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与观点 > 正文

4G时代 车联网生态崛起
2015-06-23 09:40:54   来源:   作者:    评论:0

  安吉星在业内人气很高,许多人认为它是跨国品牌成功落地中国的示范。
 
  正如每一个励志主角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安吉星背后那个绕不开的助力就是中国运营商的大力发展。杨小琳谈到,国家在移动网络基础建设上投入巨大,移动网络基站多、覆盖好,这样的客观优势直接促成了2G、3G向4G的转变,为车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环境。
 
  安吉星主打的概念是“有车就有网,下车不下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可以让你的车里有一个非常大的WiFi综合平台,并且可以覆盖到车周围15米的范围。周末驱车至城郊,直接从车上卸下一个烧烤架,连上车里的无线网络,边烤肉边在线看球赛,还不耽误刷朋友圈点赞,这才是真正说走就走的旅行啊!
 
  再往长远说,守着这样一个巨型WiFi,车厂根本不用费力想着如何更新车载设备。事实上,有了强大的移动网络支持,车载设备将进化为一个互动平台,车主可以自己下载更新,商家也可以与车载设备建立通道。
 
  杨小琳为大家描绘了未来的汽车使用场景:“汽车不能只是一个代步的工具,车是一个移动的、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想象一下,将来早晨出门,车子像宠物一样能够准确识别出主人,其他人想发动汽车都没戏;上了车自动导航去办公室,半路又在星巴克停下,因为它知道主人的早餐通常都是这里的麦芬蛋糕;车没油了?直走右拐,停车加油,刷完卡继续前往办公室,这一切都可以实现自动操作;下班累了?坐稳了,打个盹,车可以自己开回家。这样的场景,想想就觉得过瘾!
 
  还盯着乘用车这个死循环?out啦!
 
  “车联网其实已经进入一个死循环。”上海行适安汽车电子科技CEO杜平的开场白吊起了一众A粉的胃口。
 
  车联网的怪圈在于只有车厂在买单,而用户没有刚需不愿意买单,不仅活跃用户比例低,活跃用户的使用时间和频次也非常低。而车厂不可能永远买单,一旦车厂停止输液,用户就会大量流失。
 
  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呢?按照杜总的思路,一方面把产品做得更吸引人,另一方面就索性开拓新市场。
 
  先从产品入手吧。当下车联网还只是1.0时代,汽车不再是一座座孤岛,而是和互联网连接到了一起。而标准的车联网应该是一个“三网+多云”的概念:把汽车和道路设施、和别的车打通连接到一起,互相沟通;再进一步,完善车内网络,通过手机遥控开车门,如果车内网没有打通,车门没有联网,这些都无法实现。
 
  车联网1.0就像是妙蛙种子,还需要一步步进化为妙蛙草和妙蛙花。杜总表示“未来所有的数据和交互都聚集到云,而且是多个云,一个云的状态行不通,封闭的就更不可能了”。做好汽车生态的关键是把强者“框进来”,而不是把强者“踢出去”。
 
  在杜总看来,车联网的进化升级可以走当年功能手机升级为智能手机的路子。硬件仍然由车厂来主导;操作系统可以使用谷歌发布的OAA,车载版本的安卓系统,或是Genivi车厂联盟共同开发的LINUX系统;而应用层可操作的空间就相对丰富许多,对于跟车相关的应用,因为涉及到车的总线、与车辆安全息息相关,可以仍然由车厂来做,而其他的娱乐、信息应用,则可以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自由发挥。
 
  另外一条走出怪圈之路就是索性开辟新市场。不是只有乘用车才有车联网,车联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商用车。更美妙的是,在商用车领域,根本不必担心找不到刚需。
 
  商用车对车联网的刚需一方面是自身利益使然。所谓商务车,就是靠车赚钱的营生,车子是养家糊口的利器。车联网能够追踪车辆安全、建立司机和雇主的联系、实时反映路况等等,可以为司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商用车安装车联网设备也有强制的要求。比如所有的客车、旅游车、危险品车辆和八吨以上牵引车都必须安装,不续费就不让上路。
 
  有了刚需,这个市场就有文章可作。事实上,现在很多上路的商用车都已经安装了不只一个车联网设备,一个用把行车数据反馈给政府,一个用来方便雇主追踪货物,一个用来给车收集数据……杜总提到:“为什么大家不能把车机做得更开放一些,让各方的应用都得到体现,一个终端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数据打包后发给不同的云端,各取所需?”
 
  中国的车联网行业太浮躁!
 
  沙龙接近尾声,迪纳科技创始人兼CEO刘南杰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中国车联网行业的问题:“这几年车联网行业很浮躁。2014年,易观国际在其车联网咨询报告中列举的最牛的车联网项目和公司,到今天,很多都已经不存在了,原因就是都低估了车联网的跨界难度、和其科学本质。”
 
  怎么,难道又是一位唱衰中国车联网的主儿?未必。
 
  刘总提到,车联网说到底就做三件事:第一是汽车入口,第二是智能手机也就是人的入口,第三是内容的入口。这三个入口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环境,大家都想做这个生态,却没几个人能够玩得起。
 
  想要玩转车联网,首先要想清楚车联网到底为谁服务,车上还是车下?有数据统计,每人每天开车平均不超过两个小时,超过两小时的绝大多数是司机,普通人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车下。
 
  明确了这个服务目的,做车联网的思维就不容易走偏。车上系统大多数属于汽车电子和舒适驾驶的范畴,和车联网实际上关系不大。而车下服务,比如远程遥控关门等,这才是车联网企业PK的主战场。
 
  在建立生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数据的保护。据刘总介绍,一辆联网的车,一年要产生1~2G的数据,这个数据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方面,小至前方路况,大至经济情报,这些数据必须得到强大的保护。
 
  因此,刘总认为,凡是车联网大数据和车联网核心设备与平台,没有一个是可以合资的。未来中国的汽车,一定要用国产的核心芯片和数据平台。“车联网有很多需要中国人自己去做的,而且只能是中国人自己去做,也只有中国人才能越做越好的东西,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如此振奋的一剂鸡血,简直沸腾!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 时代

上一篇:“直管”停车位到底对不对
下一篇:吴忠泽:创新是智能汽车发展的第一动力