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十一年来交通难点倍增管理成效升级 - 行业政策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厦门:十一年来交通难点倍增管理成效升级

    2014-03-13 10:20:17 来源:中国公路网 评论:
    分享到:

      一个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最终往往会落到几个量化的数字上。近日,记者从厦门市公安交警支队获得一份数据,其中包含了2002年至今,我市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保有量、全市道路里程数、万车死亡率等。这些数字看似简单,但蕴含的意义却不容小觑—它们与一座城市的经济、交通发展息息相关,它们的起伏变化影响着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厦门市道路里程数不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飞速递增,与逐年下降的万车死亡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此《交通与管理》专版第500期之际,本报记者以这四项数据为基础,梳理了这11年来我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工作及变化,并展望未来交管工作的重点。

    小城大事

    让我们一同来回顾,2012年至今厦门市交警部门在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举措。

    2012年

    ●1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开始实施,《规定》针对厦门市道路交通管理实际情况,采取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管理措施、法律责任和工作职责,并对部分重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进行了调整。

    ●4月5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公布实施,确立了我国校车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市交警部门及时明确了审批职责和程序,协调开通校车申请和校车驾驶资格审核的绿色通道,进一步便民利民。

    ●5月14日,车管所将车辆延期检验服务触角延伸至岛外,在位于集美区灌口南路的厦门市机动车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推出机动车延期检验服务,方便了岛外车主申办机动车延期检验业务。

    ●6月7日,公安部向全国通报了结果,市交警支队车管所继2010年成功创建全国一等车管所后,再次荣获“2010-2011年全国一等车管所”称号。

    ●8月6日,滨海西大道交通监控系统投入使用;9月4日,市府大道(北段)交通优化项目进行验收;10月,仙岳路交通智能化工程全面竣工,扩大了“电子眼”的覆盖范围,着力提高执法、查处效率。

    ●9月12日,《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和《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登记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24号)正式发布。车管所根据部令规定积极推进驾驶人考场改建工作,推行社会化考场建设。

    2013年

    ●1月1日,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ITCC)正式投入运行,ITCC由原有的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为基础,全面规划、升级而成。该平台集交通态势监控、信号控制、设备运维等主要功能为一体,标志着我市智能化交通建设迈入全新的阶段。

    ●1月1日,厦门交警微信服务公众平台(XMITCC)正式开通,全国首推“实时路况查询”、“交通拥堵上报”、“查询交通违法”、“微信自助移车”等便民“微”服务,开设“小i说交通”栏目。12月17日,XMITCC再次升级,在全国首推“微信道路交通违法罚款缴交”功能。该平台被誉为“东南政务微信第一大号”,获得“第二届海峡两岸信息化应用大赛”年度最佳智慧政务信息化应用优胜奖。

    ●2月28日,我省首批C5学员通过审核进入科目一考试,标志着我市残疾人驾考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5月1日,《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实施,新增了“连续三个检验周期不合格的必需强制报废”、“临近报废期限一年内不得变更或转移”、“取消延缓报废制度”等规定。

    ●5月16日,车管所积极贯彻“公安部第123号令”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的规定调整,对后溪科目二考场进行改造,引进卫星定位监考,配备监控探头,实现电脑自动打分的智能化评判模式。

    ●6月27日,车管所顺利完成首批30辆台籍机动车及驾驶人入闽临时牌证核发任务。

    ●9月30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007850辆,标志着我市正式进入“百万时代”,城市交通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1月中旬,《厦门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拓宽了救助范围和金额,救急救助作用增效明显;明确了部门职责,群众权益获得了更好的保障;增加追偿强制措施,保障救助基金追偿到位。

    ●11月25日,未上牌新车可申领《厦门市新车临时上路通行证》。交警部门根据申请向新车销售企业核发《通行证》,需要移库、办牌的新车可凭证临时上路行驶。

    ●12月3日,科目三驾考完成实际道路自动化考试系统建设,逐步实现驾考全程音、视频监控和智能化评判,改变以往一车一考官的考试模式,考试能力和效率大大提升,保障了群众的驾考需求。标志着我市驾考进入“全智能”时代。

    A

    105.8万辆

    机动车保有量增5倍

    数据

    2002年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4.55万辆,此后11年间,我市机动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4.09%。截至2014年2月28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05.81万辆,较2002年增长了近5倍。

    解读

    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将使市民的交通需求快速增大。这个增大突出表现在机动化出行的快速增长上。目前,厦门市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市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流、物流陡增,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据介绍,2013年我市小型汽车数量达到了630714辆,相较2002年的30426辆增长了近20倍,常年位居机动车保有量之首。而随着货运集约化经营的发展,货运车辆的增速仅次于小型汽车。

    车辆的剧增必将使城市面临道路拥堵、停车困难、人车安全等考验。所幸的是,面对空前的交通压力,市政府始终将缓解交通压力、疏通道路拥堵摆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据悉,从2000年开始,我市积极推进“畅通工程”建设,并连续六次被评为一等管理水平A类城市,交通管理一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2006年,市政府成立了“厦门市交通改善工作办公室”,集规划、建设、市政、交通、交警等多部门之力,统一谋划,共同会诊、协调实施交通综合改善工作;2007年,市政府成立了“厦门市公共交通发展协调办公室”,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改善全市公共交通发展工作;2008年,市政府重新调整了市畅通办常设机构,并聘请专家对全市实施“畅通工程”定期“把脉”;2010年,为期三年的“文明交通大行动”启动,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完善“六类道路安全及交通设施”;2012年,新一轮“三年行动”再次开启,并纳入市长工程,各区“道安办”正式成立,进一步深化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

    此外,市交警部门不断优化交通路口机动车流向,实行机动车辆禁左通行管理、大货车限时限行通行、机动车尾号限行、优化替代路径等举措,缓解了厦门本岛部分城区高峰时段交通压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通畅。同时,建立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排查整改机制和“点对点”改善工作机制,及时排查出新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并予以整改;建立一类、二类勤务岗点及相应的警力配置机制,建立道路交通拥堵三级应急响应和报告反馈制度流程,妥善处理了多起突发道路交通拥堵险情。据统计,2013年我市中心城区主干道交通运行系数约为0.76,高峰期平均车速约为30.6公里/小时,达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一等指标。可以说,厦门市“交通有序畅通、管理科学高效”的交通环境已逐步形成。

    近年来,在市改善办牵头组织市规划局、市交警支队、市信息产业局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停车设施建设、停车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每年都有千余个新停车泊位、地下停车位施划而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此外,市交警部门积极创新交通警务管理工作。创新性地推出“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手机微信智能“查路况”、“报拥堵”、“查违法”、“自助移车”、“事故处理”、“违法在线缴款”等服务,为市民“安全出行、便民出行”提供保障。

    展望

    在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对城市的交通及交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方式吸引力不强,促使小汽车保有与使用“三高”(高速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是城市治堵的关键。此前,我市开设了公交专用道、港湾式停靠站及公交车辅道,BRT城市快速公交也于2008年开通。如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未来,我市或将依托厦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开通“渡轮上下班”交通模式;在中心城区规划自行车道,为市民骑行提供安全保障,逐步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合乘出行”。

    对于停车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停车监管、服务诱导信息系统。据悉,未来,市交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停车场/位信息平台,并及时通过停车诱导系统、微信、LED、导航等媒介发布信息,充分发挥现有停车位的作用。同时,鼓励社会资源进入,让停车场/位呈现“小、多、密”的布局,正确引导市民按章停车,在解决停车问题的同时,避免造成交通拥堵。

      B

    103.9万人机动车驾驶人增5倍

    数据

    2002年12月,厦门市机动车驾驶人保有量为23.66万人;2013年底突破了“百万大关”;2014年2月达到103.9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近5倍。

    解读

    “人车矛盾”一直是道路交通管理中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保障人车安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加强机动车驾驶人的源头管控,加重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与处罚是第一道防线。

    从“源头”进行控制,包括对车驾驶人、车况及行车的防控。自2005年以来,厦门市交警车驾管部门就着手“严把驾考关”。2005年初驾校培训、考核分离,同年年中淘汰了不符合标准的“旧吉普”考试车,同年10月,全面启动耗资百万的新桩考系统;2006年全面启用电子考试仪;2010年实行“驾驶人阳光考试模式”,科目一考场实行内外视频监控交换,科目二考试投入使用视频监控和录音设备;2013年,根据“公安部123号令”的规定,车管所对科目二再次升级,实现了电脑自动打分智能化评判模式,同年年底对科目三驾考实现实际道路自动化考试系统建设、驾考全程音、视频监控和智能化评判等工作……这些举措无不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驾考人为因素干扰,确保驾考公开、公平、公正,从源头上减少了“马路杀手”。

    车辆状况不容忽视,尤其是客车、客运包车、校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货运车辆。首先,市交警部门从规范车辆准入资格入手,加大了机动车安检监督力度,落实临界报废车辆、已达强制报废车辆、逾期未检车辆的排查和催办。此外,每年年初春运期间,市交警部门都会组织警力对客运、危爆物品运输车辆等重点车辆及企业开展安全检查,对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处置培训,从而提高防御性驾驶技能,有效防范道路交通事故。在日常工作中,市交警部门不定期核查客运企业、客运车辆检验,驾驶人违法记录、记分,营运客车驾驶人资质和违法信息等情况。从而建立营运客车和驾驶人管理台账,为符合相关规定,如三年内发生死亡事故并负同等以上责任、记满12分等违法记录的驾驶人,建立“黑名单”,并通报安监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督促客运企业自我教育和管理。

    此外,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往往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因此,交通违法行为既是交通管理的难点,也是交警部门的打击重点。据介绍,近年来,市交警部门每月都会定期分析道路交通警情。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交通秩序问题,会同多个相关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检查、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等工作,对超速、超载、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涉牌涉证等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深化综合整治工作。

    展望

    接下来,厦门市交警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工作,提高驾驶人的安全意识。首先做好驾校培训期间的安全教育。由具有驾培资质的驾校教练员,通过言传身教、示范引导,让每位学员都养成“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的好习惯。其次,实行考前和考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学员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片、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条文,促进全体学员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交通法制观念。此外,依法查处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尤其是“三超一疲劳”、酒后驾驶、涉牌涉证等严重违法行为,要始终保持高压严管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对驾校的监管,抓住“源中之源”是驾驶人源头管控的“重中之重”。车驾管部门将积极督促驾培学校严格执行交通部门颁布的教学培训大纲,确保满时保质培训。同时,严格执行“公安部123号令”,按照考试标准和要求,严肃考试纪律,杜绝人情证、关系证,做到依法、公平、公开、公正考试。

    C

    4千公里全市道路里程翻一番

    数据

    截至2002年12月,全市道路里程为2088公里。截至2013年12月已突破4千公里。

    解读

    虽然相比北京、广州,厦门机动车刚破百万辆的城市交通总量并不算大,但厦门市小汽车保有和使用呈现“高速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特点,导致交通流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即岛内)的交通流过度集中—厦门岛不足全市面积的10%,却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机动车,使我市交通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同时,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规律来看,道路里程的增长速度、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落后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因此,充分、有效地挖掘现有城市交通道路资源,是交通管理工作中历久弥新的课题。

    近年来,厦门市交警部门前瞻性地参与到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中。如2011年与市改善办、市规划局建立“新(改)建道路规划和设计方案联合评审”工作机制,科学论证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工程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组织等方案;会同改善办、市城规院交通研究所分析道路交通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政府研究机动车出行总量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2013年,根据市规划局制定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规划指引》,市交警部门参与了12个地块的改造项目道路交通影响评价,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同时,推动政府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采取打通“断头路”、渠化交叉路口、实施单向交通、设立“综合待行区”等综合措施,着力改善道路交通循环。逐步完成了岛外海翔大道、马青路、同集路、滨海西大道及岛内仙岳路西段全程高架、疏港路下穿通道、枋钟路下穿通道等道路改造工作,岛内成功大道、环岛干道等城市快速路、区域链接干道顺利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此外,市交警部门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以“人防、物防、技防”为中心,各级政府、预防办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

    在城市交通方面,加快非机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优化公交路线,建成BRT快速公交,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优化了道路交通出行模式。

    展望

    “当斯定律”指出: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因此,在现有城市规划和道路资源条件下,通过科学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和手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是道路交通管理的一项根本课题,也是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

    实践证明,市交警部门主动将道路交通组织与城市规划、建设协调对接,有助于建立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与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的适应体系,促进传统道路交通管理方式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相结合,推动被动式道路交通管理向综合性道路交通管理发展。据介绍,2013年,我市相继编制了《厦门市道路交通安全防控基础工程建设规划》、《厦门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及《厦门岛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市交警部门将紧紧抓住契机,深入开展道路交通需求研究,科学谋划道路交通管理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市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D

    1.48人/万辆

    万车死亡数年均下降8.63%

    数据

    2003年厦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322人,而后每年以平均约8.63%的比率下降,至2013年为155人。从全市平均每万辆机动车(不包括非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来看,2002年,我市万车死亡率为12.99人/万辆,2013年则下降为1.48人/万车。

    解读

    评价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道路交通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颇为“无奈”的数字,即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某段时间内比如一年,某个区域内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增多了,那么这个区域很可能被戴上“道理交通不够安全”的帽子,反之,这个区域的交通形势往往显得较为乐观。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3年以来,我市机动车保有量空前猛增,在绝大多数城市道路交通“四项指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上扬的背景下,我市却实现了“稳中有降”的趋势,其中万车死亡数从2003年每万车死亡13人下降到目前不到两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厦门市的城市道路交通正朝着乐观的一面发展、变化。

    虽然这一成绩值得肯定,但相较西方发达国家,仍差之千里。据介绍,厦门市死亡道路交通事故呈现多个特点。首先,小型客车、普通摩托车是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主要车型。这与小型客车、普通摩托车保有量大存在一定关系,但驾驶人不文明驾驶、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是造成这两类车型事故高发的根本原因。其次,3年以下驾龄、6-10年驾龄驾驶人死亡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如今,驾龄低的新手事故率越来越高,这是由于新手对交通标志标线不熟悉,驾驶技术较生硬,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而出现状况时往往手足无措。因此提高心理素质,力求平稳上路尤为关键。同时,部分6-10年驾龄的老师傅,自觉经验丰富,极易麻痹大意从而诱发事故。此外,0-8、18-24时是死亡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时段,这两个时段都处于夜间,驾驶人容易抱着侥幸心理,出现超速行驶、酒后驾车、逆行、未按规定让行等违法驾驶行为,从而造成道路交通事故。

    展望

    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创造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缔造。但就驾驶人而言,提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文明的驾驶行为、摒弃不安全的驾驶习惯,是保障自身安全的根本。如何提升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多年来,市交管部门坚持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紧抓严格执法,更不忘安全宣传。

    接下来,面对新时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需求,市交管部门将一改过去的生硬说教,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辟一切渠道,开展有针对性、有主题性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

    今年,各单位将继续以推进实施2013—2015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主题鲜明的文明交通系列活动,继续深化“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群众的交通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努力营造厦门市文明、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同时,坚守传统媒体宣传平台,如以《交通与管理》专版为阵地,向市民及时发布交管动态、法律法规,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和文明交通理念。此外,积极开发网络宣传媒介,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交通安全宣传无孔不入,营造浓厚的“文明交通人人参与,文明交通人人有责”的氛围。

  • 关键字: 厦门 交通 管理成效
  •    责任编辑:liujua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