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心城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核心区拥堵加剧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了《2016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暨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十三阶段工作方案》,确定了2016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6个方面46项工作任务。我市将按照“改革创新、落实责任,建管结合、综合施策”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问题,凝心聚力建设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出台一批需求管理政策、实施一批重拳执法措施、推出一批改革创新试点,综合运用科技、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确保实现中心城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核心区拥堵加剧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切实保障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力争尽快取得实实在在、让群众感受得到的成效。坚决打好治理交通拥堵攻坚战,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的良好开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能力
城六区次支路建设取得新突破,东城区和西城区年内开工或完成50条以上次干、支路建设,其中东城区22条、西城区28条;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各完成10条以上。2016年城六区尤其是核心区将进入次干路、支路大建设和大发展时期,这一年投入建设的道路将比整个“十二五”时期还要多,彰显了北京市下大力气治理核心区交通拥堵的坚定决心。
实施70项以拥堵节点改造为特征的疏堵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0项市级疏堵工程项目;在城六区完成50项道路疏堵工程,其中东城区、西城区各5项,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各10项。推进国贸人行过街天桥建设,加快万泉河桥和分钟寺桥匝道改造。完成100万平方米市管城市道路大修工程。市级疏堵工程项目将聚焦骨干路网立交节点的改造,日趋综合化、大型化、复杂化。
在路权保障上向自行车和步行倾斜,完成3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新增1万辆公共自行车。2015年在金融街、和平西桥等地开展了自行车道的彩色铺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将采取综合措施,再推进建设300公里,争取早日取得规模效应。2016年公共自行车总规模将达到6万辆。
轨道交通构建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推进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6号线西延、7号线东延、8号线四期、12号线、14号线剩余段、16号线、17号线、19号线一期、西郊线、燕房线、房山线北延、机场线西延、S1线等线路的建设,开工建设八通线南延和三号线一期2条新线。在建轨道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为历史同期最高。
推动城市快速路网规划中剩余的全部5条放射线道路建设,建成通车广渠路二期;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交通路网建设,启动广渠路二期四环路段大郊亭立交完善工程;推进京津冀路网互联互通,继续建设京台高速公路、兴延高速公路和京秦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苹果园、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大力加强公交专用道建设。按照《公交专用道设置规范》,将公交专用道连续施划至道路路口。完成京藏高速公路回龙观到三环路段、西北三环新兴桥至马甸桥等50公里公交专用道施划工作。公交专用道连续施划至道路路口是公交专用道施划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突破,预留右转弯车辆借道区,既强调公交路权优先,又不减少道路的转向功能。2015年,市交通委会同市交管局,完成了长安街西三环新兴桥至东三环国贸桥共10个路口公交专用道延伸至交叉路口和“借道区”交通标线施划工作,有效提高了公交车运行速度和可靠性,各个路口公交车辆车均通行效率提升29%。
优化调整40条地面公交线路。增开一批区域微循环公交线路和定制公交线路。改造100处公交站台设施,改善乘客候车环境。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联动,使相互之间的接驳换乘更加方便。
完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2004年至2015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加快,我市常住人口增长680万人,增幅45%,机动车保有量增长330万辆,增幅143%,受城市空间限制,同期城市道路增长率为58%,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速。2011年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以来,增速虽大幅下降,但每年仍以3%的速度增长,且70%以上小客车集中在五环路以内,日均行驶45公里,是东京的2倍、伦敦的1.5倍。机动车仍然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态势,成为加剧道路拥堵的重要原因。面对道路交通拥堵日益严峻的形势,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机动车使用管控措施,有效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同时,也将持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公交服务,不断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
《行动计划》明确,将综合施策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坚持小客车总量控制,进一步完善小客车指标调控政策。提高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在年度指标总量中的比例。新能源指标提高到6万,是2015年的1倍。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直接配置。
研究制定本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的管理办法,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大力缓解交通拥堵。
进一步提高中心城路侧停车收费价格,积极推动社会单位自有车位有偿使用,鼓励与周边居民开展错时停车。在CBD、金融街、中关村、上地等区域内推行社会单位早晚高峰弹性上下班。分流引导过境大货车绕行本市道路。
规范静态交通管理,大力整顿中心城停车秩序
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共同构成交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静态交通以停车供给和秩序管理为特征,动态交通以车辆安全顺畅通行为特征,二者互相影响、相互转换。静态交通的供给失衡和秩序混乱将对动态交通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静态交通体系,通过静态交通调控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和动态交通的有序运行。
《行动计划》明确,以实现“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为目标,重拳治理停车乱。一是把严管核心区停车秩序列为首要任务,开展整治违法停车专项工作,实施高频巡查、高限处罚、高压执法。在城六区建设130条停车秩序严管街。二是开展全市停车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全市停车资源信息系统。三是突破现有政策局限,充分用好国家专项基金和债券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不断增加车位供给。四是开展区域居住区停车综合治理试点,建立区域停车基本平衡综合治理模式。五是推动全市4万余个路侧停车位“一位一编号”工作,加快实施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试点。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
治理交通拥堵从一点一段向区域综合整治发展,着重打造优化组织运行、局部节点疏通、空间资源共享的优质交通区域,在同类型街区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是对交通乱点和堵点实施专项治理,对核心区交通违法行为实施“零容忍”。通过管理措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一是市区两级执法部门联合开展专项综合执法行动。启动全市堵点乱点专项治理行动。二是强化非现场执法,整合各级各类监控设备资源,形成震慑。加大拍摄取证力度,加大对机动车闯禁行、酒后驾车、闯红灯、占用公交专用道和应急车道、违法停车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加大学校、医院门前秩序治理力度。四是调整道路交通组织,严控核心区交通流量。五是实施主干道绿波工程,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六是制定有效措施,简化取证环节,提高交通事故快速清理处置能力,减少小事故造成的交通拥堵现象。
着力强化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从着力强化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手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一是搭建市区联动治理交通拥堵的体制机制,实现治理拥堵“一盘棋”。明确城六区党委、政府的交通工作职责,并纳入督查和绩效考核。二是整合创新综合交通执法体系,实现重心下移,高效执法。三是统筹编制交通专项规划,在土地储备用地、城乡结合部腾退空间和城六区疏解转变功能用地中,优先用于支持综合交通枢纽、公交场站及公共停车场建设。四是加强立法保障,加快推进《北京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规定》和《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的立法进程,攻坚克难、凝聚共识治理拥堵。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共治共建良好氛围
人人都是交通出行的参与者,人人都是交通顺畅的受益者。《行动计划》明确将持续深入开展“我为首都交通献良策”缓解交通拥堵市民意见建议征集活动,畅通市民为交通工作建言献策的渠道,汇集民智、凝聚力量,推动交通问题社会协同治理。搭建治理交通拥堵大讨论互动平台。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新媒体设立讨论平台,邀请交通、法律、经济、社会、环保等专家学者以及市民群众代表,就交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分专题开展讨论,推动社会各界在治理理念和思路上逐步取得共识,为城市管理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