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滴滴宣布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智慧交通”进行前沿技术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以及科研人才的培养。滴滴创始人兼CTO张博与密歇根大学副校长胡仕新代表合作双方出席了签约仪式。
根据双方公布的联合研究计划,双方将在合作的三年内,围绕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应用,将对多个智能交通技术热点课题展开研究,具体方向包括智能交通、拼车优化算法和驾驶安全等。除了技术领域,双方合作的内容还包括联合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和项目竞赛,让有潜力的研究生在掌握基础科研技能的同时,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业场景中进行实践,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双方还将不定期在相关合作领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提速智慧交通的进程。
滴滴的技术之路
与国外高校达成深度技术合作,滴滴还是第一次,但滴滴成为一家技术公司的野心早就显露无遗了。
与最大竞争对手Uber不同,滴滴对技术的投入更多体现在大数据调度与算法优化而非无人驾驶技术上,Uber在去年7亿美元收购无人驾驶卡车公司Otto的同一天宣布投入3亿美元与沃尔沃联合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或许是出于中美劳动力成本和路况的区别,(滴滴战略副总裁朱景士就曾表示,中国路况较为复杂对于无人驾驶要求更高,而且司机成本并不一定高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成本。)比起Uber这种一天之内豪掷10亿刀的大手笔,滴滴在无人驾驶技术上虽有布局但保守得多。
但在大数据调度与算法优化上的布局,滴滴从去年就已经悄悄展开。
去年4月,前雅虎研究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何晓飞低调加盟滴滴,担任滴滴研究院首届院长,负责滴滴研究院和大数据团队建设。
去年5月27日,前阿里云首席科学家章文嵩加盟滴滴,担任滴滴高级副总裁兼滴滴工程技术委员会主席,总体负责工程方向的技术把控、以及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招聘和晋升体系。
这两位大神级的技术人才加盟,标志着滴滴重视技术研发的开始,也增大了滴滴对人才的吸引力。
直到去年9月,滴滴开始展示阶段性的成绩:滴滴正式发布了智能交通云平台。据介绍,该平台收集的出行大数据,可以实现区域热力图、出行预测、信号灯动态配时、实时公交ETA(预测到达时间)等。滴滴CEO程维表示,滴滴对15分钟后的出行需求预测准确率已经超过85%。
上文中也已经提到,此番滴滴与密歇根大学的合作同样意在谋求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学习,滴滴技术进阶之路由此开始走出国门。
“中国企业界的老朋友”密歇根大学
滴滴不是第一个跟密歇根大学合作的中国企业,在此之前,密歇根大学在中国更知名的是他们的无人驾驶测试中心Micty。在漳州项目中我们报道过,Mcity是密歇根大学的MobilityTransformation中心和密歇根州交通部以及福特、通用、本田、日产等一众车企公司联合打造的无人驾驶测试中心,Mcity占地32英亩,拥有超过16英亩的道路和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模拟出了真实城市形态。从2015年建成算起,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两年的运行经验。由于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密歇根大学先后和长安汽车、广汽、上汽、小康股份达成了Mcity项目合作。Mcity最新的合作伙伴自然是前些天漳州投资超百亿的“城市级无人驾驶社会实验室”。
作为密歇根大学的科研副校长,胡仕新正在主持并投入精力全面推进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汽
车联网与无人驾驶技术”项目。这位美籍华裔的博士十分热衷于推动中国企业与密歇根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如今,“中国企业界的老朋友”再度来谈合作,把眼光从传统车企转移到新兴个人出行运营商也是有原因的。滴滴把机器学习成功应用到了ETA,用以解决“订单高效匹配”和“司机运力调度”问题;通过构建交通云计算平台,实现区域热力图、城市运力分析、城市交通出行预测等,帮助城市交通建设及公众出行作决策。这些技术是Mcity最薄弱的领域,也是滴滴吸引密歇根大学的地方。
毕竟车只能在Mcity试验区跑一跑,滴滴这交通数据已经达到全城市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