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潭市委市政府高位高效推动科技治超,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成功实现了“四个转变”,即从集中式、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长效化治理转变,从“人海式”治理向精准高效治理转变,从“单兵种治理”向“集结式治理”转变,从表面表层治理向深度根源治理转变。2016年全市货运“双超”率控制在0.1%以下,查处的超限超载车辆同比下降57%,非法改拼装车辆同比下降66.6%,货运车辆事故率同比下降31.7%,路面维护费用减少3800多万元,干线公路优良率达93.8%,运输价格合理回升,取得了全省普通干线公路治超工作年度综合考核第一名的成绩。主要做法是:
一、系统建设全国领先,促进精准高效治理
按照“整体规划、高标建设、多级联动、联网运行”原则,率先建设全国领先、全省首个超限超载信息系统,实现了超载识别、证据固定、执法处罚在同一平台运行,形成了情报搜集、检测取证、行政处罚、执法监督等全流程、一站式的精准高效治超格局。
一是检测高效化。建设不停车检测系统,在货运车辆不停车情况下,能自动读取车牌号、总重量、车轴数、速度值,判断是否超载及超载率,通过电子公告板引导车辆进入治超站点进行精检,相关的超载数据也即时发送至执法人员和驾驶员的移动终端。该系统能够自动过滤合法装载车辆,检测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改变了以往在现场依靠肉眼和经验来判断车辆是否超载的粗放式检查方式,超载识别效率提高100%,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也为实行非现场执法作了积极探索。
二是指挥立体化。基于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提出的“交通一张图”的治超理念,系统将模拟GIS地图与治超有机结合,实时呈现全市治超站点、不停车预检、移动执法车辆、重点货源企业的业务数据动态,并通过视频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集成IP语音技术,实现对全市各个层级、各个治超业务点的语音指挥和调度。此外,与省交通运输厅和市公安交警、高速公路等部门的数据系统交换对接正在协调开发。
三是执法规范化。通过超限超载信息系统采集的超载数据,将自动实时传输至治超中心数据库,快速检索比对车辆以往的超载情况,并在治超站点LED显示屏即时显示,执法文书系统根据车辆超载率与超载次数,以及预先写入的执法依据和处罚标准,自动生成规范统一的执法处罚文书,整个执法过程规范、公正、透明,减少了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杜绝了人为干预的可能。
二、监管设备全域覆盖,促进常态长效治理
针对以往监管手段单一、设备简单、效果不佳的情况,我们在狠抓路面治理的同时,通过设置更多监管设备,将科技治超向两端延伸,织牢织密全域监管网络,确保治超工作常态长效。
一是重点企业源头监控。在5家重点货源企业安装货物装载电子计量系统和远程信息化监控系统,并与市、县两级治超系统信息平台24小时联网监控;对3000辆运煤、运砂、运水泥车辆实行IC卡管理,今年将推动实现监控系统在重点源头企业全覆盖。同时,全市5台流动检测执法车,始终牢牢盯住重点企业、重点区域,严防死守。
二是重点地段实时监控。结合创建国家文明畅通模范城市,市县两级共投入1200万元,在重点路段、路口、桥梁安装20个高清视频监控系统、10个电子卡口和7个治超执勤点,并与市、县治超监控指挥中心、固定治超站点监控平台、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无缝联网,24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超限超载车辆,可指挥路面执法车及时拦截查处,基本实现了超载车辆“进不来”、也“出不去”。
三是治超站点精准监控。共投入8500万元,在干线公路、重点路段等交通要道,建设了6个固定治超站点,在易家湾站、七里铺站、湘潭县吴家巷站、湘乡栗山站、韶山狮山站建设了超限超载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过往车辆的不停车精准检测。
三、信息资源全面共享,促进深度根源治理
一是信息互通,部门联动。将治超由部门行动提升为部门联动的政府行为,并积极推进治超管理信息系统与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城管执法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对超限超载车辆、驾驶员和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对一年内超限超载次数超过3次的屡治屡犯者,采取驾照扣分、降低驾驶证等级、吊销营运资质、责令停产整顿等方式给予重罚。全年,吊销6台连续超载3次以上车辆营运资质,对75台次连续超载2次车辆进行了通报,并列入重点整治黑名单,5名严重超限超载运输、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货运驾驶员被降低驾驶证等级。
二是自动分析,精准施策。引入报表自动生成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以各类图标形式,自动分析和展示检测车辆台次、超限超载率、超载时段和路段等数据,有利于治超工作人员找出超限超载的规律和根源,也为精准治超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面向群众,全民共治。在调度指挥中心设置面向全社会的投诉举报信息平台,广大群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对超限超载现象或执法人员不作为情况进行举报,市财政专门安排100万元作为举报奖励资金,对提供线索的给予重奖,调动群众参与治超、监督治超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全match民共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