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株洲市交通管理的几个片段
文/董海龙
到株洲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即便阴雨霏霏,即便黑云漫漫,行进在株洲的道路上,就感觉这样的干净在二三线城市中,怎么可能有?何况株洲曾是一个工业较发达的城市,煤矿和有色金属冶炼全省闻名。同行的株洲市交警支队的张工笑道,株洲的干净已经有好几年,现在都习惯了,现在株洲有"国家绿化城市"、 "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堆荣誉,不干净怎么说的过去?
株洲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中交通位置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尤其是铁路,京广、湘赣、沪昆、湘黔、武广等在此交汇,被称之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与此同时,株洲又是一个典型的中等城市,城市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指标都显示着株洲是一个中等城市,从交通管理的数据来看,机动车保有量、道路总里程、信号控制路口数量、道路监控系统探头数量等,株洲也只是一个中等城市。身为国家级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又是国家级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一极,株洲就是这么一个比较特殊的中等城市。
在城区交通方面呢?株洲同样面临着其他城市同样面临的问题:城市功能区域集中造成交通流量不平衡、机动车增长迅速而停车设施历史欠账太多、摩托车电动车管理等等,但株洲又有其最大的不同,拥堵最多在高峰期出现,而且只在几个重要路口出现。也许这和株洲机动车保有量水平较低有关,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与株洲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和市民的交通素质有关。
电动公交城与自行车租赁系统
公交优先在株洲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09年,株洲市启动"电动公交车三年行动计划",将城区627辆骨干公交线路公交车全部电动化,既节能又环保。2011年7月,城区线路已全部置换电动,株洲成为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当然,这与株洲本地企业南车时代的贡献密不可分,而现在南车时代也已进入智能交通领域,扮演着集成商的角色。
株洲市也有公交专用道,但囿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公交专用道基本无法规划,株洲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周跃飞介绍说,要划出专用道,至少满足单向4车道,否则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在株洲老城区这样道路基本上没有。而在新城区虽然道路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划出了专用道,但新城区本身车辆较少,公交车没有专用道也能跑起来,专用道的意义不大。
令笔者感到诧异的是,株洲居然有着全称规模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该系统于2011年4月25日开通,是继杭州、广州之后国内第三个进行系统运营投入的城市 据了解,该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为一、二、三级,每个一级站点的自行车超过40辆,作为骨干网络,每个二级站点的自行车在20辆到40辆之间,作为次干网络,每个三级站点的自行车不超过20辆。将有400个租赁点覆盖株洲城。重点设在火车站、城铁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重要公交站点、商场、超市、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及公园、广场等休闲活动场所,整体将基本建成400个点,目前已规划368个自行车租赁点。
费用方面,前三小时免费,超过之后每两块钱一个小时。这个不是重点,令人佩服的是,株洲市在一些路段甚至将一条机动车道单独划出来,填上绿色,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自行车道,更感惊奇的是,一些路段的人行横道,居然也划了自行车道。所以,在株洲城区不断看到有人骑着公共租赁自行车,一点也不令人奇怪。
路口交通管理
在株洲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又因为天气太差,在路口观察的时间更少。但即便如此,株洲的路口交通管理依然留给笔者很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左转待转信号灯。这个与其他城市的左转交通信号灯不同,既不是单独的一个树杆信号灯,也不是从普通信号灯中增加一个信号灯,而是在信号灯横杆上增加一个非常形象的信号灯。这样做的好处是,左转车能够很容易的辨别信号,从而减少因犹豫和不了解造成的交通等待以及事故。
其次是路口交通中线平移。这个容易理解,中线平移在很多城市都有采用,用于增加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路口拥堵。
最后是交通指挥岗亭。在几个重要路口,笔者都看到了交通指挥岗亭,每个岗亭配备人数不一的交通警察(不是协警),在高峰时期在路口管理和指挥车辆和行人。当然,每个交警都配备了移动警务通,以便快速处理。
也许这就是株洲没什么拥堵的原因之一。在多数城市,拥堵的产生位置大多数还是在路口以及大桥、关口等瓶颈,我们现在发展智能交通,对于交通违法惩罚的取证系统是否关注得相对过度了?对于城市智能交通管理而言,最基本的系统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还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路口的通行能力和通行秩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条道路甚至一个区域的交通。而此次在株洲,笔者看到了摩托车和电动车在路口排队等候绿灯通行的情况,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对摩托车电动车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现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县域智能交通系统
前文已经介绍了株洲市市属几个县的智能交通建设情况,其中尤以攸县较为完善。我们现在已经无需争论县级城市是否需要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否需要建设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了,决定一个县城是否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最主要的一点是看一个县城是否有这个需求,其次是财政是否能够支持,最后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维护力量。
攸县无疑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攸县交警大队科技科陈山鸿科长介绍到,攸县机动车保有量接近6万辆,同时因为辖区内富含煤矿,因其带来的外来车辆也较多,城区也在不断的扩大,需要一套能够帮助其管理的系统。因此,建设这样一套系统完全有必要。财政方面,攸县是湖南省经济强县,千万级别的投入绝不会让攸县捉襟见肘。最后,技术支持和维护力量,株洲市交警支队给予了市属各大队长期的科技支持,全程参与了从需求的规划、方案的设计、系统的建设到验收,并组织大队相关科技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将其培养成能够解决一般性问题的技术人员。此外,来自本地的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商也将在较长的合同期内驻守县城,及时解决出现的系统问题。
陈山鸿认为,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县城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应先选择最基本的最需要的子系统,比如交通信号和道路监控系统。
市属所有县域都建设有智能交通系统,这本身就是株洲交通管理工作水平一流的集体表现。
停车管理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原因也具有普遍性。如何解决?
除了持续整治乱停车外,想方设法增加停车位成了目前多数城市为数不多的缓解方法。但如何增加,却也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和协调能力。株洲的方式是多管齐下,缓解停车难,不仅利用部分道路富余空间在车行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施划临时停车泊位8000余个,还利用道路与两侧建筑物之间的规划控制地带施划停车泊位3000余个。绝对数字很大,但是相对数字就很小了,所以协调一切可利用的停车位就成为一项难度很大,但却又不能不为的一个任务。在国内,已有郑州、株洲等几个城市要求市属非涉密单位无偿开放院内停车场,满足社会车辆的停车需求,株洲此举又腾出了3700余个车位。
值得一提的是,株洲对特殊人群的停车需求,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19个残疾人停车位、265个出租车专用泊车位、75个交警执勤车泊位,尤其是交警执勤车泊位,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避免市民对于公务车乱停车的猜测和指责。
写在后面的话
株洲之行,科技应用的成果在意料之中,株洲市交警支队应用科技来管理交通的历史以及县域智能交通系统更让人印象深刻。一套好的智能交通系统,就应该让使用者忘了它本身的存在,成为一种必需,成为一体。而好的使用者,在于关注于细节,能否提供更好的需求建议。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交通管理中,这个定律同样有效。相信如果每个城市都有对交通管理十分重视的政府和交警支队,每个交警支队都有入株洲这般专业而前瞻的领导,那么交通管理与科技的结合,一定会结出"畅通"的果实。
最后感谢株洲市交警支队对此次采访的支持,感谢周跃飞副支队长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言志红所长对此行的关照与支持,感谢马育春高工在寒冷的初春提供着全程支持。感谢他们对中国智能交通杂志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注,也感谢他们对整个智能交通产业的关注。有这样的应用方,智能交通事业一定会健康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