申请、查询、监管、互动等内容,实现政府、服务对象、服务实体的三方对接。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并与全国就业信息网相衔接。通过云信息化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使市民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养老、司法等方面享受到公平、便利、完善的民生服务。通过整合社保、民政、教育、住建、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数据资源,完成对城市居民保障类信息的梳理和融合,实现对社保医保、入学失学、劳动就业、养老服务、法律援助、住房保障、慈善援助等多领域的智能化监管,对保障缺失人群、个人进行分析预警,对各领域的趋势变化进行智慧预测。通过开放的政务大数据,促进社会保障第三方应用的开发。

      4.智慧社区。

      提升、完善城乡一体的智慧社区统一平台,突破部门、行业壁垒,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社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全区域通办及全过程监管。通过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终端的智能化建设,完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加强联合管理队伍建设,构建社区智能化、规范化的综合管理终端。通过整合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社区周边商业的各类便民服务,构建社区智慧化、个性化的便民服务终端。在统一社区管理流程和服务规范的同时突出每个社区特色,让居民享受到全方位、更高效的社区服务,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落地到社区,将各类服务搬到百姓家门口,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构建、完善社区一体化养老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安防看护、精神慰籍、生活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从而满足老人的不同服务需求。

      5.智慧扶贫。

      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聚焦“六个精准”总体要求,同时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信息化引领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进一步提高扶贫系统工作效率,摸清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实时监控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完善扶贫项目申报和筛选及扶贫过程的监督评估,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进而全面提高脱贫攻坚管理水平,实现扶贫开发动态化管理,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智慧体育。

      运用“互联网+”体育场馆资源,提升体育健身服务智能化水平。利用生物芯片、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建设一批现代化智慧型体育场馆,满足体育赛事、大型活动、媒体传播、公共接待、后勤保障、办公管理、安全防护等多方面需求,为市民设计出贴心的、高效率的智能化体育服务。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打造杭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解决异构地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及互操作等问题,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逐步普及二维码、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多元化终端服务,切实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促进“智慧体育”创新发展。

      7.智慧文化。

      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打造智慧公共文化平台。以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档案馆为载体,建设文化资源集聚平台和服务平台,开展远程文化培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促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需求有效对接,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知识、信息资源一站式智能服务,拓展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时间、空间和业务内容,尝试构建市民教育智慧学习平台。打通公共文化平台与市民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一卡享受包括图书信息服务、演出服务、展览服务、培训服务等所有服务。联动教育、体育、文广新闻出版及媒体等部门与机构,整合中小学、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区域资源,结合区域人口入学、就业、教育程度等数据,统筹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文化教育的智能化、均等化、网络化。

      8.智慧旅游。

      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杭州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尤其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和整合。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采集包括景区、酒店、民宿、购物商场、交通、票务等旅游数据资源,整合各部门数据,形成统一的旅游基础资源大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建立集共享、营销、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重点建设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三方面智慧应用系统,为游客解决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需求问题,提供安全、精准的旅游服务信息;促使涉旅企业转变传统旅游产业经营模式,提升涉旅企业品牌价值和服务质量,激发协作倍增效应;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优势互补、协同互动、体制创新的旅游业一体化服务和管理平台,提升政府旅游业监管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

      9.智慧农业。

      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以生产远程监测控制、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质量追溯、远程应急指挥等为重点,全面、有序推进农业生产、安全监管、流通销售等领域智慧应用。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设施智慧农业,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互动,产业、主体、要素集聚,科技、装备、信息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以“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10.智慧气象。

      基于遥感、物联网和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建立城市气象立体自动综合探测系统,加强天基—空基—地基协同观测数据开发应用,大气边界层垂直探测能力和气象观测信息获取能力显著提升。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和完善市级气象精细化预报、气候预测业务平台,提供统一权威的对外气象数据服务。基于移动互联和智能识别等技术,建立普惠互动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预警信息实现靶向性发布和全市广覆盖,加强气象与交通、环保、旅游、卫生、教育、农业、城管等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对接,提供智能化气象应用服务,基本满足市民和专业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风险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深化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城市精细管理。

      1.智慧交通。

      加快智能化交通体系建设。整合优化完善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以城市“数据大脑”项目为试点,搭建涵盖公安、交通、公交、地铁、住建等各个部门和企业,涵盖电子警察、公交车调度、出租车管理、车辆管理、车位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初步建立道路交通物联网、轨道交通物联网、公交车联网、出租车联网、货运车联网、市政车联网、小型车联网和车位网,实现交通流量、平均车速、交通违章、信号灯、高速收费、车辆位置、载客量、停车位等多个层面数据的实时获取,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现对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

      2.智慧警务。

      建设人工智能警务应用示范基地。基于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分析技术,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数据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原有智能警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建设杭州公安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智能警务信息服务,面向基层民警提升警务工作效率,面向全警提供类人脑的智能研判分析应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准确地理解警务工作中各类实体、环节及相互之间关联关系,研发面向反恐维稳的人工智能研判应用平台、面向语音交互的警务语音云和基于大数据的情报分析平台,为高精准的“打、防、管、控”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分析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最终打造杭州公安智慧警务新模式,为打击犯罪、执法监督、服务社会提供更强保障。

      3.智慧城管。

      加快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行工作,打造智慧城管“杭州模式”。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智能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管控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应急快速化、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指挥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功能,确保信息即时交换、服务即时跟进、问题即时解决。推动智慧停车、智慧排水、智慧街面管控、智慧亮灯等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科技化水平和城市日常运行管理能力。深化面向公众的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深入分析城市管理信息资源,挖掘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特征,实现事前预警,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

      4.智慧市场监管。

      完善企业信用联动监管平台,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转变市场监管理念,明确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红盾云桥”,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大数据,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互通”的数据“云桥”,建立广泛的政企合作体系,提升网络市场监管效能。建设“数据红盾”,充分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强市场监管大数据采集、开放、分析应用,探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举措和新办法,切实提高监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供重要保障。实现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的业务协同监管与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市场主体协同监管体系,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5.智慧安监。

      遵循统一规范标准,加快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完善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监管监察业务数据库、安全生产辅助决策数据库等数据平台,形成较为科学的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监管监察体系、较为健全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较为可靠的安全生产应急联动响应体系、较为有效的宣传培训考核系统,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持能力。进一步深化拓展工程车智能监管、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电梯运行监管等智慧安监子系统建设。

      6.智慧检务。

      遵循电子检务工程建设规范,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司法系统数据共享交换,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构建司法数据库和司法数据统一标准规范体系。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司法办公办案方式进行变革创新,改变人机交互模式,建设语音审讯笔录系统,自动生成笔录,实现文本笔录与语音、视频进行快速关联精准对照检索,通过与历史案件的大数据分析,为检察官提供量刑建议;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纸质卷宗电子化,提高案卷录入效率,实现案件卷宗自动化管理;建设智能检委会会议系统,实现案件讨论、表决和决策全程记录,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自动生成会议纪要,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回溯和定位会议过程;建设智能审查系统,形成执法督查预警数据库,推动阳光执法;基于检务大数据,建立面向法律监督、公诉、执行检察、控告申诉等检察业务的检务图谱,实现智能审讯、科学执法和智能研判,提高检务效能。

      7.智慧党建。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智慧党建服务管理平台,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智慧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智能化、便捷化和高效化。以管理与服务为抓手,既要从严治党,又要方便基层工作服务于基层工作。通过建立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基层党组织全程纪实监督、精细化透明化管理,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党建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结合党建工作重点和“互联网+”理念,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党员管理、生活、教育、互动交流进行全面整合,拓宽党组织生活渠道,方便与群众随时随地交流学习,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8.智慧审计。

      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深化、完善智慧审计分析平台建设,以“金审工程三期”为依托,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等先进技术,有效采集审计基础数据、重点数据、审计项目数据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数据,实现审计数据大汇集和集中存储,开发基础数据查询分析、综合关联分析等审计功能。建立大数据审计综合分析平台,逐步实现审计数据的智慧化搜索、分析、关联、计算和管理。

      9.智慧环保。

      推动环保智慧化应用突破发展。以环境感知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运维保障体系等三大体系为依托,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环境管理服务效能为抓手,努力实现掌握污染源排放、预警应急环境风险、监督考核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等目标,助力打造环境监管最严格的法治城市,全面提升杭州环保的智慧化应用水平。推进全市水、气、噪声、辐射、危废、土壤和重大风险点源的自动化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成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全覆盖的信息数据实时采集与视频监控相结合的综合环境监控网络;逐步将重点排污企业的生产过程纳入环境监控范围,强化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区域的监督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加强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推进环境监察执法双随机工作,实现环境监管的全面化、高效化、智能化。

      10.智慧信用。

      建设、完善杭州社会信用信息统一监管平台。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基础,结合已建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分散的信用信息进行实时动态归集和高度整合,实现信用发布、信用查询、信用分析、信用核查、反馈处置和数据监控等服务。通过信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智能预测,使市民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教育培训、社会服务、商业金融等领域享受便利、完善的应用服务;在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领域进行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智能化协同监管,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有效运行。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开放,促进信用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促进信用惠民创新应用开发。

      (五)发展智慧产业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升级。

      1.人工智能产业。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整合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到典型应用示范创新等产业链资源,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开放平台,构建人工智能相关应用标准和法规体系,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创新网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宏观决策、社会治理、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

      2.大数据产业。

      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繁荣。依托全市统一建设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发展工业、农业农村、新兴产业、万众创新等大数据,着力推进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引导骨干企业联合研发大数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鼓励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同研发攻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水平。大力支持基础软件创新发展,实现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计算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中间件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形成核心知识产权。加强数据挖掘分析、商业智能、多媒体加工、可视化软件等自主技术创新。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区域大数据发展布局,促进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的创新主体和合理的产业布局,繁荣大数据生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3.物联网产业。

      构建一体化物联网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服务提供能力,形成研发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标准推广为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积极探索物联网规模应用的商业模式,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物流、城市管理、惠民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培育传感器、智能硬件、智能家具等物联网潜力产业,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力争杭州市物联网产业规模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4.智能制造。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更新产品和服务。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立足我市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点方向,加快发展和更新自主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以及相关智能制造技术,争取在新型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测量仪器仪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智能核心领域取得突破,尽快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跨界融合,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杭州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加快“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转型。

      5.智慧跨境电商。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升级。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电商换市”的要求和部署,加快推进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等体系,以及线上“单一窗口”平台和线下“综合园区”平台等“六体系两平台”建设,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打造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打开对外开放新通道,带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统筹协调体制机制。

      市智慧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杭州”建设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电子政务办)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数字杭州”相关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数字杭州”建设工作。各地各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市智慧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市政府电子政务办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牵头开展全市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的规划设计,统筹推进规划确定的信息基础设施、重大应用系统部署、重大项目建设等各项任务。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数字杭州”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时为“数字杭州”建设运营提供智力支撑,并帮助推荐、引进相关产业项目落地杭州。

      (二)强化资金保障,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各级政府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职责要求,着力做好“数字杭州”建设的资金保障,将财政安排的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加大对各部门和单位“数字杭州”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积极申请国家部委、省级智慧城市专项建设资金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数字杭州”建设投融资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针对战略意义大、投资周期长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PPP建设运营模式,建立“数字杭州”重点工程PPP项目库,明确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风险、收益边界、绩效评价,推动重大项目可持续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三)建设人才队伍,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建立“数字杭州”重大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开通重大项目人才绿色通道,完善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税收等相关优惠措施。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国信息化人才为“数字杭州”建设服务。加强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广电、信息通信、大数据等领域人才培养和认证工作,鼓励龙头企业自办院校,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信息化课程。充分利用政府引导资金,吸引社会投资,设立创投扶持基金,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业创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化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实施人才入股、技术入股,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业。

      (四)完善制度规范,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研究制定电子政务云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杭州市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等管理规范办法,建立健全“数字杭州”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完善数据共享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探索第三方评估的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确保数据安全。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强化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等各项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标准和制度。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探索完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统计体系。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杭州开展数据开放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开展互联网开放发展示范区课题研究,更好地对接国家开放战略。

      (五)深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数字杭州”建设的责任意识,把“数字杭州”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市政府电子政务办负责对实施进度及质量进行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明确各部门、各条线的职责和分工,分年度分解“数字杭州”建设目标和内容。建立“数字杭州”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年度“数字杭州”发展水平评估和考核。以规划为基准,将“数字杭州”建设纳入政府督查考核范围,积极借助社会力量,每年对“数字杭州”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并根据建设情况进行调整、修编,确保项目分阶段有效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六)重视舆论引导,营造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氛围。

      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杭高校等舆论阵地作用,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数字杭州”建设相关知识培训,增强“数字杭州”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通过开展“数字杭州”讲座、论坛、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宣讲“数字杭州”发展面临的形势,增强“数字杭州”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数字杭州”建设宣传推广计划,提高各部门、各领域对“数字杭州”建设宣传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推介“数字杭州”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扩大示范效应。加强有关“数字杭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的宣传,激发社会各界对“数字杭州”建设的热情,提高社会与公众参与“数字杭州”建设的意识,增强企业、社会团体与公众参与度。

    “数字杭州”重点建设内容.doc


  • 关键字: 智慧杭州 智慧交通
  •    责任编辑:逐梦女孩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