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会过马路,都会看红绿灯,有的红灯是50秒,有的是120秒,还有的仅仅是30秒,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的城市不设置红绿灯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地方的红灯时间是这样的?红灯的时间间隔是否可以控制车流量?黄河连线特此专访了广东振业优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陈宁宁,以下为采访实录:
黄河连线:你们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呢?
陈宁宁:我们公司主要解决交警在交通安全和管理方面第一线的需求,把城市的交通灯的调控托管过来,即调优。当时由于广州把全市的红绿灯信号调控以政府采购的模式招标,我们中了标,成为全国第一个这样的团队。
以前调信号灯、红绿灯是由交警自己来,这个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一,警力不够,交警的警力是非常不足的,他们第一职责是处理交通事故,接下来就是执法,等到了城市的交通管理这一块,警力明显不足。
第二,疏导交通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涉及到很多计算方法等。简单来说就是,这个灯应该是多少秒、周期是多少、每个方向花多少时间、相邻的红绿灯之间应该怎么把它关联起来。红绿灯不管调几秒,都需要数据的支撑,不能凭着感觉来。城市拥堵是解决不了,没法彻底根除的,但可以大力缓解交通。
我们就是成为交警的左右手,成为一个专业的、24小时服务的技术团队。现在的技术团队都是在交警大队或是交警支队上班,有问题我们会直接跟着民警同志第一时间调控。现在我们做了12个省,36个城市,超过5000个路口,华北还是刚开始,目前已经开始了在山西的战略布局,也希望把这个模式从山西开始推广到整个华北地区。
黄河连线:为什么需要政府招标而不是交警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去管理?
陈宁宁:这里有一个体制问题,像公务员系统里,收入基本上是固定的。一个交通工程师的薪水是很高的,如果这样一个人才在体制内,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长此以往也会没有积极性。现在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模式,以招标的形式招一个服务团队,那这个技术人员的收入由公司决定,就会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弥补了在政府管理体制下的缺陷。这种现象在广东特别明显,同样技术能力的技术人员,在公务员体系里可能一个月拿万八千块钱,加上奖金年薪20万左右,但是同样的人到了公司,可能一年拿50万。所以有技术的人都不愿意待在公务员体系里面,这是一下子很难改变的东西。
黄河连线:为什么要驻扎在交警队?
陈宁宁:政府招标购买服务这个模式确实比较新,本来高校也可以提供这种技术服务,但高校有个弊端是它不是专职做这个事情的,没办法24小时驻扎在一个地方,及时处理一些突发状况。之前广州有一些峰会等活动,都需要我们的人一刻不离的在监控中心去观察,随时调整,当比较大的活动出现时,交通流量会有一些突变,而这些突变是我们原来掌握不到、预测不到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长期驻点,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好多城市都在做这件事情了,华北地区这块我觉得需求很大。
黄河连线:你们公司的产品有哪些?
陈宁宁:我们最终提供的产品既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我们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事实上我们也是电子信息领域,但我们没有电子信息领域的东西卖,我们是卖方案、卖服务的,就比方说我是做饭店的,我不会把锅碗瓢盆卖给你,也不会把原材料卖给你,我只会告诉你,你想要什么菜,我把菜的秘方告诉你,我卖的是一个服务。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搞我们内部工具的研发,我们整个研究院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把我们前线要使用到的计算工具、计算软件、案例库等等,把它研发出来,给前段人员很好的技术支撑,这在交通管理领域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但是前期投入十分巨大。
黄河连线:你们调试红绿灯是根据什么数据?数据从哪来?
陈宁宁:调研。我们调试主要根据交通的流量、密度、排队长度等等这些参数,去计算和调整它的整个控制方案。现在指挥中心各地都埋了很多线圈、摄像头,这些都是采集数据的来源,有些落后的地方、没有线圈、摄像头,就要用人工去调研。人工采集需要用相应的工具去采集车流量,即使是人工采集,一般是加个摄像头在那里,拍下来之后回到室内,用专门的视频处理工具去分析。以前还是要用人计数的,或者按计数器,现在有越来越多自动化的工具可以使用了。
黄河连线:为什么想要去做“交警的左右手”?
陈宁宁:交警的工作真的很辛苦,早高峰的时候,别人吃早餐,交警在站马路、在值班,晚上大家吃饭了,交警也要值班值到八九点,如果要管理好红绿灯的话很辛苦,但是这个方向很好。广州从2012年开始第一期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在广州市政府每年会划拨出经费来处理这个问题,这笔经费是不能被挪用的,每年保障都会叠加费用,他们已经有这个意识,其他城市就会逐步的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在广州城区有1200个红绿灯路口,都配备拥有专业知识并且会调信号灯、公务员体系内的民警,只有2个人,其他人都没有一个原则、没有方法、没有理论依据,很多都是处于这种状态。
我们接手了整个广州之后,就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了,每一个路口红绿灯的调整都必须有据可依的,里面还有很多技术手段。一个路口的调整牵扯面很大,一个地方调整不好可能一片都堵了,做这样一件事情会牵扯出很多很复杂的技术手段,除了计算之外,一些重要路口的调整,我们还要做一些交通仿真,用计算机仿真把整个场景模拟出来,调整前、调整后,拿着这个仿真的结果去给市里的领导汇报,这也是这个行业会很有生命力的一个特点。
黄河连线:感觉这个像小时候学的往浴缸里注水的应用题,比方说太原市所有的车辆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只要把高速入口流量等统计好,是不是相对好管理一点?
陈宁宁:对,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上省会一级的城市路网的容量已经远远小于它的需求了,假如没有信号灯的管理,太原市可以堵一个月。这里边的需求很大因为路网的容量很小,大家都往里面挤,交通有个临界点,假如超过这个临界点,要解锁是要非常长的时间的。就好像一座桥,只能走1000辆车,忽然有1200辆,只需要两分钟就会产生拥堵,但要缓解它,可能两个小时都缓解不了,这是不可逆的。
刚刚你说的注水的原理也是这样,当城市产生这种情况时,我们一般会在城市外围做节流,在早高峰的时候,大家都往城市中心涌,我们会在外围做两到三圈的节流,让车流不要那么快,在时间上把它们分散,慢慢进入城市。就像北京地铁排队要绕几个圈。如果人都涌到站台上,人与人之间就会有很大的互相干扰和冲突,即使车来了,有空位置,很多人也上不去。对于大城市来说。在交通管理方面大家都是风险规避型的,管理模式修改之后会更好吗?这不能去试,只能靠计算机去做,先把结果做出来,然后才能去实施。
在早晚高峰值班都有人盯着车流量,如果排队太长,就说明出问题了,我们就要及时调整,及时重新算方案。但是这其中的根源还是在于大家的交通意识和秩序。现在深圳有一个两条车道合并到一条车道的走法,叫拉链路,大家都很自觉,一个接一个地走。因为有摄像头盯着,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先教育后处罚,这个是很值得借鉴的一个案例。
黄河连线:当时没有人做这项业务的,你们是第一个。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政府接受这种模式是不是很难?
陈宁宁:举步维艰,四处碰壁。不过在前年和去年发展最快。政府的消费是很理性的,为了政府去购买,其实我们的投入不止研发产品。政府采购一个东西,要有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立项建议书的工作,因为我们要协助政府。像我们做这行的科技公司,基本上CEO都是专家,必须跟一线的交通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能对上话,让大家觉得你这个东西确实有用。我们不太需要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样的销售技巧,但我们需要对这个业务非常懂。
黄河连线:为什么调控信号灯不可以放到网上?
陈宁宁:之前有移动互联网公司在提出为什么城市的红绿灯控制不能放在互联网?当时我们作为行列里混的比较久的,就向互联网公司发问:你们的网络安全达的到标准吗?出错率是多少,他们回答说可以达到十万分之一甚至一百万分之一。我说这就是问题,在公安网上是不允许你出问题的,只要有一个错,整个系统都不能用了,这对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大的。所以就有一些不在这个行业的公司认为这个技术难度不难,但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我们的重点是业务流程和安全性。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多钱研究计算机仿真?因为我们一个方案下去是不能尝试的,必须要有把握,才能做这个事情,必须在计算机里展示出前后对比的结果,才能到实际场景中应用。这种投入非常大,这是和纯计算机产品的定位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特点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