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凌佳佳
日前,杭州市科协、市计算机学会与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在市交警支队联合举办“智能交通科技沙龙”。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中电科技集团第52研究所、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浙江大华、浙江中控、浙江公众、银江电子等公司及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30余人到会,大家现场观摩了杭州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信息沟通乃至观念碰撞,协力为缓解杭州交通“两难”建言献策。
把公交优先的举措进一步落到实处
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陈洁行教授提出,公交优先问题不仅要坚持公交优先,还要强调公交优化,怎样做到便捷舒适。现在杭州居民出行的公交乘坐率只有20%,先进城市是30%-50%,国外在70%以上。如果能够倒过来,乘坐率达到80%,社会上的车辆就少得多了。我们很早就开始做研究,提出关于建设智能交通的建议有3条:一是建立共享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必须在技术上解决好系统整合、信息交换、深加工及其共享问题;二要完善全球智能出行规划系统,建议配合推广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与希腊、西班牙、芬兰、意大利、英国、德国等12家研究机构联合开发全球智能出行规划系统,提供游客信息服务;三要建设智能化公交网络,积极按照打造低碳交通的要求,研发建立实时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完善杭州智能化公交网络。
市城市规划局工程处处长、教授级高工杨茂成指出,杭州已多年没有大规模增加出租车的数量了,据说增加出租车会造成交通拥堵是原因之一,但是私家车的数量却以每个月一万多在增加。这边是政府产业政策鼓励买车,这边交通问题又要限制车辆。还有房地产的过度开发,一方面要限制交通容量,同时政府又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这很自然就引起了矛盾。我们经常谈公交优先只是在谈理念。要达到交通疏导的目的,首先要增加公交的投入,既要增加出租车的运力投入,又要增加和优化公交线路,优先投入资金用于增加公交车辆;其次要强化智能交通引导系统的建设,做到有足够的吸引力,创造公交的优越条件和数量足够的出租车,来分层次吸引市民放弃私家车而改用公共交通工具。
交通容量能否成为城市开发的否决票
浙江工业大学智能交通系统联合研究所所长董红召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反思交通问题并提出,交通拥堵是否本来可以避免或者减轻?发达国家城市曾经历的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之痛我们怎么能忘记?随着城市的发展,黄金地段不断被开发商建设成高层建筑,周围道路随之形成新的拥堵,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在做城市规划和开发决策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交通的问题,交通容量能否成为城市开发的否决票?如何在体制内有一个更好的结构使交通建设更合理更科学呢?城市建设是否需要交通先行或者与发展同步?以滨江和下沙的建设发展为例,交通问题其实是可以预测到的,但现在还是出问题了。城市建设也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交通先行还是城市先发展起来?如果没有规划好,以后治理付出的成本会更高。智能交通对解决交通拥堵来说功能是有限的,因为它在管理链条的末端。对交警来说他们也很无奈,而人们又寄托他们有更大作为。交通管理的主体是执法还是交通管理服务?这两个工作性质差别很大,执法要求坚决果断,而交通服务则更体现人性化,这也是交通管理方面的尴尬。治理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也不能忽视生活在阴霾下的城市,及由交通拥堵引发的更大危害。
分析出租车轨迹掌握交通变化规律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李石坚博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后指出,最近很热的一个词就是“智慧城市”。研究工作从GPS信息到动态地图,使用出租车数据来评估城市区域交通拥堵情况,利用出租车轨迹数据,根据出租车乘客上下车点的频率以及数量挖掘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热点区域;分析热点区域的吸引度以及出行模式,分析各个区域之间的关联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交通需求及变化规律,从而能找到城市两点之间最快的驱车路线。
控制城市规模,把城市功能分散
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齐同军认为,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控制交通拥堵首先要控制城市规模,并可以把城市功能分散,把不该在市内的机构(拥堵源)搬出去,通过一些交通拥堵评估机制,评价某个机构对拥堵的“贡献”。
市信息化办公室原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童汉清认为,交通两难问题已经存在11年了,各路专家一直在研究解决方案,用技术方法和思路去解决有困难,也解决不了。我们首先要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解决该问题,市委市政府要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考虑多个中心,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还有一点是要提高出行者的交通意识,包括开车者和步行者。交通信号布置需要完善,要增加单行车道,要从体制上创新,从根本上立体综合地考虑社会问题,配合技术手段来解决交通问题。
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卜琰高级工程师认为,科技只是辅助手段,根本是城市要有良好的规划,建立多个CBD区域,政府不要与商业争抢地域资源,企业和科技园区要建立在非交通繁忙区域等等。除了建立枢纽换乘中心,强制引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之外,不要在CBD区域设置停车位。在周边非主干道设立停车场和更多停车位,鼓励人们步行10至15分钟到工作场所,这样绿色环保又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