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廖海波蒋宁静吴振元何丽男梁玉婷
数据整理/张明远刘娟
问卷设计/调查执笔:董海龙
3月阳春,做好一年发展计划的行业精英们,现在已经在路上了,扩张的扩张,调整的调整,重组的重组,一片繁荣向上的勃发之气。
相比2013年,2014年虽没有示范项目的刺激,没有大项目的公开招投标,但三部委签发的《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依然让很多企业感到了重重压力,其中对终端前装化,运营管理规范化,以及处罚细则都有明确规定,这将是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的一道圣旨,却同时也是促进集中化的又一次政策努力。此外,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也将全面推广,货运车辆的终端集中装车,将是2014年最大的惊喜,但这些惊喜却很可能只针对少数人的,其他企业却可能是惊吓。
一直在路上。一年一度的调查报告,年年相似,岁岁不同,一周整理,多人心血。从2008年开始做起,坚持到现在,亲历着行业发展,见证和纪录着行业荣光。我们的行业最早被称为GPS运营服务行业,企业也称之为GPS运营商,沿袭到现在,也依然有很多人称之为GPS运营商,后来有了北斗,我们率先在行业将大会和调查,都更名为卫星导航运营行业或者卫星导航车载运营行业,也已渐渐为大家所接受,也许以后我们要更名为商用车车联网运营行业,概念和范畴更广,更贴近时代,贴近行业发展的实际。
每年的问题,有许多相同,也有一些不同,但我们想要为行业做些事情的心态,或者说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的目标,没有变过。我们深信这年复一年的调查报告是有益于行业发展的事情,是这个行业发展史的刻度,而我们也仅希望来年我们邀请您回复问卷时,能够支持一下,耽误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此次调查,收到回复有41余家,能够在多大程度真实反映行业发展情况,我们也没底,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一定是有价值的。
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我们的行业朋友,感谢你们在行业的坚守,有你们的努力,才有今天行业的成熟。在此,唯有更多的做有益于行业之事,唯有更多的推动行业交流,才能聊表心意。
鸣谢:(共计41家)
一、深圳市易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涛
二、天津市新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子琳
三、新疆烽火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鸿基
四、重庆市索美智能交通通讯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新汉
五、广东长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建国
六、昆明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郑锦坤
七、海口全球星科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伟
八、吉林省北斗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平
九、湖北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跃先
十、汕头市通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汉彬
十一、安徽星空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毕杰
十二、河南永明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宪
十三、河南中交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盖家红
十四、河南新飞耐特电子科技总经理薛光辉
十五、秦皇岛轩易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涛
十六、河南宇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林
十七、上海玥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宝文
十八、帝博(厦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渊
十九、长沙宏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海波
二十、杭州星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汤仲援
二十一、重庆金坤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渝洪
二十二、嘉兴信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岚
二十三、浙江京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华
二十四、内蒙古中寰卫星导航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如强
二十五、安徽瑞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瑞
二十六、江苏大运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秋一
二十七、上海越德计算机网络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金超
二十八、江苏快鹿赛格车圣导航科技有限公司镇江技术服务分公司总经理蔡延成
二十九、中煤地(西安)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雨
三十、唐山市冠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
三十一、内蒙古天迅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潇勇
三十二、长沙普天鑫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芸
三十三、内蒙古誉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刚强
三十四、连云港天泽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铓
三十五、江苏傲世星网导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林
三十六、江西九江长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译
三十七、徐州天泽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文灿
三十八、大庆锦华联电子信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白光宇
三十九、山西省天眼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沈泓成
四十、上海英杰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陆春梅
四十一、江苏中九星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利宁
一、运营车辆保有量及新增车辆
此次调查,8成左右的运营商是第一次接受调查,多数是地方性的区域运营商,尽管如此,运营车辆保有量超过2万的运营企业也有两成五,11家企业。这个数据应该能代表整个行业的情况,这些企业基本上就是行业的中坚力量,每个省有两到三家保有量超过两万的运营商。
本次调查,中交兴路、赛格、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亿程、伊爱、天泽星网、天地通、九通、网阔、中寰卫星、航天科技、华强等等全国性的大型运营商多数没有参与,这些金字塔尖的企业,要么是在行业沉淀已久,要么在省内具有控制性地位,要么随国家政策强势落地到各省份。类似航天科技这般,纯粹靠政商运作而扩大规模的,只能是凤毛麟角。
我们无从得知2013年整个运营车辆的增长总量,但可以确定的是,中交兴路在2013年应是入网车辆最多的运营商,北斗车载示范工程10万保守估计有一半以上入网中交,再加上,后续实施的全国货运公共服务平台接入,中交兴路在几个示范省都是主要接入企业,中交兴路一年接入的量,是很多企业十多年都不能达到的规模。中寰卫星旗下的内蒙中寰,也有8万台物流终端项目,但闻听2013年还未正式铺开,除了2013年进行过一次公开招标外,再无公开信息,据了解是到今年才会全部安装到位,且终端设备与传统的设备会有更多创新,更符合物流行业的特点。
随着全国货运公共平台的普及,各省市选择有限的几家运营商作为省级平台接入企业,各省市当地的中型运营商肯定将受益于此,已知长沙宏地,贵州艾柯思科技,贵州科海新技术等本地运营商受益。
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集中化将导致新增入网车辆将向金字塔尖的企业集中,以往由中小运营商占有的公务车、出租车、公交车等市场,都将更多的以集成项目的形式招标,流向大中型运营商的可能性加大。货运物流车辆,将在政策的驱动下,也将向集中化方向发展。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中小运营商的目标应该是使得保有量维持现状,并争取在细分车辆的深耕以及私家车类型上有所突破。
整体来看,我们行业还是沿着政策驱动在发展,不论是两客一危还是公交出租,还是校车公务车,还是行业久攻不下的物流货运车,甚至连驾培车辆,最后都是由政策强力推动才得以成规模。政策红利能够稳固行业根基,但未来一定是满足了用户更多需求的企业,才会长久的生存下去。
二、主要入网及增长速度最快的车辆行业
2013
2012
对比2012年的调查结果,最明显的差别就是物流车辆作为最主要的入网车辆占比继续上升,从近四成上升到五成,41家受访企业,有24家选择了物流车辆作为最主要的入网车辆,19家选择了物流作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车辆类型。相对应的,客运、公交车辆的占比就相应降低了。
这也对应着上文所讲,政策刺激着营运车辆最后一块金矿--物流货运车辆。从3月1日山西隧道危化品车辆爆燃事故的责任认定来看,暂未追究卫星导航运营商的责任,但其中提到了物流车辆"挂而不管"的情况,下一步势必将加强对挂靠车辆的管理,而在现阶段,将物流车辆全部公司化无望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监管,物流车辆的监控定位以及运营服务,将会越来越严格,在责任考核倒逼的前提下,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对此也会更加用心。
由此可见,物流车辆在2014年仍将会是主要入网的车辆类型,毕竟用户基数在那里,以及更多的监管压力。
还是得问,下阶段的主要入网车辆会是哪种?除私家车外,其他车辆类型的基数都太小。也许公务车改革,会给市场带来一定规模的增长,但那也基本上是大中型运营商的蛋糕。
如未能在新的车辆领域进行开拓,下一步只能
守着已有的入网车辆靠3~4年的更新周期更换终端了。三、物流车辆入网的类别
调查结果证实了我们去年的判断,危货运输车辆的入网量持续走低,毕竟这是个被政策刺激过太多次的车辆领域。现在交通运输部不仅在推全国货运公共平台,还以浙江为基地,在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前者是对长途货运车辆的强制接入,后者很可能还将推动城市内快递、物流车辆的终端安装。
四、北斗
2013年作为北斗民用化元年,从各方面的关注度来看,北斗无疑是行业发展的年度关键词。示范工程这项政治任务圆满、超额完成,8万的任务最后接近11万,同时带动公交、出租、公务车等领域换装北斗,全年在30万左右,足见示范工程的政策影响力。当然,全社会铺天盖地北斗高科技的舆论支持,也为拉动北斗终端的需求打下基础。
从数据来看,新装终端中,北斗终端在10%以下的运营商相比2012年大幅下降,下降至不足四成,而超过换装北斗超过50%的运营商超过了40%。
这依然是政策带来的刺激效果,在北斗车载示范工程的终端价格3~5倍于GPS终端的前提下,示范工程能够圆满完成,这绝不是市场化的结果。好在示范工程结束后,有关终端厂商在北斗终端上的生产能力上,迅猛增长,价格战随之而来,北斗终端的价格迅速下降,但依然要高出GPS终端一截。回顾2012年的调查结果,认为示范工程会带来北斗终端价格下降的企业高达85%,认为会迅速下降的超过23%,看来业内对终端行业的价格战已经见怪不怪了。
即便如此,运营商对于北斗终端的价格依然不太满意,毕竟1000左右的出厂价,要比GPS的高出两三成,量少还不会特别在意,量大就是个比较可观的数字了。当然,目前北斗终端过检的企业高达100多家,300多个型号,在面对有限需求时,价格战几乎是唯一的可能。
尽管从调查来看,高达95%的运营商认为2014年北斗终端会得到大规模装配,但2014年并无重大利好北斗的消息,而且国家对于北斗民用化导致大量资金集中于车载、交通领域,将可能会考虑调整政策,下一步北斗民用化在交通领域的如何进行,目前看来,只能靠既有政策的拖尾效应,以及北斗终端的价格下降了。
五、终端
我们多数人都享受过预存费用送手机的"福利",但是当涉入我们这一行业的电信运营商将此复制过来,这个"福利"就不知如何面对了。论财大气粗,谁也没办法和电信运营商相比,怎么办?只能跟随了。问题是,同质化的运营服务,能维持多久?每个月收8块、10块的运营费用,能支持一个企业长久发展?
车载终端作为一个政策要求下的必需品,若不能真正为运输企业、司机带来效益和便利,白送有人要,但能用多久,谁知道?服务缺乏粘性,就像电信服务一样,谁家送的手机更好,套餐更优惠,再换个号码有什么问题呢?
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调查结果,是该乐观呢,还是该悲观看待?
整个行业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政策压力,尽管这个政策很早就曾出台,而现在只是再重申而已。3月初由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签发部长令发布《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再次明确规定,"旅游客车、包车客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在出厂前应当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如果能彻底贯彻,对于终端生产和运营商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们怀疑这一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两客一危车辆的终端前装化喊了两三年,重货、半挂的终端前装化从去年也开始了,但效果存疑。早就听说一些客运车辆安装三四台终端的"新闻",一个用来应付检查,一个用来企业监管,还一个司机自用导航,着实有些黑色幽默。终端前装化,对商用车厂是一个挑战,毕竟商用车的使用寿命再短,也不会比现有车载终端的使用寿命短,商用车厂必须要使得终端的质量能够与车辆一同寿终正寝。其次,商用车生产出来后,其应用方相当分散,对信息化需求的要求也非常分散。商用车终端前装化,对车厂来说,有些吃力不讨好,成本升高,还无法保证其使用率,更难采集其使用数据。
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人对前装化持怀疑态度,或者是抵触情绪?
六、平台
截止目前有7个批次259个平台过了符合性审查,第八批49个平台正在公示中,也就是说总共只有300余个平台通过了符合性审查。审查工作是从2012年初开始,平均一年130个左右的审查速度,按照这个速度,还要3~5年才能初步审完。从调查结果来看,因调查对象的不同,结果也有些不同,中小运营商对符合性审查并不太热心,也许挂靠,借其他企业资质,更省时省力些?
依然是政策性的平台接入,已接入和计划接入的企业接近8成,但还有两成多点的企业不愿意接入。原因可能一是主要业务不在货运,二是认为接入工作复杂和费力,所以不愿接入。全国货运公共平台是继重点车辆联网联控平台之后,运营车辆大一统的联网管理平台,大势所趋,大势难挡。毕竟我们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政策驱动型的行业,离开了政策,不知道多少企业难以为继。
还是有不少企业认为部标起到了准入门槛的作用,如果让终端企业来做这个调查,或许又是另一种结果。一是运营平台的符合性审查更为复杂,时间也要更长,相对来说,现在通过符合性审查的平台数量与需求总量的占比还是偏少,同时政策对于平台监管的要求更高。这或许就是运营企业认为部标起到了准入门槛作用的原因吧?
但我们看到还有近4成的企业认为标准不太管用,这些企业一部分是没有通过符合性审查,在市场竞争中被无视,也有另一部分,通过了审查,但依然需要面对激烈的价格战,10块的月服务费,谁能受得了?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EXLIVE平台的未来发展做的调查,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是有不少人支持这种通用型平台的发展,其中包括大型运营商,当然更多的是中小运营商。通用平台对于缺乏规模优势、缺乏技术储备、缺乏定制开发能力的中小运营商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对于该平台的介绍,敬请查阅本刊2013年11月刊所刊发对EXLIVE平台总经理于雷的专访,了解下于总对于该平台的经营思路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通用平台和大型运营商所推出的挂靠平台更容易让中小运营商接受,不会有受制于人的顾虑,同时有可能满足政策的监管需求。从这一方面来说,通用型平台值得长期看好。
有40个受访者对此作出了回复。至少从回复来看,有八成多的企业有通过收购、控股其他运营商来实现扩张的欲望。行业依然处于一个混沌混战的发展时期,尽管集中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即便如中交兴路这般来头,即便赛格在行业如此老牌,也没有振臂一呼,四方响应的实力和影响力,地方利益藩篱不破,既有竞争格局也就难破解,很类似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虽有中央政府,地方都督却到处都是。
也许我们应该追问,企业愿意收购和重组中小运营商,目的是为了什么?是扩大既有车辆规模?还是通过收购,来减轻价格战的压力?还是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数据?
相信业内大多数企业的核心资产还是在网车辆规模与政商人脉,其他比如品牌价值、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等,对于中小运营商来说,都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发展阶段。所以,收购中小运营商纯粹就只是为了在网车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行业没多少重组和并购的原因。
但是未来不排除类似航天科技这种企业,为整体发展战略,进入车联网领域,然后通过控股或者收购实现快速进入和布局的可能;此外,类似EXLIVE这样的通用平台很可能会被资本看中,帮助其扩大规模。
还有一些只对数据感兴趣的企业,或许也会通过资本运作来进入到某一些企业,从而获取其车辆运行和位置服务的数据。
与收购或者控股相比,接受中小运营商挂靠,借资质给对方,同时可获取对方的车辆数据,这似乎是一个更适合现状发展的处理方式。从回复来看,有六成多的企业已经有中小运营商挂靠他们的平台,但我们之前的调查结果是,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通过了部标审核,所以要么是有企业愿意挂靠在没有通过符合性审查的平台上,要么是有企业虚报了数据。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小型运营商,或者关系掮客,将车辆运营服务全部转给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运营商,自己从服务费中抽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竞争越激烈,这种情况就会月经常发生,直至他们退出。
七、新需求、新应用
相比2012年,2013年的各项服务选择占比更为平均,没有一个选项超过了20%的得票率。选择车载视频监控作为新服务需求的百分比下降超过一半,这还是因为政策的原因,2012年所发生卧铺车重特大交通事故,促使交通运输部出台政策,要求卧铺车和长途客运等车辆强制安装车载视频监控,所以2012年车载视频监控是最热门的一个服务和产品需求。即便到了2013年,依然有不少企业选择其作为新的服务需求种类。
相比较2013年,有所增长的类型是,OBD和双向物流信息以及其他定制服务。OBD无疑是2013年行业的一大热点,满足了车联网的一部分属性,相比较之前的GPS+LED、一键通等,OBD的科技成色似乎更足一些,更容易让人说故事,说客户体验,说服务粘性。但实际做得怎样,行业自有评判。即便OBD是发展大方向,但也受不住这么多企业一齐上阵,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蜂拥而入,炒来炒去。
物流信息化方面,不止一家企业陷入瓶颈,或者遇到挫折,有坚持的,有暂时中止的。也许物流信息化,尤其是物流供需信息平台和网络,不是业内这般体量的企业能完成的,物流涉及到的各方利益根深蒂固,利益格局难打破,即便是政府来推广,也不一定能成功。据了解,已经有企业在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在推动自由流动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但个人很怀疑这会不会给人作嫁衣裳,就像打车软件领域的摇摇招车等,尽管破局者是他们,但成气候的却是移动互联网巨头所控制的快旳打车和滴滴打车。但行业迫切需要有企业在物流信息化领域有所突破,不管是与政府合作,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市场的力量,能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就一定会是英雄。
七、集中化
第一部分是是否看好业内的收购重组等市场行为,第二部分是是否认为集中化将成为主流。第二部分我们已不需要过多的解读,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趋势,从而步入到成熟期。
有意思的是第一部分,大家都看好行业内的重组和收购,但却鲜有类似的自发的市场行为。不管是上市公司如天泽信息,还是中寰、中交兴路、赛格、亿程等企业,都是如此,最多的市场行为还是在各地设立子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分公司,从而完善自己的全国运营服务网络。唯一特别的是航天科技,但多数还是通过合资成立分公司来实现布局。
去年的调查中,我们有提到产品供应商兼做运营的影响,当时有一半以上的运营商会有很大冲击,当时受访企业中还有一些企业运营和产品都做的企业。但2013年,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已经在剥离或者压缩产品生产,比如亿程和中导,从而将精力放到平台和项目获取上去了。亿程甚至在2013年还进行了产品代工的招投标,同时我们看到亿程不断参与各地的系统集成项目招投标,可见其重心已经转移到运营方面了。亿程自获得风投后,看起来很低调,但攻势却是地方运营商中最迅猛的一个。
2013年,最高调的一个跨界进入者是航天科技,在六七个省设立合资公司,来势凶猛。航天科技有央企背景,政商关系高大上,在几个省都是直接与省级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然后与当地国资、国投设立合资公司。加上车联网是其战略发展方向,而且现在也没有暂停的征兆,看起来似乎影响更大,业内对此似乎更为担心。
从大中型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航天科技的威胁肯定要大于产品企业兼做运营,从中小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则可能反过来,市场地位和地域不同,对此的感受一定会有所不同。
对比去年对于运营企业数量是否达到饱和的调查,这个调查更为细化。去年认为达到饱和和没有达到饱和的,都在四成左右。而今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新进入的运营企业仍有不少,看来,还是有不少人认为这个行业未达到饱和。
不同的地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了解。经济发达地区的运营商也许对市场饱和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价格战,撬客户,让他们深受其害,却又不得不也加入其中,欠发达地区的运营商则对此感受没那么强烈,尽管潜在入网车辆不多,但相对来说,进入者也不多。
八、数据(以下略)
九、新业务
十、创新
十一、态势
十二、2013年中,有哪些行业大事件、创新让您印象深刻?2014年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