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开展道路交通违法大整治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新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也已实施二年多,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有了尊法、守法的意识,文明、有序、礼让已成为道路通行的新风尚。
从近日出炉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德地图、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来看,上海告别了中国10大拥堵城市之列(去年第8),道路通行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今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8.7%、13.2%、2.6%,未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交通事故。
破解“堵城”难题,是上海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城市的环境离不开交通环境,城市的管理也离不开交通管理。致力于“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交通环境打造,2016年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公安交警部门聚焦交管难题,严格执法管理,依托科技创新,精细管理手段,推进社会共治,取得了今天有目共睹的成效。
一|久久为功,全维度推进道路交通大整治
大整治以来,紧紧盯住影响道路安全和畅通的交通违法行为,始终坚持纠处力度不减、执法标准不降,直面交通顽症,将“最严执法”全维度延伸。
一是不断固化机动车违法治理成效。保持对机动车“三乱一逆”等突出交通违法的严查严处,并将大型货车肇事肇祸、机动车乱鸣号、机动车噪音扰民、“僵尸车”顽症等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执法重点,依托“视频+实兵”“队所联勤、队社联动”等工作机制,会同街镇开展“僵尸车”滚动治理,联合环保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通告》,有效打击“炸街”顽症。
二是向非机动车、行人延伸执法整治触角。针对电动自行车无牌上路行驶、闯红灯、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开展专项治理,持续加大行人交通违法“累进式”执法力度(即首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及以上处罚),持续不断开展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整治全市统一行动,创建规范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行为示范区域(路段),推动交通秩序持续好转。
三是从严推进交管难点治理。紧盯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快递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外卖骑手“一人一车一证一码”、人员记分管理、推进“上海市快递外卖骑行安全监控平台”建设等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积极会同交通、路政、安监、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就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开展联合调研,通过以打促防、以查促管,强力推动重点运输企业源头监管,消弭道路安全风险,纵深推进本市交通安全防范和隐患治理工作。
二|科技赋能,多角度打造“智慧交通”样板
依托“智慧公安”赋能,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入交通管理,打造智慧交通的“上海样板”。
一是坚持科技升级,推动道路交通智能调控,有效提高区域通行效率。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先后在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国展中心周边共33平方公里区域内,试点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智能诱导交通参与者,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会同市交通委等部门和高德、百度等相关企业,研发路径诱导大数据分析模型,引导交通参与者合理选择出行线路。
二是坚持执法创新,探索研发新型“电子警察”,稳步提升非现场执法能力。不断织密非现场执法网络,逐步推广多功能、复合型电子警察,研发应用“声呐抓拍机动车噪音污染”“不系安全带”“驾车打手机”“隧道不开灯”“右转不让直行”等新型“电子警察”开展执法管理,进一步营造严管氛围,净化道路交通环境。针对非机动车交通违法治理难题,探索推进基于RFID技术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非现场执法系统,目前全市已在外环线内的重点路口、路段完成了RFID采集设备的建设安装,为5.3万辆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电动自行车完成电子车牌的换发上牌工作,并于2019年7月1日起开始正式执法。
三是坚持数据融合,加强后台分析应用,精准清除道路交通隐患。拓展全市监控卡口覆盖范围,提升感知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打击“假套牌”嫌疑车、克隆出租车、“失格驾驶员”等违法车辆和人员。会同交通部门、行业主管单位、相关车辆企业互联共享本市长途客运车、危化品运输车、渣土车等重点车辆GPS动态监控数据,并运用车辆的实时运行数据查处超速、违规运营、闯禁区等违法行为,有效消弭一大批道路交通源头隐患。
三|精细管理,立体化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充分发扬“绣花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一是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小改小革提升效能。“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交通组织一个一个路口改进”,通过路口重新设计、优化信号控制方案,减少交通冲突点,实时跟踪市政工程沿线流量变化,动态调整交通组织方案,因地制宜应用潮汐车道、可变车道、单行道、直行待行区等手段,实现路网资源最大化利用。对标志标线进行小改小革,对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交通标线进行调整,减少连续变道现象,安全隐患得到消除。对全市高架104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下匝道进行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制定“一点一方案”,“上下联动”确保主动脉畅通。避免和减少道路施工建设对交通的影响,以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为例,武宁路为主干道路,机动车流量较高,并没有简单地对武宁路进行封路施工,而是会同区政府及建设、施工单位,通过细化施工阶段、新建临时交通便道、设置可变车道等措施,使武宁路能够满足基本的通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二是打通断头路,改善慢行交通环境。密切配合市交通委持续开展区区对接道路打通工作,积极改善区域交通出行环境。2018年共辟通11条、约13.98公里断头路,2019年计划打通涉及9个区、共11条断头路。对本市新建的城市道路,要求保障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将建国路、复兴路非机动车单向通行调整为非机动车双向通行,完成了中环线地面道路部分路段增设非机动车道工作,有效缓解了非机动车出行矛盾。
三是错时共享停车资源,聚焦民生改善交通环境。积极会同相关属地政府、职能部门,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问题。除在有条件的道路增设时段性道路停车场、夜间道路停车场外,还采取如积极挖潜,补建、增建停车设施,协调将闲置用地开辟为临时停车场,利用小区与周边商务办公楼、医院等停车需求时间的差异,错时利用、共享停车设施等,把各类停车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目前,本市共设有道路停车场2300余处,泊位9万余个。其中,为缓解居住区停车难问题的夜间道路停车场116处,可停靠机动车约3300辆,缓解接送学生上下学难问题的临时道路停车场273处,可停靠机动车约5900辆。另外,为缓解出租车上下客难,设置公交车站出租车上下客点3000余处,为缓解出租车就餐难问题,设置出租车就餐点40余处。
四|合作共赢,宽领域实现交通社会共治
打通交通安全相关环节中各部门、行业、企业、个人的联系,推动机制创新,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城市交通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一是压实企业责任,源头防控道路交通事故。坚持“事前隐患清零、事中路面管控、事后深度调查”, 着力加强大型车交通违法整治和事故防控工作,加强与“第三方安全监测平台”合作,实现对“两客一危”车辆的全天候实时监控,聚焦源头管控和隐患治理,落实对大型车事故风险的有效防控。今年以来共对48起道路交通事故开展深度调查,已对20名企业法人代表、安全负责人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罪名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19家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对8家企业分别处以1万元罚款。
二是推动警企合作,实现交通难点社会共治。紧盯网约车、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热点难点问题,推动警企合作和社会共治,创新“问题网约车大数据筛查”“共享单车数字化管理,以及外卖骑手“一人一车一证一码”、人员记分管理等安全管理措施,组织28家快递外卖企业联合签订骑手交通安全联合承诺,推出十大交通安全举措,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挂钩”信用记录,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人的有力约束。目前公安部门已将10类126种交通违法行为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今后每年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纳入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同时加强对信用信息的应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也会查询公安交通管理信用信息相关记录,作为对行政相对人申请事项的办理参考。
上海虽然暂时退出十大“堵城”之列,但面临的交通形势依然严峻,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压力仍十分巨大,人多(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车多(注册登记机动车总量超过400万辆,常驻本市外省市号牌机动车约180万辆,电动自行车超过900万辆)和道路资源匮乏(道路总里程18546公里,路网总密度2.93公里/平方公里)的矛盾难以调和,大型货运车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和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未得到根治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
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进交通违法大整治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绣花精神、保持卓越追求,为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