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手机、Kindle电子书、Segway平衡车,这是21世纪以来,美国3件超酷的消费类科技产品。如今,iPhone手机仍然是智能手机之王,Kindle电子书出货量依旧大增,而Segway平衡车被一家来自中国的创业公司收购了。
4月,小米联合红杉资本、顺为基金、华山资本投资国内平衡车企业Ninebot,后者同时宣布全资收购平衡车发明企业Segway。这次收购,引起海内外主流媒体广泛讨论,也让平衡车业内公司深感震动。
许多中国平衡车企业本质上是在仿制Segway的产品(即便采用小尺寸轮径)。2014年,Segway就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上诉控告中国平衡车品牌“易步、乐行、风行者、Ninebot、freego”共5家厂商,称其严重抄袭Segway,侵犯了包括其核心专利“摇摆控制杆技术”在内的4项专利。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国平衡车企业在美国市场销售产品,都可能面临专利权问题。只有一家公司例外,那就是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i-ROBOT)。
Segway的“摇摆控制杆技术”,操纵杆和车体为一体化结构,操控者身体动作发生轻微变化,传导到操纵杆,车体迅速作出反应。西方企业的专利保护极为严密,Segway为此构筑了极强的专利壁垒。
i-ROBOT的大股东为国内上市公司GQY视讯,研究团队从2002年开始投入平衡车研发,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对Segway产品的逆向仿造。通常来说,这时候产品可以推向市场了,大多数中国企业也正是这样做的。但i-ROBOT的创始人坚持认为,必须等到所有技术都能够绕过Segway的专利壁垒,产品才能推向市场。
2004年之后,i-ROBOT开始重造一辆平衡车。例如,在操控方式上,i-ROBOT采用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旋转把控制技术。操控者手持握把(有点类似方向盘的操控原理),身体发生变化,旋转把转化为相应指令,传导到控制电机,驱动下面的车体作出反应。这一点细微变化,导致驾乘体验上略有不同。
2012年,i-ROBOT在海内外申请了“自平衡两轮车转向装置”“复位机构及其自平衡电动两轮机器人转向装置”“用于轻便车辆的转向装置”等发明专利,同时将成熟产品推向市场。当年,北京两会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安保巡逻人员,使用的就是i-ROBOT特别开发的智能单警系统。
平衡车的最大用途,是对“最后五公里”这一问题的解决。拥堵的城市交通,复杂的道路状况,使其成为汽车的一种有益补充。i-ROBOT的主力产品为i-ROBOT-LA及i-ROBOT-SC,前者操纵杆可以拆卸,方便车体放入汽车后备箱。后者外观只有一个鞋盒大小,采用“腿控式”操纵杆,同样可拆卸。两款产品整车总量都在15千克左右,便于携带搬运(如上下台阶)。电机采用先进降噪技术,骑行时基本听不到什么声音。值得一提的是动力来源锂电池组,不但实现零污染物排放,还高度节能:动力转换技术,下坡行驶过程中自动给锂电池组充电。
2010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平衡车企业,除纯山寨企业,有十家左右品牌化运作的公司。小米进入平衡车产业,预示该产业的发展将提速,一个便携式智能交通时代或将加速到来。国与国之间专利权保护存在差异,Segway在中国维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被Ninebot并购以后,情势可能发生变化。凭借强大的渠道与供应链优势,外加专利权优势,小米可能加快行业洗牌。
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有所发展,只有一条路:技术创新加大规模制造。i-ROBOT创始人当年坚持要有自己的核心专利,现在看来是一个极其明智的决断。目前市面上主流平衡车产品均在万元以上,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新科技产品要走入家庭,合理价位应该在5000到10000元之间。当然,平衡车最终从富人的玩具变为普通人的代步工具,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路权的开放、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场保有量持续增加等。
无论如何,要捕捉到这样的机会,企业必须提前布局。以i-ROBOT的研发实践为例,长达10余年的研发攻关,100多人的研发队伍,没有坚定的投入决心,是很难做到的。还记得Segway刚问世,曾经获得科技界人士盛赞,其中就包括乔布斯,他对《时代》杂志记者说,Segway是与个人电脑一样的大买卖。苹果另一位创始人奥兹尼亚克,也是Segway的忠实粉丝,不但骑着它打马球,还骑着它逛百货商场。
但近年来,Segway的市场反应速度极慢(这也是它被并购的一个重要原因)。仅举一例,此前国内用户购买Segway的产品,如果出现故障,一般需要寄回美国或新加坡维修,而国内企业已经可以做到24到48小时维修响应。此外,轮径过大,车体过重,产品多年不更新,售价居高不小,客户群局限在小范围,都是Segway商业化多年来不甚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的反应速度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国家的科技企业有进取心,也有全球化的雄心。类似i-ROBOT这样的公司,不但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还有相当的制造优势,其制造基地分布在杭州湾与宁波,正是中国机电制造最为集中的地区。两到三年之内,如果平衡车真的成为“与个人电脑一样的大买卖”,一定是中国企业在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