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已经有深圳、苏州、北京、南宁、海口等地开始探索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对这一平台建设应用的讨论也开始增加。
据ITS114了解,信控行业在目前还是一个市场相对分散的行业,尤其是前端设备,信号灯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信号机企业也很多(120+),多数省份都有分布本地信号机生产企业,但能够独立开发和完善系统、平台的企业较少。
对于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影响,ITS114编制了信号集中管控平台应用发展市场调查问卷,此次调查有75位同仁参与,来自22个省级行政区,大约有25位交管应用单位代表,占所有数据近三成。但没有收集更具体的数据,无法做出更为具体的数据属性分析。
一、趋势
信号集中管控的需求应该很早就有,且在各地推进“两化”以及信号配时优化过程中,这种认识逐步被强化,只是囿于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需求一直是需求,但没有被满足。现在不管是前端路口的交通流采集技术(视频、视频+雷达、地磁等),还是区域路网的整体交通运行状态(移动互联网、手机信令、浮动车等多源数据),以及处理这些数据的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都逐步成熟,加上“交通大脑”的助推,信号集中管控从“概念”逐步进入探索、实践。
如上图,趋势已经很明显,几乎所有人都看好其发展。或许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应用,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的应用,只有一个时间问题。对于应用方而言,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现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平台端能够对前端进行监测和基本的控制,满足交通特勤任务的需求,而更高阶的任务,是顺便推进绿波、区域自适应控制等更智能的应用。
其基本思路可以参照交管科技系统近些年的主要工作任务——缉查布控体系建设,这一体系是将省市县三级建设的卡口、公安检查站,全部接入一个平台,实现包括重点车辆、特殊车辆、套牌车等在内的涉车安全管控,服务于专项打击、精准缉查。信号集中管控,不需要省市县三级联网,只需要市一级联网管控,而且公安部交管局不太可能会出台文件要求信号全国联网,但为什么各大中城市还要探索推进?
实际上,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管理需求大于服务需求,也就是说路网的整体运行效率提升,并不在平台的主要考核目标中,让信号控制操作简化(傻瓜化、模块化)、打破某一系统的垄断/封闭、实现对于所有设备的运行监测、随时可根据需要完成交通特勤任务,这才是现阶段主要实现功能。至于重点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重点道路的绿波带设计实施和调整,都应由专业的团队来做,也没有先例将此打包在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建设应用中,如果说信号集中管控平台可以为这两个工作做点什么,可能更多在于对仿真和评价。
其次,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需求,也多在拥有多品牌信号机的大中型城市中。这些城市,由于历史原因,信号控制设备的建设、管理有多个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房地产项目自行采购安装信号设备的现象,像北京城区的信号设备到2020年初还有56个产权单位(还不包含郊县),信号设备集中移交给交管部门是其今年的重点工作。这56个产权单位,有多少个信号机品牌型号?这么多的品牌型号以及产权单位,会有利于提升其管控水平?显然不是。当然,在很多四五线城市,基本的两化工作还没做好,其重点可能更多在于两化以及少数重点路口的信号优化,谈信号集中管控平台显得还有些遥远。
那么,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建设应用,与信号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相反的两个方向吗?又或者如大咖所言,是部分企业、应用单位还没“学会走”,就想要“跑”?
假如这一趋势成为主流,市场将会如何变化?有多种可能,一是信号机行业可能面临洗牌,因为通讯协议封闭而产生的壁垒市场,将向更多企业打开大门;二是,对于不太“听话”的国外厂商来说,国产优秀信号机企业将是应用单位“敲打”其的最好工具;三是具备强大研发能力的头部企业、互联网企业相对中小企业而言,对这一市场机会,更有优势。但是中小企业是不是就此没落,还不一定。
二、技术
首先来看信号集中管控平台应具备哪些基本功能。要对所有设备实现运行监测,就要给所有设备建档,以及实现平台与信号机的连接,要实现从中心到前端的指令下发,就需要统一配置信控参数,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一路口数字化模型吧?要实现绿信比、相位差优化,统一信号控制方式、统一信号控制模型及调度算法,若是能做到这两点,或许就能实现信号控制系统的操作傻瓜化、模块化,用户就不用过多的学习理解信号机控制模型以及算法。
信号集中管控平台实现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实现与信号机的连接,那么如何实现连接?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直连信号机,二是通过信控企业提供的接口和中间件转接。很显然,直连的难度要大于中间件连接,因为现阶段信号机与上位机的通讯协议并没有做到统一,不同信号机品牌要一个一个地调通,即便厂家愿意开放,这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中间件连接,对平台要求相对也低一些,运行风险也小一些,推进的难度相对也要小一些。对于应用单位而言,具体哪种方式可能并没有太多所谓,只要用得方便、有效就行,但对于平台的建设方来说,就要考虑连接方式对建设难度、运行效果的影响。
现在的问题是,即便采用中间件连接的方式,也会遇到厂商不配合、不开放的通讯协议的问题,这就考验平台建设方的技术和实施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越大的城市(买方市场),遇到这方面的阻力要相对要小一些,而中小城市(卖方市场),遇到的问题也就更大一些。
最后,平台运行之后,势必会对不同品牌的信号机性能进行记录并评价,另外还可以对一些信号配时优化方案、绿波带运行等效果等进行考核评估,如何让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从哪些维度来进行评价,也就是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十分重要。
随着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的发展应用,或许也会助推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发展应用,这两者在城市交通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信号配时上“车”,同时,也可反过来采集交通流量用于信号优化,但这应该不是目前发展的重点。
三、市场
信号控制市场的特征,前文已经提到过,一是本地化需求较多,所以市场的集中化发展程度并不高,厂家众多;二是因为标准分散且并未统一执行,所以系统与系统之间大多是封闭的,这也阻碍了市场的集中化发展。
信号集中管控平台要解决的,也就包含以上的两个问题,一些大厂恃强自重,不开放协议是常态,对于甲方的需求也是公事公办,响应不积极,很显然不太适合“国情”。
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的出现,对于信号控制行业来说,很可能是一个改变市场现状的机会,有一定实力的研发型信控企业,大多都跃跃欲试。对于谁更适合来做信号集中管控平台,看调查的结果,大多数人选择“你行你上”,但如果不是第三方企业来做,而是业内的信号企业建设运营,让其他信号厂家开放协议、实现平台与信号机连通的难度也就更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既当运动员,又做裁判员”。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短期内市场空间可能会被压缩,长远来看,谁也不知道以后信号机会不会变成一种通用型的管道产品?就像现在的前端摄像机一样,所谓软件定义信号机现在又不是没有,中小企业很难与产业链条较为齐全的海康大华等企业比拼研发和生产能力。视频成为信号控制的主要流量采集设备之后,这种趋势就已经有所显现,视频流量采集设备因为其功能的丰富以及环境的普适,以及管理者对于可视性的偏爱,让能研发生产信号机的视频企业更具有优势。只有单一信号设备的企业,在面对集成设备企业的竞争时,往往没有多少胜算,更何况,后者在公安交管领域的渠道耕耘,要远胜于前者。
但好在市场是分散的,大中型城市有集中管控的需求,但对于非常多的四五线城市而言,几十台就算是大项目,几台、十几台是常态,智能化要求也不高,且要求就近的本地化服务,这种较为分散的需求,仍能养活不少中小企业。所以,信号集中管控平台发展,会不会伴随着中小信号机品牌的逐步消亡?这是个需要长期观察的问题。
ITS114按:
本次的调查问卷编制得到了重庆攸亮科技戴高老师的指导、校对,特此感谢!调查报告为ITS114根据问卷结果分析撰写,限于专业知识薄弱,如有谬误,敬请批评;最后对所有参与此次调查的行业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平安健康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