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道路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新契机、新态势、新挑战,如何在复杂条件下寻求农村交管新发展呢?请看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叶建昆介绍的四川在农村交管科技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立足科技信息化应用
农村交管开展了“五个探索”
四川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省份,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9.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1.5%;实有机动车1900余万辆、驾驶人2100余万人,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0.4%。“十二五”以来,全省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交通要素猛增、出行方式多样等新特点。农村地区作为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中之重,交通事故已成为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首位因素。“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占事故总量的60.5%,因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2.9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为有效遏制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全省立足科技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了“五个探索”。
图1:农村道路交通现状
☛ 搭建农村交管信息平台,形成交管数据库
按照公安部交管局要求,从上至下搭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平台,重点依托农村“交管办”准确采集录入农村驾驶人、机动车、道路等基础信息,省、市、县三级公安交管部门适时传输工作部署、执法纠违、宣传教育、隐患排查等动态信息,基础数据录入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农村交管动态管理、网上监督、实时预警。
图2:四川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构建应急指挥平台雏形,激发联防联动效能
整合农村“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设备资源,接入农村“交管办”,加强多点连接、实时监控,重点实现县、乡监控资源在应急状态下的对上实时传输,省、市、县、乡四级联防联动应急机制得到巩固落地。特别是在茂县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等抢险救援中,农村“交管办”监控资源与农村交管信息平台的路网数据为灾区应急交通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3:农村道路交通应急指挥联防联动
☛ 开启农村科技治超试点,巩固综合整治成效
在农村砂石场、矿区集中地区开展科技治超试点,将电子称重设备安装在运输源头,与路面执法共享载重信息,严防超限、超载货车上路行驶。
图4:科技治超
☛ 盘活缉查布控系统功能,推动重点车辆整治
将逾期未检验、未报废和近三年有超员超载、非法改装违法记录的农村面包车、校车、货车等重点车辆信息录入缉查布控系统,在国省干线等重要路段及高速公路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进行布控,严格实行“一点报警、全网响应”。今年已查处重点车辆交通违法9600余起。
图5:重点区域缉查布控
☛ 创新民族地区驾考举措,破解区域性驾考难题
针对高寒牧区藏民文化程度低、汉语基础差的特点,阿坝州探索研发了安多藏语翻译软件,创新实施藏文驾驶理论考试改革,累计有3300余名藏族群众通过了科目一考试。
图6:藏文驾驶理论考试
五年来,农村地区年均事故量同比下降9.5%,死亡人数下降8.2%,已连续52个月未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重大事故,农村地区交通事故易发、高发态势得到有效缓解。
图7:近五年道路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变化情况
交管治理困境凸显
“五多五少”矛盾成为瓶颈
全省农村交管点多线长面广,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特别是科技信息化建设存在“五多五少”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的提档升级。
☛ 交通要素变化多,智能化防控技术少
预计到202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35万公里,农村主要居民聚居点将实现道路基本覆盖;机动车将达到2700万辆,驾驶人将达到3500万人,管理体量庞大。同时,全省农村地区山路多,临水临崖、弯路窄路、长坡涵洞等危险路段占65.8%,近87%的路段处于智能监控盲区,已有的系统仅停留在日常监管和数据统计层面,红外检测、自动识别报警等科技建设缺口大。
☛ 基础数据录入多,精准分析应用少
尽管全省农村交管信息平台运用情况居全国前列,但大数据的整合、分析、研判进展较慢,没有发挥事故预警、违法预警的潜在功能。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省农村地区交通管理指挥平台严重缺失,缺乏专业性分析研判;二是相应的数据检测预警系统还未研发建立,缺乏通过整合分析年度事故数据、事故成因数据、违法数据、驾驶人重点违法数据等实现自动精准锁定预警的功能。
☛ 常规手段宣传多,“互联网+”运用少
近年来,全省采取现场讲解、短信推送、“大喇叭”播报,制作专题展板等方式开展了农村交通安全法规、车驾管“放管服”改革等宣传,但忽略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交管宣传服务的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普及的环境下,大多数农村地区“两微一端”平台建设应用滞后,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不足;在农村逢集、逢节、婚丧嫁娶等客流量大、交通事故易发高发节点,推送发布道路交通诱导信息的密度不够。
☛ 传统警用装备多,高效能科技设备少
近些年,全省农村交警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对讲机、警务通、数码相机、录音笔等工作设备得到有效保障,基层民警执勤执法装备不足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但现有装备在具体执法执勤、协管劝导过程中的功能性还不够强、针对性也不足,以无人机巡逻为代表的高效率、灵活性强的科技设备应用在农村存在较大真空。
☛ 风险隐患传导多,智能化阻断措施少
受社会治安大气候的影响,省内个别农村地区已逐渐成为涉稳案(事)件的转移、集结、活动平台,易形成风险隐患多向传导、多维蔓延的态势。但农村地区对路面涉稳信息的现场发现和应急处置能力制约性大,现实手段对二手车市场和牧区、寺庙周边车辆以及重点人员的管控还不够,在入藏公路的交通卡口,仅有甘谷地实现了涉稳重点人员、重点车辆的信息预警。
交管治理进入窗口期
“三个转变”推进交管科技信息化
面对上述“五个矛盾”带来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未来,全省农村交管发展将坚持行政手段向科技手段让位,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以科技信息化驱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实现从点位到全域、从静态向动态、从分散到集成的“三个转变”。
☛ 建立完善农村路网高精度数字地图,实现从点位着力到全域谋划的转变
目前,基于农村公路网的数字地图无论是覆盖面积还是精细程度,都与城市数字地图存在较大差距,极大地制约了智能交管的“上山下乡”。因此,将以遥感技术、移动测量、三维激光、高点视频、全景成像等相关技术为基础,建立包括农村路网三维信息、360度全景影像信息、各类交安设施信息等内容的地图数据库,实现农村交管基础数据“一张图”。
☛ 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态势感知能力,实现从静态管控向动态治理的转变
一方面,加大农村道路科技设备投入力度,用智能化感知手段弥补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带来的监管盲区和漏洞。另一方面,依托科技信息化应用,打造具有视频全覆盖、信号灯自适应、事件自动检测预警、指示信息自动发布、环境气候信息和交通违法行为自动提醒等功能的农村公路信息化体系,给农村公路装上“智慧大脑”,切实提高工作主动性,提升应急管控联动指挥能力,真正落实警力跟着警情走、勤务跟着情报走的工作原则,实现动态防控和主动治理。
☛ 建立健全“大数据+农村交管”新模式,实现从分散应用向数据集成的转变
加大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升级完善农村交通安全信息系统。在公安系统内部,促成农村交管云平台与公安天网工程和公安内网系统“三网”集成融合,实现道路监控信息、一标三实信息、网格化管理信息、户籍管理信息等数据联网共享。与交运、旅游、安监、应急、农机、气象等部门协调建立数据开放应用机制,实现交通流、信息流、管理流深度融合。此外,还要积极谋求与互联网企业、移动通讯服务商的深度合作,引导交通大数据应用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探索建立“大数据+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新模式,提升大数据在事故防范中的分析应用。
农村交管任重道远
亟待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农村交管科技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省有以下四项亟待推进的重点工作:
☛ 建立全省农村路网数字地图
整合多方资源,利用科技手段,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公路数字地图,全方位掌握道路地质灾害易发点、事故重点路段、急弯陡坡等路况信息,以及沿途群众生产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等,形成基础信息丰富的交管数据库。
☛ 建设县级智能交通指挥中心
集违法智能抓拍、视频监控、道路情报提示、执法取证、事故监测等功能于一体,多部门集中办公监测,统一集成指挥,以科技指挥勤务,服务实战,打造农村交管工作指挥平台。
☛ 提高农村警用装备科技信息化程度
优化移动警务设备功能,开发交管科技设备,探索无人机在农村重点路段的自动巡逻、交通状态感知、违法行为及事故取证工作中的常态化应用,尤其是开发适用性强的无人机,在地质灾害、恶劣天气、群体性事件等极端条件下,为交通疏解和应急救援提供数据分析支撑。
图8:无人机应用
☛ 优化农村交管智能化便民举措
以推动公安交管“放管服”20项措施落地落实为契机,优化相关科技应用系统,增加藏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识别翻译功能,方便驾驶人在线安全教育;优化线上预约、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服务交管业务一站式、一网式办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文 / 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叶建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