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记者一行在对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重点路段的交警执勤和交通标志新增等情况进行实地踏查后,哈尔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以下简称“交管局”)局长崔劲松接受了新华网黑龙江频道的采访,就三年创城攻坚战中这个局上下一心全力改善道路交通发展环境、实现人性化执法和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等焦点话题畅谈了感受和体会。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作为“创城”攻坚战的窗口单位,哈尔滨市交管局是如何定位自身在创城大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崔劲松:道路交通管理,关系千家万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一定角度看,也是体现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第一张“名片”。
能够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品位形象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共同心愿。这一创建过程,本身也是加强改进管理,惠及百姓的实际步骤。
近年来,作为“创城”工作的重要内容,综合改善道路交通发展环境,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始终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可以说,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基础建设强度,广大市民都会有切身感受。大规模的路桥建设改造,明显改善了城区路网结构;地铁1号线的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的交通组织措施,日复一日的疏堵保畅、防控事故,都在为全体交通参与者的平安、便捷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面对年均递增15%,三年新增机动车40万辆、驾驶人70万名(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20万辆、驾驶人223万人)以及日益提高的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需求,全市交通管理及服务保障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个别矛盾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部分交通参与者的乱停、乱穿、乱行等交通乱象,虽经持续治理,仍不同程度显现。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质,全社会参与打造现代交通环境任重道远。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在整个“创城”工作中,交警部门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是怎样的?
崔劲松:自2012年起,交警部门围绕“创城”评价标准,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具体要求,本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宗旨,在警力未增反降、年龄偏大、伤病较多的情况下,坚持内部挖潜,主动克服管理手段不足、智能水平较低等困难,借势而上,联手相关部门,有计划、有侧重地抓了四方面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缓堵、治乱、压事故等任务。
第一,服务城市发展,加快提升科学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维护,设计新增了松北大道等景观的新式交通隔离护栏;升级改造了长江路、东西大直街等样板街路的交通设施;增设路面LED屏和安全提示牌等人性化交通标志;不断完善交通节点的信号配时等。
三年来,全市累计规划交通标线723万米,维修调整护栏9.5万米,新增2.1万米、新增停车泊位3.2万个、单行道26条,畅通区域“微循环”6片。近期又从设置、规格和外观等细节方面综合考虑,开展全市交通设施的大清理、大调整、大规范,力求以简明易懂、规范标准的交通语言,为市民提供清晰直观的交通信息。努力突出交管科技信息化应用,在市区新增智能交通信号灯200余处;自主研发装备“动态交通违法抓拍”警车300余台;参与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城管、交警监控和公安天眼工程的信息共享。特别是全市智能交通管控“一个平台、四大系统”,将整体提高全市公安交管的统筹决策、快速反应和科学处置能力,切实从“人治”到“技控”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倾力疏堵保畅,不断加大交通违法整治力度。这三年,交警部门立足现有警队基础,突出弘扬正气、激励保障,倡导“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断挖掘潜力、提升战斗力。特别是将执法规范化建设贯穿始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无论是创新交巡联勤和“网格化”管理等新型警务模式,还是推行异地用警、对口支援等集中行动;无论是打击酒驾毒驾、“三超一疲劳”、私自改装车等严重违法行为,还是滚动式推进110多次专项整治战役,都在确保战果增幅连创历史新高的前提下,保证了交管执法办案质量,体现了不懈追求的法治精神和服务宗旨。
不到三年,全市交警累计查处交通违法超过1400万件、劝导教育轻微违法人15万人、拘留严重违法者1.27万人,其中涉嫌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等追究刑责2700余人,抓获毒驾人员24名,集中销毁无路权车近万台。交警受理信访案件却同比下降75%,行政复议维持率超过98%、行政诉讼胜诉率达到100%。
特别是今年3月以来,全警参与治理车乱停、人乱穿、路乱行的交通“三乱”现象交通问题,通过一事一议、一区一策、逐级分解、倒计时推进等强力措施,成功解决了一批交通症结,集中净化了10大校区、5大商圈、8大医疗机构、13处大型住宅区和25条主次干道交通环境,打造了花园街、曼哈顿商圈等样板区域,交通“三乱”问题明显减少,动静态秩序不断改观,通行效率大幅提高,社会各界有目共睹。现在乱鸣笛少了,不系安全带少了,接打手机少了,乱变道少了,按线走路的行人越来越多。
第三,关注民生热点,整体完善便民利企服务平台。以推动车驾管整体服务水平的提档升级为切入点,全力提供与城市品位相适应、承载力相协调,更大格局、更高水平的现代交管服务。哈市交管部门在全省率先规范了驾驶人考试和机动车检验两个行业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整体完善了网络化、阳光化、延伸化等五项公共管理贴心服务,“四合一”监管平台和 “阳光监督墙”等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廉政风险防控经验被中央、省、市纪委总结。机动车检验实现远程签章,驾驶人实现远程考试,在全省起到标杆作用。
此外,交警部门还搭建了“网上车管所”,相继实现了交管业务“一窗式”办公、网上公开选号、违法处罚自助办理、异地代缴罚款等30余项便民举措;新增了声讯在线、短信留言、城区延伸网点等服务平台,按布局增设的车管分所和大型服务站,工作主旨就是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竭尽所能地方便办事群众,铲除非法中介生存土壤,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第四,保障出行安全,突出预防遏制道路交通事故。立足交管职能,持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促进全民文明交通素质的提升,一直以来都是交警部门的重要使命。近三年,交警部门先后组织主题宣传、女警宣讲、“大篷车”进村屯等大型活动230次,扩大受众服务面;联合主流媒体,连续播发“交警队长在路上”、“我的畅通梦”等品牌栏目350期,畅通警民联系;开通网络社区、通过市局官方微博等新媒介,推送热点提示信息1300条,及时答疑解惑;邀请记者随警作战,跟踪整治动态、曝光陋习、剖析案例,增强震慑效果;创新推广的“文明礼让斑马线手语”和 “不乱鸣笛、不乱变道、不乱停放”承诺贴,对提升全社会文明交通关注度,强化“八进”宣传实效,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年来,交警部门累计播发新闻稿件1.2万篇,发送手机提示短信98万条,发布路况信息1800余次,印发致驾驶人一封信等宣传材料260余万张,《警示录》、《启示录》等自创宣传片6千张。通过一手抓违法治理、一手抓宣传教育,全体交通参与者的遵章守法意识不断增强,文明交通素质普遍提升,开车不喝酒、系安全带、不乱鸣笛等,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围绕“创城”工作的平安建设要求,在全力打造最具交通安全感省会城市方面,哈尔滨市的交警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崔劲松:一方面坚持依法打击各类交通违法、深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还采取了分类统计、数据分析和前瞻研判等防控措施,联合各地政府和多部门,不间断地排查整改交通事故隐患“黑点”,在农村地区坚持推行“三方合署办公”和“五长联动机制”,连续打响了短、平、快式的整治冲锋,借助交管委、办平台,创新实践平安交通的机制措施。
三年时间,虽然全市机动车和驾驶人持续激增,但交通事故次数、死亡和受伤人数、损失四项指标却实现了大幅下降。特别是死亡人数年均下降22%、受伤人数年均下降近11%。哈市交通事故的万车死亡率,也实现连续大幅下降,截至9月底达到3.43人,处于国内同等城市较为先进水平。
另外,全市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基本实现即发即破,犯罪嫌疑人抓捕率也接近100%。特别是发挥一警多能作用,全市交警累计抓获网上逃犯100余名,在全国“清网行动”中实现“双百”战绩,缉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200余名,为企业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
当前,全市创城工作已到了总评大考、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作为迎检达标重要环节的道路交通环境,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集中在机动车乱停乱放、非机动车道的设置管理、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行人出行不遵章等方面。自10月11日起,交警部门已全警停休、加大力度,按照全市党政联席会议和《创城冲刺阶段部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具体任务,对照预检失分项逐一整改,举一反三开展细致排查,确保创城评测不丢分。
集中解决“创城”预检中暴露的交通问题,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全市道路交通环境,既是公安交管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需要全体市民的热情参与。借此机会,一方面要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公安交管工作,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帮助;另一方面,交警部门也想再次呼吁广大交通参与者,真正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将解决交通问题当成自己的事,积极参与城市管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尊重、理解、配合交警辅警、志愿者的服务劝导,不断提升自身文明交通素质、践行社会公德,礼让行车、杜绝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