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其大致经历可概括为起步、发展和升级3个阶段,尤其是牢牢抓住G20杭州峰会的契机,把“保障交通运行,优化交通秩序,护航G20峰会”作为主线,组织开展“迎峰会、强管理、治陋习、保畅通”专项行动,全面升级精细化管理措施,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的交通安保工作任务,并探索运用了“道路资源精耕细作、信号配时分秒必夺、路口渠化寸土必争”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建设智能交通,力求时空通行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由此,形成了杭州大型活动交通组织的模式、经验和标准,逐步形成发展了杭州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品牌。可以这么说,精细化管理是杭州交警永恒的追求。深入总结提炼杭州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及其成功经验,这对于各地交通管理也会大有裨益。
一、杭州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杭州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在G20杭州峰会后形成,即深入实施改革强警和公安大数据战略,以城市道路交通的文明畅通行动计划为载体,以“城市交通大脑”建设为引擎,以现代化警务机制改革为支撑,大力推进观念革新、科技创新、方法更新,构建“一化”带“五化”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具体是以精细化为龙头,带动道路基础标准化、交通组织多样化、交通整治常态化、警务模式现代化、警力资源最优化,使得杭州城市交通拥堵明显缓解,道路通行效率不断提升,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经多年努力,杭州城市主干道平均车速从19公里/小时提升至现在的25公里/小时,高架快速路平均车速从30公里/小时提升至现在的45公里/小时左右。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实现了连续15年平稳下降。
第一步:道路基础标准化
道路基础设施标准化是交通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对此,要从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角度出发,严格执行道路交通设计标准、交通设施设置标准等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本地、本城市的实际,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推进道路基础“标化”,为精细化管理创造良好的道路条件。杭州市交警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精细化工作制度。
1、建筑工程提前介入制度。城市建筑是城市所有交通流OD源发性基础设施,前期的设计规模、车位、出入口直接决定后期的交通管理效果,交通配套规范设计、规范配置是关键。为确保工程项目建成后对周边交通影响处在可控范围,同时保障建筑使用者的交通出行便捷性与安全性,杭州交警先后制定实施了《杭州公共或专用停车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工作流程和职责》《杭州公共或专用停车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流程和职责》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建筑工程的规划选址、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项目验收等环节全程参与,并按照规范标准严格机动车、非机动车位配比,出入口设置进行审查、验收。
2、道路工程“四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按照《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及杭州市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全程参与道路工程与交通设施建设“四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验收使用。交警部门安排专人在可行性研究、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及运行后评估等5个阶段对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审查,重点把握道路横断面、交叉路口、基地出入口、公交站点等安全性审查内容。比如,新(改)建主干道路口展宽,路口车道设置不少于“五进三出”,有条件的按照“六进三出”设置。新(改)建道路需设置公交停靠站的,主次干道一律按照港湾式公交站要求设置;公交车辆需左转弯的,一律设置在出口车道;新建道路主次干道原则上不许开设基地出入口;严格路段斑马线设置等。通过道路工程“四同步”制度,为交通组织精细化提供一个好的路况条件基础。
3、占道施工红线制度。城市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城市占道施工管理也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能有效降低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我们从前期施工方案、施工阶段管理、施工道路恢复等全程介入,探索建立“占道红线、占补平衡”工作机制,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2014年起,杭州市借助行政审批权力改革将占道施工交通组织由审查事项升格为行政许可事项,交警支队配套制订出台了《临时占道或挖掘城市道路行政许可工作流程及审查要点》《临时占道施工审批、监管工作流程和职责》等文件,规范具体操作准则。2016年以来,杭州交警加强与市建委、地铁集团等部门的对接,建立完善道路工程施工“占道红线、占补平衡”工作机制,刚性确保下降一级的占道红线原则(如双向六车道进行施工的,施工期间至少保持双向四车道通行)。2018年开始,配合地铁网、快速路网“两网”建设,推出了《加强“两网”建设施工现场交通管理十项措施》,既确保道路工程顺利推进,又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4、交通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制度。交通设施特别是交通标志、标线是物化的交通法律法规,是交通参与者通行的指南,更是交警部门执法的依据。近年来,杭州严格落实“未经交警部门审查和验收的道路不予开通”的要求,强化对新(改)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源头管控,以此来推动前端审查意见的落实,形成良性循环。2016年起,杭州交警以《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和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的通知》为指针,抓住G20杭州峰会契机,制定实施了《杭州市道路交通指示标识英文译写规范》(DB3301T0170~2016)《杭州市城市道路杆件与标识整合设计导则(试行)》《杭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细则》和《市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规定(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开展交通设施标准化提升工作,审查验收了紫之隧道、机场公路、留石高架、环北下穿隧道、东湖快速路等83条新建道路,以及28个入城口、537个城市美化项目。2017年,开展了国际化交通标志标识建设工作,完成市区132条道路标志牌和1130个路口信号灯的国标化提升改造,完善指路体系,交通设施标准化工作从市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全覆盖。
第二步:交通组织多样化
合理的交通组织、科学的路口渠化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作为城市交通管理末端对前端规划、设计交通功能短板的有效弥补。对此,杭州交警坚持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度挖掘道路通行潜力,努力实现时空资源最优配置,提升治堵精细化水平。
1、处理道路“血栓”。道路上的“血栓”就是道路的堵点,即指道路上引发道路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下降、安全性能减弱的单一性交通节点,一般发生在路口或具有复杂交通流汇集的路段上。如同医生对付血栓,我们在治理道路堵点中,通过开展路口精细渠化、实施“四头”交通组织和道路“微手术”3个层级,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方法之一:实施路口精细渠化。按照路权应合理分配原则,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路口时的通行权、先行权和占用权要求,分别对“十字”路口、“丁字”交叉口、“环岛”及立交路口、支小路口实施路口精细渠化。在普遍的“十字”路口,重点对进(出)口道机非隔离、车道优化、路口中心圈及转向轨迹线、路口待驶区、绿化端头导流线、非机动车转弯导向线、非机动车道进口道地面提醒文字、非机动车道出口标线、人行护栏长度和开口尺寸、行人等候区等10类要素进行统一标准,通过规范设施设置,确保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还将非机动车、行人的路权保障延伸到施工道路。据统计,市区共设置可变车道路口332个,设置左转、直行待行区路口377个,挖掘通行潜力,确保安全有序。
方法之二:实施“四头”交通组织优化。“四头”,即断头、转头、掉头、结头,主要是打通断头路、禁止违法左转和掉头,以及优化斑马线设置等。近年来,杭州交警共实施“禁左”321处,优化斑马线482处,封闭缺口189处,使得通行速度提高、交通事故下降。
方法之三:实施交通改造项目。对无法通过路口渠化、以及采取“四头”交通组织的道路节点,则需借助“微手术”对道路进行局部改造,又称交通改造项目,简称“交改”,并形成了由交警提出需求,建委批复,城管委负责施工实施的“交改”联动机制。近5年来,杭州共累计实施“交改”项目161个,每年实施超30个,逐步积小胜为大胜,进一步提高了通行效率。
2、清理道路“管壁”。很多时候,血栓多了,就需要及时进行“管壁”清理,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限度的畅通。为此,对于特定道路、特定方向、特定时间的规律性交通拥堵,我们通常采用全线优化的交通组织措施,包括设置潮汐车道、单行线及替代通道构建。
方法之一:潮汐车道。针对通勤交通,结合杭州钟摆式、向心状潮汐交通的特征,借鉴台北“调拨车道”的做法,在曙光路、保俶路进行试点潮汐车道组织,大胆使用了“4+1”车道划分模式,使得城市交通流按照设定的路径有序高效运行,以达到充分利用既有潮汐车道的交通资源。目前,杭州共设置了27条潮汐车道。
方法之二:单行线和微循环。单行线一般是应用于支小路,配对设置。杭州在城西主干道上率先大胆试用单向交通,同时打造区域微循环这一单行线的升级版。目前,杭州共有单行线292条,共占主城区道路总条数的20%,因地制宜分别采用了主干道单行、区域单行、时段性单行等各种方式。对于消除路口冲突点、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区域通行效率具有显著成效。
方法之三:构建替代通道。在大型活动安保、道路施工等道路阻断,路网交通流发生重大变化时,需要构建替代通道,主动挖渠吸流,发挥快速走廊作用,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的目的。该措施在G20杭州峰会西湖安保圈封闭后的工作日早晚高峰通勤交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施道路提速增效。市区快速路隧道、主干道如同人的主动脉,保障其畅通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中之重。针对市区快速路隧道、主干道限速较低,道路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问题,我们对设计速度、管理限速、法规限速等3个限速概念进行了再解析,对《合理设定和调整道路限速值》的相关规范、依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杭州道路实际,采取了3种模式实施城市道路提速工程。
模式之一:拆除道路限速标志,直接采用法规限速管理;
模式之二:对提升限速5-10km/h的,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发布通告予以执行;
模式之三:调整限速差值超过20km/h(含)时,严格依法实施评论、论证、民意调查、上级公安机关批复等一整套法定流程,比如杭州紫之隧道限速从60公里提升至80公里。根据评估,提速后各条道路断面通行能力提升约10~15%,交通总量上升约7%。该项工作在2016年度也入选了公安部年度城市交通管理特色亮点工作。
第三步:交通整治常态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条规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对交通管理工作来说,秩序与安全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秩序管好了,有利于安全防控;安全防控抓好了,反过来也能促进秩序提升。
执法是交警的主业。交通整治常态化,严管最危险的车、最危险的人、最危险的违法行为,抓秩序、促畅通、保安全是杭州交警一贯的工作指导思想。通过多年来的常态化整治,得出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大道至简、法治思维、久久为功”,按照“一波又一波,一环扣一环”的方式推进严管整治,近两年杭州交警的违法查处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由此来固化整治成效,形成了常态治理举措。
举措之一:创新电动自行车治理。杭州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与交通事故死亡关联度高。全市拥有电动自行车约600万辆(其中登记上牌288万辆,备案登记308万辆)。近年来,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死亡事故高发,2018年,全市发生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250人死亡,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9.3%,其中因未佩戴安全头盔导致颅脑损伤死亡的有153人,占比61.2%。对此,杭州交警从2015年G20杭州峰会前就开始抓电动自行车管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62个执勤岗亭建立了电动自行车违法人现场教育点,开展“现场手抄交规”“体验执法”等教育活动。2019年,将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纳入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八大行动”之一,积极推进备案登记、免费赠送头盔和宣传教育、执法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治理水平。2019年1月至4月,全市涉及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55人,同比绝对数减少38人,下降40.86%。
举措之二:创新工程车治理。近年来,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客观上“两网”建设、亚运场馆建设工地多、工程车多,加上工程车企业多、散、小,车辆挂靠普遍,企业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导致车辆多拉快跑、违规运输、事故多发。2018年,大货车肇事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33%,其中工程车事故死亡人数占比12%(高于往年比例)。对此,杭州交警学习借鉴有益经验,一直在深入探索工程车的治理,从此前交警部门为主的工程车IC卡管理、行业协会自律,到现在纳入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八大行动”,交通、交警、建设、城管等部门联合治理,构建了“平台+行业协会+前端智能”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即建立了主要针对工程运输车统一的重点车辆安全监管平台,各区、县(市)成立了统一的工程车协会落实自律管理,统一推进工程车4G、GPS、右转弯雷达报警等安全设备安装工作,强化部门联动、综合治理。2019年1月至4月,全市涉及工程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8人,减少12人,下降了40%。
举措之三:创新违法停车记分管理。乱停车影响交通秩序,往往是以乱生堵的重要原因,之前违法停车只罚款,不计分,管理难度很大。对此,杭州交警从法律手段入手,在全省率先实施违法停车“罚款+记分”处罚,2017年,违停扣分道路已拓展至230条,共对60.2万起违法停车行为予以记分处罚;2018年,查处68万起,城区主次干道违法停车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抓好配建停车位的前端管控和路内停车泊位的清退工作。截至目前,杭州主城区路内泊位已从原先的7万多个下降至2.4万个。通过几年的努力,违法停车管理已走上良性轨道。
举措之四:创新重点违法精准打击。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精准开展“清雷”和“追违清库”行动,2018年,共查处多次违法未处理车辆6.9万辆,查处套牌、假牌、非法改装和逾期未年检等重点违法车辆9.6万辆,查获毒驾人员175人。并将酒驾、醉驾、毒驾、失驾人员作为交管“重点人口”,利用卡口系统、图像识别,掌握轨迹,全程靶向监管,努力做到疏而不漏。同时,深挖市区1045个卡口点数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加大对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等隐形违法的查处力度。
举措之五:坚持“礼让斑马线”活动。行人乱穿马路是一个城市的交通陋习,影响交通安全和道路畅通。早从2009年起,杭州市公安交警、文明办、公交集团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礼让斑马线”活动,先从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辆抓起,然后拓展至私家车,发动市民参与,新闻媒体积极介入,交警部门加强严管引导,十年磨一剑,从未间断。至今,“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杭州尊重生命、传递文明、温暖人心、感受幸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给杭州本市和外来车辆、行人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文明礼让正逐渐成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自觉行为。目前,开展加强对行人、非机动车的管理,既要车让人,人也要快速过马路,相互配合形成互动。
第四步:警务模式现代化
根据公安大数据战略的决策部署,杭州交警抓住机遇,深入实施改革强警和公安大数据战略,以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行动计划为载体,以“城市交通大脑”建设为引擎,以现代化警务机制改革为支撑,大力推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1、利用“城市交通大脑”提升科学指挥能力。
2017年,杭州交警基于城市生命体理论,按照“互联网+交通治理”的思路,会同在杭高新企业,创新建设“城市交通大脑”平台。由此开启了城市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变革,也成为了杭州交警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一是最强大脑,全面掌握城市交通态势。通过接入3272路视频监控和1569个信号灯,覆盖主城区,打通区、县(市),扫描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误指数、拥堵指数等7项“生命指标”,为进一步研判交通态势和科学指挥调度提供量化依据。
二是最优算法,在线生成交通疏堵策略。利用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搭建杭州城市交通路网、交通流量、交通状态算法模型,经牌照识别、轨迹叠加,计算高峰交通流量流向变化,把握周期性特点,寻找出通勤规律、堵点节点,在线生成疏堵方案、策略,交管部门精准布警、提前疏导、均衡分流,保障交通高峰时段全路网的流量均衡、顺畅、循环。
三是最亮双眼,及时处置各类交通事件。通过对球机监控进行改造,将视频数据集成到“城市交通大脑”,为“最强大脑”装上“最亮双眼”,实时检测110种警情,实现360度全天候自动巡检,第一时间自动发现堵情,第一时间巡查拥堵原因,第一时间推送民警就近处置,最大限度减少路面“梗阻”,保障交通顺畅。
2、利用“城市交通大脑”转型升级警务机制。
以“城市交通大脑”为基础,以情报指挥中心为中枢,大力构建“情指勤督”四位一体指挥体系,并积极向现代警务机制转型升级。
一是在处警上,组建特勤,提高警情处置效率。在传统的固定执勤岗、路长岗长制、勤务等级响应、机关增援一线的基础上,配套“城市交通大脑”应用,于2017年9月专门组建了一支由67名民警、150名协辅警组成的交警机动队(TPTU),与路面常态勤务相叠加,由情报指挥中心将精准扁平指挥调度与多点就近快处有机结合,第一时间处置“城市大脑”发现的各类警情,成为“最强大脑”下的“最快双腿”。
二是在布警上,打破藩篱,推动警力持续下沉。2018年7月,建立路面管理网格化数字勤务新模式,将全市划分为常态勤务责任区67个,依托“城市交通大脑”预警报警,实行网上勤务派勤,实现警力定位可视,积极构建以常态勤务为基础、数据引领为导向、机动勤务为叠加的网格化数字勤务模式,实行点对点扁平指挥,进一步释放警务效能,打造杭州主城区“158”快速反应圈工作机制(1分钟响应,中心5分钟、外围8分钟到达)。
三是在查处上,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整治。依托“城市交通大脑”,创新升级“数据研判+秩序管控+N”新型警务机制,深度挖掘交通违法、事故规律特点,紧盯易致乱致堵致祸的严重交通违法,精准推送路面民警实施靶向治理,为违法打击装上了“火眼金睛”,让交通违法无处遁形。
3、利用“城市交通大脑”加强时间资源管理。
当空间资源被充分利用后,杭州交警及时将目光转向了时间资源。因为某种意义上交通组织就是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时间管理和不同交通流的时间调节,大到限行政策,小到交通信号灯的配时调控。
从广义上讲,时间具有无限延展的特性,似乎时间资源很充沛,但时间同时具有无法倒溯的特性,“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因此,必须在时间上精细把握“村”和“店”的关系。尤其是对于早晚高峰通勤交通而言,时间是最耽搁不得、最拖延不起的。进入早晚高峰这个“村”,就必须采取特定的一些措施。按照“惟有做精,方能做强”的思路,2018年4月,我们将信号配时调控从指挥中心职能中剥离出来,专门建立起信号配时中心,以警企合作、服务外包、专业运作的形式,为“最强大脑”衍生了“最灵双手”,有力促进了交警指挥体系更加集成化、专业化、扁平化。在此基础上,“城市交通大脑”深度学习信号配时人工经验,试点建成了AI信号灯,目前已在城市高架道路上率先得以应用,下一步,将在地面平交路口进行试点运用。
4、利用“城市交通大脑”拓展安全和服务工作。
推进城市大脑交通V2.0、V3.0项目,重点建设交通安全防控板块(重点车辆管理平台)和“智慧车管”项目,并为实施“交通违法实时通知提醒”、“非浙A急事通”等便民惠民措施提供了算力和数据支撑。
一是交通安全防控板块。将工程运输车和“两客一危”等车辆作为监管重点,围绕人、车、路、环境四大要素,依托大数据、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找准可控制交通安全的直接因素和交通安全预防的薄弱环节,抓牢执法间接因素,为交通安全预测、预警、预防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治理针对性。
二是建设“智慧车管”项目。重点围绕“一平台、一窗口”,涵盖线上线下综合性服务阵地,建设多渠道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丰富“智慧车管”惠民举措。打通城市大脑与钉钉、支付宝、“浙里办”、杭州办事APP等互联网终端,基于电子身份证、电子驾驶证和行驶证的应用,实现车辆检验、驾驶证换领等业务线上办理以及杭州范围内路面执法电子证件的通用。同时,全力打造以“网上办”为主要途径的办事体系,加快流程再造,进一步推进数据共享、简政放权,深化“简化办”“就近办”。
三是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紧密结合“放管服”改革,借助互联网地图、警察叔叔APP平台,第一时间发布路况信息并进行交通分流诱导,并引导群众通过警察叔叔APP对交通组织优化提出建议,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健全完善110、119、120等救援车辆“一路护航”功能,在线实时构建、打通消防、医疗等“救援快速通道”,让紧急救援车辆“一路畅通”。
第五步:警力资源最优化
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基层民警去做去落实。怎样促进精细化的执行力并确保执行效果,也是一个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1、从精神指引层面,靠培养交警的核心价值观。
注重培养和树立杭州交警“求新、求真、求精”的核心价值观。“求新”就是既鼓励民警发明创造,也鼓励民警发现问题,共同来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以民警姓名来命名工作法,予以评选奖励,以此来激励民警的职业成就感和主观能动性。“求真”是既坚持容错试错,也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项目都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因地制宜地推广开来,而不是好高骛远一味地为“求新”而创新。“求精”是在“求真”的基础上,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地改良优化,迭代升级,务求精益求精。因此,“求精”是杭州交警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基础上,注重杭州交警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渗入核心价值观。把“求新、求真、求精”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开来是确保队伍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基础,有助于明晰全警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助于增强整支队伍钢铁般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息的战斗力。
2、从工作执行层面,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挥棒。
调整优化对民警的绩效考核是杭州交警在2019年全市公安交管工作会议上明确的一项重点工作。衡量交通管理效果不在于处罚的数据量,而是有序、安全和畅通目标的实现程度,衡量一个民警的绩效也是如此。只有围绕上路、处罚、管事、事件快处等指标开展考核,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优秀民警,同时对整支队伍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所以,考核的指挥棒要科学合理,要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要把考核从数量转到绩效上来,重点考核一线民警的上路率、处罚率、管事率和事件处置率“四个率”。
杭州交警将对民警日常学习、训练教育等进行配套改进,总的思路是围绕实战、贴近实战,加强培训,夯实基层基础,提高交通事件处置的水平,真正调动每位民警、协辅警的积极性、能动性,挖掘警力资源潜能。
近年来,杭州交警深入践行“精细管理、服务至上”的队训,按照“做精机关、做实大队、做强中队”的路径,深入推进交警机制体制改革,加强交警中队基层基础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立足交通管理实际,深入推进路长制、“四我”活动、公开选聘岗长制、“两文明一创建”、最强党支部建设、“最美路口”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积极鼓励民警创新创造,持续打造一支勇立潮头、走在前列,与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杭州公安交警铁军,为完成繁重艰巨的交通管理工作任务提供了根本的队伍保证。
二、进一步深化杭州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杭州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发轫于交通拥堵治理,逐步向交通管理全领域、全业务扩展,逐步完成了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升级迭代。当前和今后几年,杭州正处在城市的发展转型期,特别是“后峰会、前亚运”时期,至2022年亚运会举行前,全市快速路和地铁里程将分别由目前的183km和173.2km,增长至464km和516km。加之受“三面云山一面城”以及钱塘江、西湖、运河水系相隔等地理条件限制,杭州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主城区与风景区叠加,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两网”建设全面开花,交通供需矛盾十分紧张。面对如此之多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杭州交警将继续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化建设应用“城市交通大脑”项目,不断推进交通综合治理、警务机制升级、深化改革服务和加强队伍建设,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思考杭州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之路。
(一)推进交通安全综治长效化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生命为核心的理念,抓住党委政府重视平安创建的契机,通过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八大行动”,总结经验、固化机制,推动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公安主战、社会参与”的综治格局和交通安全综治长效机制,力争实现2019年全市的全口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5%以上的工作目标,为平安杭州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推进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
贯彻落实公安部公安交管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杭州实际,持续推进“城市交通大脑”研发建设,加强科技与数据源深度应用,持续推动城市交通警务机制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数据研判+机动勤务+秩序管控+信号控制+交通优化+安全防控+便民服务+N”的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升级版,推进杭州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交管改革服务便利化
紧密结合杭州市“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部署,坚持“车驾重点、网办主线、四办共推”的总体思路,深化交警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城市交通大脑”,推进“智慧车管”项目建设,争取创造更多的杭州车管改革经验,确保“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四)全力打造交警铁军排头兵
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党风廉政建设、队伍正规化建设,打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杭州公安交警铁军排头兵,履行好新时代职责使命,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驾护航。
本文摘编自:《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