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交通概况
深圳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面积仅为395.81平方公里。截止2007年底,深圳现有道路总里程约5250公里,按照4%的建设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能达到5900公里,届时车辆密度将超过390辆/公里,远高于国际标准极限值240辆/公里,城区和重点路段的密度更高。深圳市交通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5.86万人次旅客进出深圳机场,5.86万个标准集装箱在深圳港吞吐,572万人次市民乘坐公交,3万辆货柜车进出口岸,135万辆机动车行驶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同时据最新统计数据,深圳每日有超过600万人乘坐公交出行。
2008年4月,深圳交通管理部门在回应人大代表对于质疑交通执法手段时曾回应,深圳交通管理的对象包括200余万驾驶员、130余万辆机动车、30余万辆非机动车,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民警仅有182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福田大队为例,管理范围78平方公里,仅有民警241人;辖区仅十字路口212个,而晚高峰警力正常最多可安排135人,可管控70余个十字路口,其余100多个十字路口和交叉进出口只能安排巡逻岗;宝安龙岗两区的道路,管理警力则更捉襟见肘。按照近三年警力测算,交通民警缺编过二千余人,目前交通民警人均工作量每天超过10小时,一线执勤民警更是达到了近13小时。
正因为交通管理环境量大且复杂,且人工执法力量薄弱,深圳市加大了科技研发、应用,从而使深圳市交通科技的发展应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有效保障了深圳交通的安全、快捷。不仅在规划上编制了《深圳市智能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深圳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近期工作方案》和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ETCC)、轨道交通应急指挥中心(TCC)及阳光政务系统组建方案,在单项交通科技产品应用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深圳交通科技产品应用现状
目前,深圳市建成了“一个平台、八大系统”组合成为指挥中枢。“一个平台”即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八大系统”包括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网格化机动车识别综合应用系统、干线交通诱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交通事件系统、智能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深圳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在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后,一度成为全国各地交管部门学习、参观的对象。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指挥中心在有线和无线通讯网络支持下,成为集信息、监控、指挥于一身的交通管理中枢。整个指挥中心依托交通信息采集及共用信息平台,包括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智能交通违章管理系统、机动车识别综合应用系统、干线交通诱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交通事件检测及预警系统和指挥系统在内的八大系统交织成一张高效、科学的交通管理网络。
指挥中心采集交通信息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281个专门用于监控交通状况的闭路电视监控点,可拍摄实时路况;二是各种车辆检测器自动采集的交通数据;三是110交通报警信息和路面民警巡逻反馈的信息;四是市民发送到交通电台的交通信息也会通过共享平台及时传递到指挥中心。此外,还可通过接处警系统、警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实时了解执勤民警的出警情况、警力分布等。
1、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深圳市交警局自主研发的满足交通需求发展的新型智能交通控制系统――SMOOTH信号控制系统于2003年投入使用,经过6年的完善和推广,目前已将全市1368个信号控制路口的921个利用GPRS技术纳入SMOOTH系统中央联网控制,每时每刻在后台都可以知道每个路口现场的灯色,并对故障报警信息了如指掌,极大地提高了交通信号控制管理水平。此系统常见的功能就是自适应控制。由于深圳正在大范围进行地铁施工和道路改造影响车检器的使用,尚未大范围应用自适应控制。目前在已使用自适应控制有40多个路口,这些路口安装的车检器每时每刻都在向控制机返回交通量、占有率、空间平均速度等实时交通数据,控制机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套适合当前交通流量的配时方案。据了解,此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路口有效绿灯时间,早晚高峰通行能力提高了8.9%,平均延误降低了17%,高峰延续时间平均缩短40分钟。SMOOTH系统的另一功能就是区域协调功能,也就是“绿波带”。目前,已在特区内58条道路和特区外25条道路的路段设置了125个协调子区进行干线协调控制,道路的主要交叉口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绿波带”,对区域交通状态改善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此外,深圳市交警局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研发出能够计算出正确周期的实时动态倒计器。2008年3月,先后在红荔/香梅,白石/红树林路口进行试运行。这种新型的倒计时器能够直接接收交通信号控制机实时发布的各灯色运行时间参数进行显示,对于实施动态优化控制模式的信号灯也能够完全适用。此外,新型倒计时器最高倒数计能够达到999秒。从路口实际运行情况看,倒计时器有效地帮助驾驶员及行人掌握信号显示时间,以红荔/香梅路口为例,平均每个周期可以增加15辆车通过,按1个小时计算,通行能力增加300辆。
2、电子警察:
1997年深圳福田新洲/红荔路口竖起了全国第一台电子警察(俗称“电子眼”),因为这一台设备,深圳市交警局科技处至今仍保持着一项全国公安系统的纪录,该处所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公安机关所获的全国性科技奖项的最高奖励。1997年6月,时任公安部部长的陶驷驹观看深圳“电子眼”查处违章情况后,对“电子眼”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7月14日,公安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23个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小城市推广深圳交通监控系统查处违章的做法。
电子警察经过12年的发展,从设备功能、执法对象、涉及领域、建设规模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扩展完善。比如为有效抑制快速路超速现象,1998年研发单点式超速电子警察,之后又基于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开发出区间测速电子警察;1999年开始应用闭路电视系统视频抓拍交通违法行为,2006年在深圳全市大规模推广;为有效查处货车在禁行路段行驶、不按车道行驶等冲禁令的行为,2003年开发出自动检测大货车冲禁令、不按车道行驶的电子警察,攻克了靠交警现场执法无法解决的难题。除了固定式全自动电子警察设备外,市交警局还陆续研发了路面民警手持数码摄录设备、车载图像监控系统等流动式电子警察系统。2008年3月,流动执法车开始上路执法。
据统计,目前深圳市固定式全自动电子警察数量已经达到2087台,覆盖全市800多个路口或路段,固定式电子警察的执法量占市交警局机动车执法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3%逐年上升到2008年的65%,流动电子警察执法量目前也占执法总量的22%,电子警察已成为交通执法的主力军。
深圳市近期又新增33处共66套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据了解,目前深圳电子警察数量达2000余台,覆盖全市各区约700余个路口及路段,实现了特区内外交通管理的同步衔接。
到目前为止,电子警察系统已覆盖全市6个区的主要道路,电子警察全天候监控管理的路口达800多个,每天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000多宗。电子警察的应用,提高了交通管理效率,弥补了警力资源管理的时间盲区。自1997年至2008年6月,深圳全市电子警察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595.8万宗,占整个交警局查处违法量的55%,相当于增加了1000多名路面警力。
经过不断完善,深圳的电子警察从原来单一地拍摄冲红灯行为发展到能自动查处超速、逆行、不按线行驶、大货车冲禁令等13种交通违法行为。深圳市交警局科技处处长林维望认为,回顾电子警察10余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种新功能都是围绕当前交通难点热点问题而进行研发的,比如出现大型车占用小车道上行驶造成拥堵混乱现象,就有了自动检测车辆不按道行驶功能的电子警察;出现车辆在单行线上逆行的现象,就有了逆行功能的电子警察。如果今后电子警察的功能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才代表着司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越来越强,交通秩序越来越好。
现在,在深南路上可以看到一种悬挂在路面上的新式电子警察,这是最新研发应用的悬臂式电子警察。这种新型电子警察可以实现多车道多相位同时监控,可以实施分车道抓拍。此外,目前交警部门正在着手研发将带有录像功能的电子警察,专门抓拍进入导向车道后跨实线变线的行为,近期即可投入使用。
4、区间测速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自2001年开始建设并不断完善至今,交警通过该系统侦破了交通肇事逃逸、假牌、套牌等案件489起。目前深圳全市已完成113个车牌识别监测断面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前端识别点的网格化布局,基本覆盖了市区内的主要道路以及全市重要二线关和三线关。
2006年,市交警局在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完成了区间测速系统,当年12月20日起正式开始对广深高速利用车牌识别技术对区间超速违法行为进行执法,使得车辆超速行驶现象得到极大的遏制,事故大幅减少,拥堵和行车缓慢的次数明显降低。广东省公安厅于2007年7月召开了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区间测速的应用和执法经验。目前测速区间已经增加到25个,主要分布在北环、滨河、滨海、南坪快速干道和广深高速公路。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10日,25个测速区间累计抓拍到6万余宗超速交通违法行为。统计显示,北环、滨河、滨海大道及南坪快速路等路段的机动车尤其是出租车违法超速行为大为减少,交通秩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5、驾驶员考试全程电子化
自2003年起,深圳市交警局根据信息系统数据前置延伸采集的建设思路,将全市120多家车行、近70家医院、约50个邮政营业网点等社会化服务机构纳入车管业务管理范畴。建设了车行资料录入系统和上门验车系统,车行通过系统联网的方式,可以把车辆登记注册的基本资料或车辆预约查验的资料传送至车管所提高了车管服务效率。医院联网驾驶人体检系统为每年约20万驾驶人提交身体条件证明提供了方便。
据深圳车管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新增机动车驾驶人以年均10万的速度增长,而在2009年1月―8月,深圳全市报名初学和增驾的驾驶人数达到12万,超过去年全年的受理量。目前,科目一、科目二考试已实现电子化,但科目三实际道路考试仍停留在人工考试阶段。受考试场地条件和警力所限,多达几十万人次的科目三考试均是利用周末和晚上完成。为了保证驾驶员考试公平公正、严格把关,深圳市交警局研发智能化驾驶人考试系统,成为全国率先全面采用电子化系统实现全科目考试评判和后台监控的城市,并于8月初开始推广。
据介绍,科目三考试电子评判系统是一套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卫星定位、惯性导航、数字化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考试设备系统。该系统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判与人工评判相结合的方式,可完成全部13个考试项目的评判工作,而整个核心的电子评判系统由场地项目、车载设备以及专用评判系统3大部分组成。
场地项目部分主要包括:在考试路段上设置起步、路口、掉头、直线行驶、变更车道、靠边停车、学校路段、公交车站、人行横道线等9大固定项目,并通过在项目区域安装磁传感器等设备检测车辆的碾压状态,进而判定车辆的精确位置。
车载设备部分主要包括:通过在车辆方向盘、车灯、刹车器、安全带等位置安装传感器,检测考生对考车的操控行为,同时在车上安装陀螺仪、GPS、惯性导航(INS)等设备实时监测车辆的行驶轨迹和运行姿态,以及超、会车过程中的车辆相对位置等。
专用评判系统包括:通过实时采集来自场地项目设备和车载设备的传感信号、车辆定位和姿态数据,通过评判软件实时判定考生在当前项目中的驾驶行为是否正确、合理,进而实现考试全过程的精确判分。同时,通过后台监控主机还可实时监控当前所有考试车辆的运行位置、考试进程及扣分情况等,必要时还可依据视频录像针对部分项目实施人工辅助判分,或针对部分特殊情况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
6、交通运输行业GPS监管平台
2007年7月,深圳开始建设交通运输行业GPS监管平台,为强化深圳市道路运输安全的管理力度,引导运输企业利用GPS相关技术提高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圳市交通局按要求将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接入到该平台,出租车、公交车、物流货运车等部分接入到该平台。2008年春运期间开始投入使用,2008年2月,深圳市举办了首届GPS接入交通运输行业GPS监管平台运营单位星级评定,深圳市交通局副局长马勇智和市信息办领导向慧视通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单位颁发了四星级和三星级证书。目前,该平台接入车辆的在线率基本上保持在80%以上。
截至2008年2月,该平台已接入包括25家运营商和5家自建平台运输企业在内的30家单位,各种营运车辆(含危险品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出租车、物流货运车和公交车)1.2万辆。
目前已完成该平台二期工程招投标,具体改造正在进行当中,二期工程由深圳市中心平台、各分局或部门操作平台、企业GPS数据传输接口组成,预期将实现在一个平台上实时监控全市出租车、公交车、“两客一危”(长途客运、包车客运、危险品运输)营运车辆。
此外,据深圳交通局公布的交通白皮书显示,深圳交通局的总值班室应急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了DLP大屏,接入了全市所有出租车GPS监管信号和4个重点场站的监控视频。
7、交通仿真系统
2006年7月,深圳市规划局与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宣布,由两单位联合研制的深圳市城市交通仿真系统已完成原理样机的研制。
据介绍,该系统前期研发耗时2年多,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中兴、华为等企业研发人员均有参与。交通仿真系统用模拟手段,再现真实的交通运行状况。研制中,研究人员在特区内设了94个数据采集点,并整合全市3000多部出租车的动态运行数据。目前采集的核心数据准确率可达80%,未来将增加数据采集点和动态数据采收集范围,最终覆盖全市。此外,这个仿真系统除能为公众提供交通出行实时信息,还可以为政府交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系统,可以了解某一道路、某一片区的车辆行驶特点,便于政府在交通管理时进行决策。在政府决策未来是否上马某条道路项目前,通过这个系统可科学地对建设可行性、建设期间周边交通如何协调做出决策。专家说,私家车装上这套系统,可方便避开交通拥堵点。系统完善后,车主出行前只要输入出发地与目的地,车载屏幕上就可显示走哪条路最快捷,甚至连目的地停车场情况都可一目了然。按照市规划局与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的设想,2007将在深圳的机场、车站、码头、口岸、酒店等公共场所建立触摸屏,未来视市场化情况,选择手机、上网及车载等方式推广,但据本刊了解到的情况该仿真系统大多用于政府决策,在大众应用方面基本停滞,仅在部分路段上的交通显示屏上看到道路信息。此系统可在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网站(www.sutpc.com)上察看。
三、深圳未来智能交通建设重点
为迎接2011年深圳大运会,深圳提出打造智能交通创新城市的U交通战略,预计将在2011年基本建成ITS,实现交通信息全市共享。
据悉,目前深圳市在信息采集方面,交警部门的车牌识别点和路面检测主要集中覆盖特区内。而干线诱导、停车诱导、智能信号系统在特区外和快速路、匝道控制手段尚未建立,缺乏统一的交通调控策略,面对频繁发生的大面积交通拥堵,急需提高综合交通调控能力。
深圳目前有1万多辆公交车,但安装了GPS的车辆仅2000余台。深圳通也只能采集乘客的起点信息,公交、出租车内部还没有应用视频监控。在交通信息服务方面,目前交警、交通和规划部门可分别通过各种手段发布交通拥挤、公交线路及交通规划信息,但各部门间信息缺乏共享,无法对交通信息进行融合、综合挖掘,市民出现所接受的交通信息极其有限。
针对各智能交通系统各自为战的局面,深圳将从6个方面入手,建设融合、协调的大智能交通:
1.GPS和视频监控客运车
基本掌控全市范围内居民出行信息,实时的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以及各类交通设施的空间信息和运作信息。在现有基础上新增420个车辆信息采集断面;全市约3万辆客运车辆的GPS和视频监控;全市干线交通网络、重点地区交通地理信息;重点交通设施的视频监控信息。
2.交通信息数据共享
首先实现交警、交通、规划部门相关数据的共享交换,并预留接口,再逐步扩展至更多部门,覆盖全市市直机关和街道办。
3.增140块干线诱导屏
近期深圳市将新增干线诱导屏(即交通动态提示屏),其中特区内新增54块,大运场馆周边增加60块,高、快速路灯主要对外通道上增加36块。在特区外400个主要信号路口增加机动车、行人倒计时器;在中信、世贸商城、华强北、会展中心、笋岗和大运场馆等6个片区增加停车诱导系统,接入约260个停车场3万个停车位的信息;利用道路检测圈和视频监控等设备自动检测事故、交通拥堵事件,并按照预案快速处理交通事故,减轻交通压力;大运道路交通系统等。
4.建110个公交电子站台
利用动态公交数据优化公交线网,提供公交信息查询,完善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的GPS和视频联网监控。建立110个公交电子站台,为乘客提供公交车辆位置和预计候车时间等信息;利用显示屏、触摸屏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等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提供公交线路换乘信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向公众发布公交线路和运营信息。
5.建全市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当前深圳交通系统需求处于迅速增长期,需政府采取措施,对各类动、静态交通信息与空间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城市交通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数据平台。近期主要建设覆盖全市交通干线网络、福田中心区和大运新城地区的交通地理信息平台。
6.市民多渠道查询交通信息
将交通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等可视化信息,并利用网络、手机、大屏幕、电台等手段进行发布,为市民出行、政府决策提供综合信息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