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智能化信息化引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13日,年会分论坛之一城市智能交通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中山大学教授余志先生做《文字解读话拥堵》,本文为其演讲速记,未经演讲者本人审定。
余志:交通谁都能说,谁都不能说,我刚才上来还在想,其实我原来不是做交通,到现在我都不认为我是做交通的,我以前是做能源的,但是我不是学能源的。我曾经打个比方,交通跟互联网一样,谁都能用,谁都能说,最大的难处是谁都不懂。
2011年亚运会的时候,广州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就是地铁免费,(台下笑)没死人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在违背了供给与需求的基本规律下,除了认错我想不出有什么办法,一个星期后果然认错了。刚才上来之前就在想,一天到晚都在堵,全中国都堵,交通科学合理远不如权力利益来得重要,我刚才在想其实我们做交通的人非说科学合理是很幼稚的。有些时候权力和利益永远高过合理,它们是相关的。
以前经常听领导说,你看就广州交通情况差,香港不堵,东京也不堵。后来我想明白了,香港是不应该堵,你看这个交通出行需求供给曲线会知道了,如果让香港交通管理单位来管管广州这儿,说不定更堵。
什么叫拥堵呢?我其实一直没搞清楚,后来我发现不一定要搞清楚。不管怎么说拥是指多,堵就是指慢,我想就是这么简单的。拥而不堵流量肯定大,占有率也比较大,速度也不低,这是管理水平比较高。因拥致堵占有率增加,流量降低,但是速度肯定是很慢的,比较糟糕的是不拥而堵。
我们对堵有了切身的体会,但是对拥是知之甚少。我觉得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不拥不堵,这多好。拥而不堵,那是局部管理水平高。很重要另外一点就是什么是好坏?其实好坏最重要的是上游交通到达流量与瓶颈通行能力之比。
举几个例子。广州著名的广州大桥,南向北的时候从客村立交桥下来的是6车道,后来变成了3车道,这肯定堵了。这个桥的设计是3车道,每小时3000多辆的通行能力,这个流量大,不堵也不太可能。怎么说呢?开始不管它,6变3,你让它自己走。走到什么水平呢?中国人还是要管的,6车道变3车道每小时就只能走2500多辆了。后来,我们帮忙把拥给控了,就是闸道控制,每次放三个车道,放完以后基本上能走3220多辆,换句话说你越让它走它越不能走,越不让它走,走得越快。流量的增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速度的增加。
这里有一个更不好的例子,广州新光快速有一段,原来就是一条直路,没有别的岔路,上游是5车道,下游是4车道,后来建了一个收费站,收费站有8个收费车道,现在与时俱进就把收费站撤了,但是撤了8车道还在,本来上游的流量并不是特别大,按道理来讲4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也有4900多,下游的通行能力也就5000多一点,这个问题不是太大。但给多了以后一下就麻烦了,刚才说了6变3是变成了2200多辆,现在8车道太乱,变成成了2100多。现在控制收费站车道,就能达到4900多流量了,这个堵都是自己闹的。
时间关系,不能仔细的说了,广州大桥的6车道有没有用呢?是非常有用的,当你的流量没有问题的时候,前提的6车道是起不了什么作用。当不能满足通行能力的时候它起了一个非常大的库存的作用,所以交通的问题真的一下说不明白。所以我说拥其实是交通供需不平衡导致的,乱是交通行为不规范导致的,错是交通设计、管理不合理导致的,"拥"与"乱"、"错",相比是深层原因,控"拥"是关键。
比如说很多政府单位都推出了拥堵指数,我就不好意思抬杠了,其实他们发的都是堵指数,不是拥指数,拥是跟流量和占有率相关的,你得把流量和占有率发一发,要知道交通状态还是要知流量和通行流量的比值关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只要不犯黑白颠倒的错误,我觉得交通就能管得很好。所以我想因拥致堵很自然,拥而不堵水平很高,不拥而堵应该谴责,不拥不堵是最高境界。
谢谢大家!
鸣谢: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提供速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