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治堵要靠智能交通
2016-02-16 09:14:53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 评论:0
不久前,一条“北京取暖季将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的消息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让不少首都有车一族惊出冷汗,拥堵与雾霾的关系也再次引发热议。
当下,中国面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大城市,并非只有北京。兰德公司在近期发布的一份名为《推进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质量指标和政策策略》的报告中就提出,广东现在的交通状况也不容乐观,交通拥堵成为阻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几大核心问题之一。不过,报告认为,不能把城市交通方面的诸多问题仅归咎于汽车,解决拥堵问题应将眼光放在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与城市规划观念转变上。
城市交通“死与生”
近年来,中国汽车保有量和产量一路攀升。兰德的报告指出,1994年中国的登记汽车数量只有约100万辆,到2001年、2008年和2012年分别增加至约780万辆、3,270万辆和1.2亿辆;2013年,中国的乘用车产量居世界第一,汽车产量从2004年的约250万辆,增加至1800多万辆。
重压之下,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北京尤为突出。麦肯锡2014年的报告《借力智能交通技术建设宜居北京》显示,北京居民平均上下班时间长达1小时44分钟,其中包括因拥堵耗费的28分钟。北京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峻的。
对此,北京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2008年,“全世界最严厉”的机动车管理制度开始实施,机动车尾号进入限行时代;2011年,摇号制度诞生,无数家庭投身到“车牌争夺大战”之中。尽管这些措施饱受诟病,但也令北京城看到一丝“生机”。尾号限行制度实施后,汽车所排放的温室气体(GHG)量每年减少了4万吨;车牌摇号制度亦使私家车出行年增长率从20%降至5%。
同样身陷“堵车”困境的广东,亦没放弃努力。兰德报告显示,为了使汽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出行更加便捷,广东诸多城市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不同地点的实际情况在工作场所配备路旁和路间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组合,使各类交通方式实现了更好的衔接。
都是汽车惹的祸?
中国各大城市的治堵举措层出不穷,但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尽管限行、摇号、调整交通规划等措施,都将矛头对准了“汽车”,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交通拥堵、空气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反而日益加重。
兰德报告认为,城市交通现状的构成元素并不是单一的,其与土地利用、环境、住房、经济发展等诸多要素密切相关。
交通问题的形成过程中,经济要素不可忽略。例如,我们无法回避和逆转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物质需求。英国建筑学家克雷斯维尔曾生动描述了1890年处于马车时代的伦敦街道的景象,其拥挤、肮脏、喧闹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今日的北京。按道理,汽车的出现本该扭转这一趋势,但问题在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一匹马不是被一辆汽车所取代,而差不多是十几辆,发展所需的空间、能量消耗和配套措施数量大得惊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城市功能区发挥更大作用或对城市有更清晰的规划,决策者们开始对城市道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却很少通盘考虑。许多城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街道先是被拓宽,再被改成单行线;桥梁先是变成高架桥,再是变成双层高架桥;为了给数量激增的汽车增加停放空间,大面积的土地被改造成停车场。
此时,就产生了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提出的“肯定反馈”效应,即一个作用力会产生反作用力,而反作用力则会反过来加剧产生作用力的条件,这个过程会循环反复以致无穷。在城市里,这一效应体现在:城市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区域必须使用汽车才能到达,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继而也就需要更大的空间来让汽车行驶或停靠。
因此,不能把城市交通方面的诸多问题仅仅归咎于汽车,仅对汽车加以各种“限制”,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智能交通是出路
兰德报告认为,要在不妨碍经济发展前提下,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机动性需求,只解决汽车问题远远不够,决策者们应将眼光放在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与城市规划观念转变上。
智能科技开启了解决交通拥堵的新纪元。在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协助下,车牌号码辨识软件、数字视频加上云技术和宽带,将成为改善交通状况的生力军。
兰德报告建议,针对所要实现的不同目标,决策者可采用不同的智能交通技术。比如,当目标是改善各种交通方式以及区域衔接时,应在区域内实施智能、互通的售票体系,提高使用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的几率;当目标是管理停车位的供需时,应为沿街停车点建立停车价格体系,并鼓励创业者开发用于缴费和提供实时停车空位信息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
同时,必须在交通管理方面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的智能一体化。一方面,运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提高现有运力利用率,通过技术手段对交通流量进行监控、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创建“智能管制”系统,包括IT项目管理、数据挖掘、营销推广等,让合作伙伴、科学界乃至普通市民等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参与,共同组成“管制矩阵”。
据麦肯锡预测,如果智能技术运用得当,未来几年内,北京居民上下班时间将平均节省15分钟,整座城市的GDP可增加6%,相当于1250亿元人民币。
此外,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要彻底打破“能治标就先治标”的短视思维观念。
兰德报告认为,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规划策略,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某一区域、路段、时段的拥堵问题而制定策略,结果往往是造成整个城市系统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汽车对城市蚕食的势头,激活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应更多地从提高城市多样性、城市活力等方面考虑问题,制定策略。
只有想通这个问题,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制定相应策略,中国大城市才会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活宜居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评论排行
- ·各省份卫星定位平台备案运营商的名单(...(4)
- ·访深圳市锐明视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总...(3)
- ·高速公路迈向大数据存储应用(3)
- ·关于征集“工信部V2X技术应用与频率需求...(3)
- ·立宇泰车载驾培终端定制服务(3)
- ·深圳泰首智能推出“车载移动电子警察”系统(3)
- ·访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方...(3)
- ·大同市区道路交通监控系统试运行(2)
- ·第七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2)
- ·2015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全纪录(2)
- ·gps道路与交通日常巡查管理系统设计方案(2)
- ·车货匹配APP的坑——一位物流人的吐槽(2)
- ·2016中国车联网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卫星...(2)
- ·大隐隐于市——盘点“最严交规”下的交...(2)
- ·三河市交警大队大气重度污染交通限行提...(2)
- ·十年探索路,一朝翔迅飞——访西安翔迅...(2)
- ·东莞长安镇“绿波带”智能控制交通信号...(2)
- ·iData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浅析(1)
- ·阜阳明年将实现出租车信息化管理 对服...(1)
- ·天泽信息入股南京宜流旗下网站运策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