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机动化水平提高,机动车使用越来越频繁,家长利用私家车接送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学校周边道路的车辆随意停放、交通秩序混乱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上中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同时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增加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隐患和周边交通管理难度。
此外,部分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还存在不完善、不合理或缺失的现象,不利于驾驶人安全驾驶、学生安全过街。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满足学校周边道路安全的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方法体系非常重要,对保障学校周边道路安全,改善交通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振业优控自贡交通研究院结合自贡市交通特点,以及公司技术团队在各地的交通组织优化经验,对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管理进行总结,从交通安全特性、交通管理设施设计原则、设施设置方法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学校周边交通安全特性分析
(一)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特性
中小学校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周边上下学时段特殊的道路交通特性,其公交站台布置位置、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以及停车场设置等直接影响到学校周边行人的交通行为。具体特性表现为:
1.学校周边交通结构多元化,上下学期间交通流量剧增。
2.过街交通没有固定的行驶轨迹,易与主路交通流产生干扰。
3.学校周边普遍设有人行横道和公交站台等设施,但部分地区缺乏整体布局,设置不够科学。
4.部分学校周边道路上缺少物理减速设施,车辆高速通过学校路段,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5.上下学期间,自行车、摩托车、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干扰主路交通流。
(二)学生过街交通特性
学校周边人行横道的过街行人中,在校学生比例较高。中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18岁,此年龄段的青少年个性好动,交通安全意识缺乏,其过街行为特点如下:
1.具有群体性特点,多是二三人结伴同行,且性格活泼好动,容易一停一跑,交通行为不稳定。
2.交通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具有从众心理,容易一人闯灯多人跟随。
3.在过街时往往喜欢抢行,一旦来车车速较高或判断不准,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4.注意力不够集中。部分学生配有手机,存在打手机或低头发信息等行为,对过往车辆观察不仔细,加之学校周边商贩、小卖铺较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校周边交通管理设施设计原则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上、下学的安全性取决于交通参与者(学生等)的交通特性、主路交通状况、设施设置以及周边环境。后两者通过前者的影响使得学生有各种各样的交通行为。因此学校周边交通管理者应以学生的出行需求为重点,通过合理的设施布设,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便利和安全。
具体的原则为:
(一)满足学生作为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的情况下,根据设施的经济性以及安全度对设施合理组合。据调查,行人过街设施中,有人行横道无信号控制、有人行横道有信号控制、立体过街设施的安全度与技术要求依次提高,但经济性依次下降。此外,交通标志、标线、摄像头等附属设施与上述设施合理组合,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强设施的安全效果。
(二)在满足学生就近、方便心理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避免冒险行为。行人过街设施应尽可能靠近校门,但要避开行人与进出校园机动车流冲突区。为了限制行人就近横穿马路,可在接近校门口的主路路段上设置隔离栅,封闭不必要的道路开口。
(三)适时阻滞交通流,不时诱导和唤起行人、驾驶人的注意力。学校出入口连接的主路路段上设置停车让行标志、限速标志、物理减速设施等设施降低过往车辆的速度;设置警告标志、注意儿童标志、黄闪灯等不时提醒驾驶人,行人过街标志以及醒目的路面颜色,也能迫使驾驶人注意来往车辆,使其行驶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安全岛的合理规设有利于集中行人过街注意力。
(四)减少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改善复杂的交通环境。行人与驾驶人路过学校、医院等复杂路段易产生紧张情绪,驾驶人担心误判,行人不能正确判断安全穿越间隙,可对学校周边路口、路段进行合理渠化,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增强防护、隔离等,都可以舒缓行人与驾驶人的紧张程度。
(五)设计的设施应与环境相协调,避免道路上设施林立,相互间功能重叠过多。在符合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特性和学生过街交通特性的情况下合理选择设施。人性化设计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但并不是以牺牲机动车需求为前提,所以无论何种情况,都应做到行人与机动车和谐相处。
三、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方法
在满足学校周边道路交通需求、学生的交通特性的情况下,根据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的原则,结合实地调查,可采用以下初步设置方法。
(一)完善必要标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新实施的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有关规定,在学校出入口道路两侧均需设置注意儿童警告标志(黄底、黑边、黑图形),现根据新国标要求,设置规范统一的学校标志[由“注意儿童”警告标志(黄底、黑边、黑图形)和“学校”辅助标志(白底、黑字、黑边框、白色衬边)两个交通标志组合组成],如图1所示,学校标志由警告标志和辅助标志组合组成,设在学校出入口150m范围道路的适当位置,面向来车方向,用以警告车辆驾驶人减速慢行,注意道路前方经常有学生出入。在学校出入口前方除了设置注意儿童警告标志还要设置禁止鸣笛标志,距学校门口停车线的位置由主路的设计速度或限速值决定。距校门口3m处,应设置停车线和停车标志,所有由学校出来的车辆均采用停车让行控制。此外,学校门口还应设置足够的摄像头,不仅可以减轻执勤民警负担,还可以有效监督违法停车、违法掉头等行为。
(二)完善行人过街设施
根据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相关规定,在学校出入口附近适当位置,施划人行横道线,设置蓝底、白三角、黑图形的人行横道标志,如图2所示;人行横道线侧施划停止线;对穿越四个车道以上的路段,有条件的应设置安全岛、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设施。是否设置信号灯由学校周边车流量与人流量决定,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性,可考虑触按式行人信号灯。除此之外,应考虑增加必要的隔离设施,固定行人轨迹,减少人流与车流的冲突。
根据《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规范》,进入校园周边道路和离开校园周边道路处,应设置限制速度标志(如图3所示),也可灵活使用动态限速,考虑到保持主路的通畅性,在距离学校出口50~100m位置设置解除限制速度标志(限速值为30km/h)或区域限制速度及解除标志(如图4所示),设置限制速度标志的,应附加“学校区域”辅助标志,但当学校大门与主路相连的道路>100m时,可以考虑将限速标志和注意儿童警告标志设置在一起。(三)完善减速设施
(四)完善立体过街设施为了迫使驾驶人低速通过学校门口,应设置物理减速设施。考虑到行车舒适性,可设置减速丘、减速台、突起的人行横道等交通静化垂直速度控制设施,配合限速标志降低车辆速度。
常见的有五种基本的过街组织模式:
1.无信号的人行横道,行人、非机动车均地面过街。这适应于车流量或过街流量中有一方较少的城市支路、商业性次干路等。
2.有信号的人行横道,行人、非机动车均地面过街。这适用于具备一定车流量、过街流量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等。
3.立体过街设施,行人、自行车走天桥或地道,电动自行车由邻近的地面通道过街。这适用于电动车流量较小、立体过街设施上下游300米距离内有地面过街通道。
4.立体过街设施,行人走天桥或地道,非机动车由天桥或地道处的地面通道过街。这适用于电动车流量较大的主次干路交叉口。
5.立体过街设施,行人、自行车、电动车都由天桥或地道过街。这适用于城市快速路路段的过街方式,或者电动车流量较小的主次干路交叉口。
(五)协调公交停靠站
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场所,学校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置公交停靠站。而公交停靠站不宜与人行横道线太近,以保证驾驶人良好的视线,应与人行横道线综合考虑。在道路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消除“双重瓶颈”,保证主路交通通畅,提高学生安全水平。
(六)完善停车设施
学校周边的停车设施主要是为接送孩子的家长提供的。在道路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在人行道两侧设置非机动车、机动车停车位,但只能临时停车或者限时段停车,若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可利用附近社会停车场、学校停车场停车。若学校规划阶段并未配建足够的停车位,可以利用学校的操场建设地下停车场,配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同时为了避免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可以适时向社会开放。
(七)加强部门协作
学校积极与公交公司联系,对学生进行统计,开通“定制班车”,将同路的老师作为“安全辅导员”,随车通行,减少私家车接送学生的频率和出行量。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观念,学校招聘一定量的安全人员或者通过低年级的家长委员会,成立一支上放学高峰期的“交通秩序劝导员”队伍,人员相对固定,通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培训,在学生过街较多的人行横道和停车较乱的区域进行值守,维护秩序,确保学生过街安全。
(八)加强宣传
在学校针对学生开展宣传工作,用“小手拉大手”办法,宣传上学的安全、过街的安全、候车的安全,让学生知晓各类基本的安全知识,带动家长安全意识、绿色出行意识。
四、总结
学校周边道路由于其特殊的道路交通特性和学生交通流的影响,使交通管理设施的设置也有特殊的一面。通过调查与分析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特性、学生过街行为特点,探讨出一套人性化、完善的设施设置方法,是保障学校周边交通通畅、学生安全上放学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