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无锡交警最初开始研究智能交通的契机是什么?
吴仁良:公安部唯一的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交科所”)在无锡,所以无锡交警在智能交通领域有先发优势。1991年,交科所和日本有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合作,与智能交通领域相关。当时研究的是联网的信号控制系统,这为无锡交警打开了全新的大门,很多理念带给我们很大的冲击。那个时候无锡交警就意识到,在智能交通领域,我们能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交通,跟老百姓关系密切,跟城市管理关系密切。无锡的智能交通起步时间早、技术起点高,所以,面对行业领域的很多空白,能够参与制定一些标准规范,把不成文的东西成文固定下来,对无锡交警来讲,也是值得自豪的成绩。
记者:目前,无锡智能交通发展的落脚点是什么?
吴仁良:人民群众在交通方面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导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汽车时代之后,交通拥堵难以避免。在道路与车辆供需不匹配的情况下,怎样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好的出行环境是我们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然拥堵难以避免,那么我们就通过智能交通的努力,延迟或者减缓拥堵。
人民群众另外的一个需求就是信息。前些年,车载离线导航刚出现时,价格昂贵,地图更新也不方便,但依旧很多人购买。这是为什么?因为驾驶人不认识路。现在的道路发展速度极快,路况信息随时变化,驾驶人很难掌握所有的道路情况。广大交通出行者有路网信息和交通信息的需求,作为交警部门,提供驾驶人所需要的信息,也是发展车联网的出发点之一。我们愿意把信息推送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记者:推送信息效果如何?
吴仁良: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达到所得即所需这个效果,解决了信息掌控不对称、不平衡的矛盾。车跟车、车跟路、车跟人实现了信息点对点的无缝交互。例如,针对前方事故主动推送的语音信息,以往是“前方路段事故多发,请谨慎驾驶”,现在推送的就是“前方路段今年以来发生8起事故,请谨慎驾驶”。很明显,后者效果好于前者。以前由于技术限制,信息在手里,却推送不出去。现在能够精准、实时推送。
视频监控系统、信号控制系统、诱导(信息发布)系统与普通出行者息息相关,原先这三个系统是不关联的。整个智能交通将多个系统融合,数据打通,形成一个更庞大的系统。例如,视频监控系统发现某条路上车辆较多,就会告诉信号控制系统:多放一点绿灯,同时将信息传给诱导系统,诱导系统就将路况告诉即将驶入拥堵区域的车辆。广大群众在交通出行中有获得感,对安全和畅通都有好处。
记者:现有目标已经达成的基础上,车联网的触角还会如何延伸?
吴仁良:所有的信息都汇集到车里,在未来,车联网的应用场景触角更为广泛。例如,我在家里,想要到某家餐厅去吃饭,通过车联网,能够得知路面信息、规划行车路线、提前预定停车位,甚至还能计算好行车时间提前点菜,一条龙的服务。
汽车就是一部大手机,围绕着汽车,会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网络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