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类O2O应用为何“停摆”
2015-10-13 21:10:42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作者:罗丹阳 评论:0
我一直关注停车行业,而萝卜停车是我认识的第一家此类创业公司。如今,该公司宣布放弃停车业务并转型,这让我颇感意外。今年1月初,在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一幢居民楼里,我第一次见到萝卜停车创始人肖遥和合伙人高占良,那时,他们刚刚租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引入了新的技术合伙人,准备大干一场。3月中旬,在一个主题为“即将爆发的停车软件”线下沙龙,肖遥受邀参与并发表演讲。事不遂人愿,“即将爆发”并没有如约而至,关于停车软件的讨论却越发沉寂了。不久前,肖遥约我碰面,他们已经终止了停车的项目。
数据是个大问题
今年年初,肖遥向我阐述了萝卜停车的一个线上“玩法”,即“一个数据+两个分享”:梳理北京市的停车静态数据,告诉用户停车场位置和价格等基本信息,然后通过车主和停车管理员两个主体分享空车位信息,提供动态停车数据。这个数据不能精确到空车位数,但可以显示“已满、拥挤或空闲”。
静态数据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来源,因为停车场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几乎为零,没有联网数据,地图类产品的数据也基本不能用,所以萝卜停车决定线下自采数据。从2014年5月开始,肖遥和高占良各自带两位同事,每天在北京城采集数据,包括坐标、价格、车位数、开放时间、包月价格、是否对外等。“总共骑坏和被偷了将近10辆自行车,”肖遥经常提到这件事,“但基于静态数据的内测效果并不好,用户不在意哪儿有车场,而是关心要去的车场能不能停、有多少空位。这给了我们两个提示,一是显而易见的需求未必是真正的需求,二是创业初期要学会快速试错。”而在我的理解中,快速试错也许是指不要采集完了所有数据再去做内测,有一部分数据就可以上线内测试试。
硬件环节差得远
依靠停车管理员和车主分享空车位数据,也很快被证明是个不靠谱的方法。萝卜停车曾经找了50个保安,为他们开发了一个微信订阅号作为后台,保安以红橙绿三个颜色上传停车场的空闲状况,每半小时报一次,每报一次都有奖励。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保安的流动性很大,推广时候要避开物业公司(因为物业公司并不支持),数据也不精准。肖遥说:“地下车库中某一层的保安并不知道另外一层的状况,更不用说保安无意或者有意瞎报数据了。”最后,萝卜停车回到了硬件,这也是肖遥今天依然坚持的观点——做停车必须有数据,想要有数据必须做硬件。此后,他们研发了一套基于云端的摄像头车牌识别和缴费系统,于是,停车O2O变成了B2B的生意。停车场没有替换现有设备的意愿,所以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摄像头和传输设备,更不用说架设设备过程中的硬件条件限制,例如大多数停车场没有网线。肖遥说,即使设备白送,一家停车场至少也得谈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拿下合作协议,这最终考验的是商务能力。
显而易见的需求未必是真正的需求。肖遥最开始想做萝卜停车,就是因为他开车来北京办事找不到停车位。那时候我和他的观点是相似的:在所有汽车后市场中,停车是个万亿元级别的细分市场(每年交易额确实非常可观),刚需且高频(远比洗车、保养甚至保险和汽车金融更高频)。但肖遥这次跟我说,真正高频的停车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想想你每天上班,基本都有确定的地点和包天或者包月的停车价格,在这个场景下,用户的真正需求是省钱——比如有更便宜的包月或者包天停车位。而且这个需求并不是完全刚性的,肖遥举了一个例子:萝卜停车谈下了王府井区域某地下停车场,800元包月,希望吸引在马路对面某写字楼上班的车主,该写字楼地下停车场的包月价格在2000元以上。但最终效果不佳,因为有些车主的停车费由单位报销,有些车主可以按每天60元的价格包天停车,算下来每月约为1200元,价格吸引力就不明显了。
在其他情况下,比如周末去逛街,找空车位的需求也并不是那么强烈。除非周围有特别方便的、可替代性特别强的停车场,否则用户还是要在这个目的地点停车。一旦选定了目的地,用户的需求可能是更便捷的移动支付、预约免排队进场。而要满足这些需求,一定要打通硬件环节。
既得利益者不让步
从整个O2O行业来看,平台的玩法看的是能不能快速调动供给和需求两端,供给端产权越简单,调动的效率越高;沉没成本越高,调动的积极性越大(比如Uber和Airbnb)。但这些规律在停车行业都不成立。整个停车业的产业链虽然不长,但能用混乱来形容。肖遥说,停车市场的供给端产权(停车场)往往属于开发商或物业公司,经营权可能承包给个人或者管理公司,而且可能还会再次分包。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商务谈判的时候,有时候负责经营的物业公司同意,却可能遭到产权方(例如房地产开发商)的拒绝。
“每个环节都得照顾到,差一个都拿不下来,产权问题太复杂,不支持病毒式扩张。另外,从沉没成本的角度看,停车场确实有空置,但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这个成本很容易被忽视。”肖遥表示,沉没成本指的是,这项资源如果闲置,会产生较高的成本,这项成本大部分时候就直接损失掉了。按照停车位总量与汽车保有量来计算,北京有一半的汽车没车位停,当整个市场供不应求时,停车场的产权方和经营方都可以坐地收钱,如果没有什么好的利益点可以撬动,他们对补贴也不敏感。
互联网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占据产业链上的一个关键点,然后坚持下去,等着市场爆发,在某一天打破原有产业链的结构。但在停车行业,切入点并不好找。肖遥说:“整个汽车后都是买方市场,只有停车是卖方市场,供给端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尤其在最需要停车服务的核心城区,它对效率的改善和流量的增加甚至是补贴都不太敏感。加上国内停车场的产权和管理权大多是分离的,专业连锁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不高,造成冷启动的时间太长。”
单一功能难做大
走到最后,肖遥认为,一个可能的路径是研发“硬件+SaaS”系统,帮助停车场减少人工成本,获取数据,做精细化的收益管理。例如,空闲时期降低价格、公布空闲车位,从而实现引流,增加收益并以此吸引用户,最终才有可能落入正向循环,才能铺开做平台。在这个判断之下,肖遥认为,路侧停车位由于不可能通过硬件获取数据(除非从政府层面推动设置地磁感应),短期不能推开;地面停车场大部分时候利用率很高,资源调配的空间不大,所以机会仍然在地下停车位。根据肖遥的估计,地下停车场管理机构的数量占全部管理机构数量的两成,但停车位数量却占了七成还多,这部分资源有错峰使用的空间。例如,小区地库的白天和商场地库的晚上,根据不同时段的车流量设定弹性价格,并推送给附近的车主,只要价格杠杆撬动作用足够明显,商业模式能够成立。
但这套商业逻辑成立的前提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数据量,需要运营方具备较短时间内在尽量多的停车场开展业务的能力。如果这是唯一可行的商业逻辑,且每个玩家都按照这个逻辑切入,停车业可能会出现割据的局面:一个城市里有两三家比较大的“玩家”,而不同一线城市都会有不同的“玩家”,最后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资本整合。毕竟在一款大型用车应用中,停车功能会极有价值。但这对于创业公司的商务拓展能力和硬件要求很高。肖遥表示:“单一的停车产品使用频率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比如回家后和上班时就用不着。单一的停车功能未必能成为入口级应用,将其整合到平台级应用里去,可能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相关热词搜索:停车类O2O应用为何“停摆”
上一篇:互联网+出租汽车: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
下一篇:中国智能交通规模可达2000亿元
评论排行
- ·各省份卫星定位平台备案运营商的名单(...(4)
- ·访深圳市锐明视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总...(3)
- ·高速公路迈向大数据存储应用(3)
- ·关于征集“工信部V2X技术应用与频率需求...(3)
- ·立宇泰车载驾培终端定制服务(3)
- ·深圳泰首智能推出“车载移动电子警察”系统(3)
- ·访苏州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交通方...(3)
- ·大同市区道路交通监控系统试运行(2)
- ·第七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2)
- ·2015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全纪录(2)
- ·gps道路与交通日常巡查管理系统设计方案(2)
- ·车货匹配APP的坑——一位物流人的吐槽(2)
- ·2016中国车联网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卫星...(2)
- ·大隐隐于市——盘点“最严交规”下的交...(2)
- ·三河市交警大队大气重度污染交通限行提...(2)
- ·十年探索路,一朝翔迅飞——访西安翔迅...(2)
- ·东莞长安镇“绿波带”智能控制交通信号...(2)
- ·iData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浅析(1)
- ·阜阳明年将实现出租车信息化管理 对服...(1)
- ·天泽信息入股南京宜流旗下网站运策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